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枝木偶人工智能機器人,潮汕學子薪火相傳非遺藝術

一丈見方的戲棚舞臺,4尺半高,幕簾掛臺中,身高2尺的木偶踏著鑼鼓聲在櫥窗般的戲臺上演繹著不同的故事。這是富有濃濃“潮味”的潮汕鐵枝木偶戲。每逢“營老爺”、入祠慶典、迎神送神等民間節慶,鐵枝木偶戲常常是不可缺少的酬神、娛樂項目。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娛樂項目的多樣性,這項已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傳統戲劇面臨著藝人青黃不接,表演技藝失傳的困境。

對此,潮汕兩名小學生在創客老師的指導下,成功發明了一臺人工智能“鐵枝木偶”機器人。只要通過語音下達指令,這臺機器人就自動響起音樂,操控起鐵枝木偶,並且可以根據不同曲目劇情表演不同的動作。

在五月份剛閉幕的第十九屆廣東省青少年機器人大賽上,這臺“鐵枝木偶”人工智能機器人獲得了創意項目一等獎,吸睛無數。


鐵枝木偶人工智能機器人,潮汕學子薪火相傳非遺藝術


與鐵枝木偶結緣的小創客

在本屆廣東省青少年機器人大賽上,記者見識到了這兩位00後小創客侃侃而談,與評委和觀眾們訴說他們與這項傳統非遺戲劇的不解之緣。

據瞭解,在澄海實驗小學的傳統文化科普課堂上,創客老師為同學們播放了一部關於鐵枝木偶生存現狀的紀錄片。兒時與長輩、小夥伴一起觀看的本土戲劇,如今面臨落寞的命運,4年級心思細膩的小創客王易立萌發了一個想法。於是,與同學林思穎一起找創客老師歐勇鉅老師探討,師生三人從課題調研開始了與鐵枝木偶機器人的創作之旅。


鐵枝木偶人工智能機器人,潮汕學子薪火相傳非遺藝術


艱難的機器人創作之旅

歷經一年,從最開始的找資料、尋找木偶角色,到結構搭建,編程設計,王易立與林思穎面臨了好幾次想放棄的念頭。本來想自己製作木偶的兩名小創客在查閱了資料後,發現一個小小的木偶裡竟然融合了木雕、大吳泥塑、潮繡、潮劇盔頭等多項潮汕非遺技藝。為了讓大家認識鐵枝木偶本身的藝術魅力,兩位小創客與蔡老師多次到潮州尋訪,想找匠人定製一對鐵枝木偶。在多次尋訪無果,曲折奔波探尋的過程中,師生三人更加堅信保護這項傳統非遺戲劇刻不容緩。

“我們將潮汕非遺藝術文化鐵枝木偶戲與人工智能機器人相結合,希望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與發展科學技術有機統一起來,吸引更多的人們關注到我們潮汕本地這門即將失傳的非遺傳統戲劇藝術,讓更多的社會力量加入保護與傳承非遺藝術的行動中。”小創客王易立介紹道。

要製作一臺能夠操控鐵枝木偶的機器人,必須先了解鐵枝木偶的表演動作,操控原理。 “我們從木偶戲班老藝人那裡瞭解到鐵枝木偶由三根紙影箸操縱,分為中箸、左箸和右箸,中箸固定在木偶的背部,左、右箸分別繫於木偶的左、右手。“林思穎道:“那麼,要製作一個操控木偶的機器,不僅需要能夠支撐木偶四五斤的重量,還需要能夠自如地操控手部動作。”

在一次次的結構設計、推翻、重建的過程中。兩名小創客在歐勇鉅客老師的指導下對激光切割設計軟件和激光機的使用也越來越嫻熟了。

“本作品結構確定後,編程內容考驗的是學生們的邏輯與細心、耐心。“創客歐勇鉅老師如是說。”我們選取的是傳統潮劇劇目《穆桂英招親》。劇目最開始是楊宗保唱詞,動作根據唱詞內容會多一些,穆桂英適當地做反應動作。在動作方面,我們對紙影戲與潮劇動作做了分析和統計,然後利用前後兩個舵機通過不同的角度控制木偶的三個關節,總結出6套常用動作,比如橫、前、上、收、下收。不過,單是簡單的左右手6套常用動作就可以排列組合成了上千個動作套路。通過看潮劇與木偶的劇情視頻,一秒一秒地分析木偶的動作變化,計算時間,畫出動作變化圖,然後用編程把動作套路一個個對應寫進去。“王易立耐心地向觀眾比劃解釋著。

據瞭解,近幾年來澄海實驗小學率先開展了全面的創客普及課程。站在講臺一線的歐勇鉅老師多年深耕小學階段創客課程的普及工作。在教授技術知識的同時,更注重用STEAM的教學方式帶領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各種小細節、跨學科提出思考與解決方案。本次鐵枝木偶人工智能機器人也是基於多年的創客普及與引導後,學生們關注到落寞的潮汕傳統文化非遺藝術與人工智能相結合的創意結晶。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人觀點,亦不代表本人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