我只接受這樣的“我都是為你好”

我只接受這樣的“我都是為你好”


在咖啡館偶爾遇到這樣的事:

我:“要一杯美式。”

店員:“美式很苦哦!”

我:“嗯知道。”

店員:“真的很苦哦。”

一般對話到這裡,我即便表面平靜,心裡也早已經在罵髒話了。

事後回想起這對話,我會想,為什麼簡單的兩句話,就讓我不舒服了呢?

首先,他默認了我是不懂咖啡的,許是我看上去很屌絲,不像能消費得起咖啡這種“高級”飲料的人,點杯美式也是為了圖便宜,其實壓根不知道自己買的是個啥。

我感到自己像個不懂事的“鄉巴佬”被瞧不起了,至少是在咖啡文化上對我的瞧不起。而為什麼懂這種文化,就應該有優越感呢?如果說文化在本質上都是人類活動的產物,西方的舶來品應該不比東方的鄉土文明高級多少吧。

其次,他接二連三地提醒,其實背後隱藏著沒說出來的一句話“我認為你喝不習慣的,你看要不要換別的”,他在試圖給我建議。

當然,這個過程還不至於讓我不舒服到三天三夜睡不著,畢竟如果我一再堅持,店員不會再說什麼,對話便到此為止。

但我看生活中的好多事,可就不是這樣了。

有時候,我覺得好的親友關係,應該多跟做得好的服務業學習,壞的就不要學了。

我從小有個習慣,什麼結論都得自己得出來,不喜歡聽別人的人生建議。我若是問你意見還好,我若是沒問你意見,你就過來勸我結婚生孩子,我心裡是會罵髒話的,只不過沒讓你聽到。

生活上的小建議勉強還能忍受,但若是那種事關重大的人生選擇,無論對方講得多頭頭是道,我都基本當他在放屁的。如果你看我表面和顏悅色,那是因為禮貌,其實心裡早就在怒吼“關你屁事”了。

這樣說也許會得罪許多人,但我也有自己的道理。因為我很容易就想到點咖啡的過程。

許多人在給建議時,即便出自好心,我也能清楚感受到那種傲慢,他沒說出來的背後邏輯是:你看,其實你是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應該怎樣過的。

就跟店員默認我不懂咖啡一樣,他們默認,我其實是不懂人生的,默認我作為一個有自主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竟然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

作為一個本應對自己人生負全部責任的成年人,我想不到還有哪一種羞辱比這個更勝。

但我也不覺得他們壞,因為許多人意識不到。他不知道,他在給建議時,首先就羞辱了你一番,首先就表達了對你的不信任,表達了他認為你不靠譜、認為你不知道應該如何過好自己的一生。

我不覺得他們壞,但我不喜歡跟這種人做朋友,你都不認可我了,為啥還要硬跟你說話呢。

我覺得成年人的人生選擇,只依循一個原則:我對我的選擇負責任,若對了,我幸運,若錯了,我活該。但這幸運和活該,都是任何一個別人,很難真正替代我去品嚐的。

你可以替我做決定,但那條路,你不能替我走吧,這路上的快樂、辛苦只有通過我的眼耳鼻身去體會,只有我能真正感知到它們。

如果你真心為我好,你應該教我如何分辨真實的自我,教我體會,教我思辨,而不是簡單粗暴地指一條路,說“你看這條更好,你應該這樣走”,我會對你指出的這條路,表示懷疑。

任何直接的指引,在我看來,都是不負責任的表現。我是無法信任你的,我不可能聽你的話,因為我得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我得做好這個把關者。

催婚、催育的話題老生常談,我不想說太多,我不怎麼有這種壓力,要感謝父母的開明。但許多人,到了年紀不結婚、不生孩子,常被說成是對自己不負責任,我就不能同意了。

我覺得也許恰恰相反,我看到一些人,抵禦住了世俗的各種壓力,堅持自己的選擇,恰恰是因為他們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任,不因為主流價值,而淹沒了自己心裡的聲音。

他們在沒有拿到確定的答案之前,不糊里糊塗地開始另一種人生,這難道不是因為他們對自己更負責任嗎?他們哪裡有不負責任,他們甚至比一般人,還多了一份勇敢。

反倒是那些喜歡催婚催育,喜歡給建議的人,我覺得他們邏輯有問題。這種人一般有兩種。

第一種,他過上了夢想的幸福生活,特別希望你也跟他一樣。這是相對善良的情況,但這裡存在一個問題。

如果我真那麼羨慕你,我為什麼不馬上行動成為你呢?我應該比你更著急吧。你都為我踐行了一條“幸福之路”,我輕鬆模仿就好了,都不用費勁去“開創”,我作為一個有自主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大概是等不到你來勸我的,我立馬自己就去了。

那我為什麼不呢?

答案不是很明顯嗎,因為我壓根就不想成為你呀,你的幸福生活是你的,不是我要的幸福生活呀。

許多人沒想過這一層,因為他們想象力不足夠,他們想不到生活還有別的過法,想不到別的過法也能通往幸福。

他們給自己的腦子上了緊箍咒,一旦超出想象,就開始唸經“這絕不可能,這絕不可能”,他們沒辦法想象別樣的人生。

我覺得這種人,如果你真幸福,就應該好好地把時間花在享受自己的幸福生活上,少操心別人的事,難道多一秒對別人的在意,不都是在浪費你的幸福時間嗎。

但如果你那麼在意別人,那麼喜歡左顧右盼,我覺得你應該仔細地想想“我是不是真的幸福?”你至少應該把時間花在尋找自己的幸福上。

但以上這種“我過得幸福,我覺得你也應該跟我一樣”的情況,我看到的還是少數。

我常遇到的,其實是第二種,他自己也沒多滿意自己的生活狀態,還焦慮得不得了,就喜歡來指導你的生活。

這就更超出我能理解的範圍了,我從小到大認識的老師們,至少都是自己學會了某項技能,才來做老師的,一個人如果自己不會解算數,還硬要跑來教數學,那是會被人笑死的。

你自己還沒弄清楚怎樣過才快樂,哪來的自信來教導我呢。我認為,人至少應該有這點自知之明,不能因為指出的人生,不用自己承擔,就對別人那麼隨意吧。

都說謙卑是美德,謙卑是啥?不就是我說出一句話時,心裡還咯噔一下“哎,我可不要我不懂的,說錯了,誤導人家”。許多人講出一些話時,心裡不會咯噔那麼一下,尤其是對人生這種很難驗證對錯的話題。

我這樣說,也許有些刻薄,意思其實是,誰都是第一次活,誰不是在摸索呢?沒走到終點,誰也別說自己很懂人生,即便走到了終點,真正弄懂的人,又有幾個呢?

在一件大家都可能不懂的事情上,不能說,你的摸索就對,而我的摸索就是錯的呀。

你有你的摸索,我有我的摸索,不就挺好嗎。我即便不會像你那樣過日子,但我支持你的摸索呀,這才是作為親朋好友應該做的。

我最喜歡一種日本人開的館子,小店經營,你進去兩次,他就記住你,下次過去,根據你的口味,推薦菜品,你若不喜歡,也可以拒絕。

我覺得舒服,並不因為他每次的推薦我都喜歡。而是因為,他的服務,是建立在對我的尊重和理解上的。

他會說“因為你喜歡青花魚,那鯛魚要不要試試看”,他不會說“我覺得你昨天吃那青花魚什麼玩意兒呀,就應該吃鯛魚,這個才好吃。”同樣都是給建議,但前提不一樣,我心裡的感受就不同。

第一種店子,我願意常去,我如果覺得鯛魚不好吃,下一次換回青花魚就好了;第二種店子,我是不會再去的,因為我如果還是覺得青花魚好,會感覺在你店裡,我自己是個傻逼。

我不是說大家都得像服務員一樣,客客氣氣,而是說,任何一段什麼關係,如果要長久且舒服,都得從尊重開始,從瞭解你、理解你開始,而不是從否定開始。親朋好友的關係,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畢竟,誰也替不了誰過一輩子,所謂的親戚、朋友、愛人,只有那份融洽的陪伴才最為真切,只有大家開心了,愉快了,才談得上進一步的感情,才談得上那句“我愛你”和“我都是為你好”,那時候的支持與幫助,才是真支持、真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