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梁漱溟这么与众不同?

微博曾经火过一张图片,拍摄地是广西南昌火车站,照片上的女人是一个母亲。她背着比她还高的布袋子,塞不进去的被子裸露在外,这个行李压得她直不起腰。天气很冷,她弯着身子,左手拿着本该背在肩上的双肩包,而右手抱着还在襁褓中的孩子,甚至没有手来护着婴儿脆弱的脖子。

这让我产生了深深的触动,不由地想起了一个人,梁漱溟。如果他看到这个画面,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为什么梁漱溟这么与众不同?

广西南昌火车站


20世纪初的北京街上,一个满头白发的人力车夫,勉强拉着自己的车也跑不动。身后的乘客不停催促再快一点,他一着急就摔倒了,白胡子下流出血来。

当时18岁的梁漱溟看到了这个画面,直接流下了眼泪,他对人世间的所有事物都心怀悲悯。

《父亲梁漱溟》由梁漱溟的儿子梁培宽和梁培恕执笔,为我们介绍和回忆了梁漱溟的故事。两人都曾做过编辑的工作,最重要的是,他们是最了解梁漱溟的人。

《父亲梁漱溟》回顾了梁漱溟风云激荡的一生,讲了他在乡村建设、文革、两党合作中的所作所为。除此之外,更为我们描述了梁漱溟坚持自我、敢于直谏的历史回忆。

1.没有进过大学课堂,却能站上北大讲台(自学)

梁漱溟中学毕业后,本打算在广西备考留学,却因受不了社会的丑恶而选择了放弃。在之后的记者工作中,他一边与生活接触,一边钻研佛学,最后写出了文章《究元决疑论》。而这篇文章,也成了他进入北大的敲门砖。

蔡培元先生任职北大校长以后,为学校寻找可以教授印度哲学的老师。此时《究元决疑论》正好送到了蔡先生的眼前,虽然这篇文章与印度哲学关系不大,但因与佛学有关,在没有人精通印度哲学的情况下,梁漱溟便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北大的老师。

梁漱溟虽然没有进过大学课堂,但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学校并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自学是我们向前出发必不可少的能力。

如今的大学每年退学的学生,大概有50万人,也就是说,即使考上大学人生也并不能一番风顺。再结合梁漱溟的人生经历,作为年轻人我们应该明白,学校的教学能帮助我们成长,但并不能让我们就此成功。想要获得更大的成就,要学会自主学习。

为什么梁漱溟这么与众不同?

2.抗日战争,他只希望国共可以共同抗敌(自立坚持自我)

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了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梁漱溟在山东邹平进行的农村建设,被迫终止。

他并未选择加入任何一个党派(在此之前他曾加入过国民党并退出),而是组织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促进国共合作,共同抗敌。

梁漱溟的选择并非标新立异。在战线分明的斗争年代,梁漱溟果断站出来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不怕面对已经拥有一定声望的共产党和国民党,选择了虽与两党并不对立,但也并不相同的立场。他清楚明白自己要做的事情,也始终坚持自我。

现在的我们经常感到迷茫,看到别人做的好的事情,就忍不住赞同并改变自己的决定。很少有人能够从始到终地坚持自我,结果就是在纷杂的世界中迷失了自己,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也感受不到人生的意义。

不妨问问自己,我们究竟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梁漱溟这么与众不同?

3.十年浩劫,别人身不由己浪费时间,他却超额完成写作任务(坚强自律)

1966年,梁漱溟被红卫兵抄家,所有的写作稿子和钱财,都被收走。梁漱溟尝试过给毛泽东和周恩来写恳求信,也尝试过与看守人沟通,提出钱财一分不要,只求稿子可以还给他让他继续写作。

但结果并不理想,看守人出于工作职责也不能擅自交还书稿。梁漱溟并未因此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无法拿回之前的文稿继续创作,就重新写新的文章。虽然被红卫兵不停审问,梁漱溟也没有停下写作的步伐。他坚持晨读晨练,独处的时间想办法写作。

在文稿还回以后,他很快地继续之前的《人心与人生》创作,直到1975年此书完成出版。

我们都知道文革对于知识分子的影响,在这样艰难和身不由己的环境中,梁漱溟仍然坚持自己的写作计划。并未因任何阻挠而选择放弃,也并未因身处不利环境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

而我们,常常以拖延症为借口,推迟完成事情的时间。学生时期的寒暑假作业,不到快开学绝不动手,哪怕放假之前已经规划好每天完成多少。从事写作行业的我,不到交稿时间,总有理由不下笔写文章。

我们仅仅是面对丰富刺激的互联网世界,并没有糟糕的不可抗的外界因素,就轻轻松松地延后自己该做的事情。与梁漱溟一比,难怪事情总是做不好。

为什么梁漱溟这么与众不同?

梁漱溟

很多人说梁漱溟的一生并未成功,但梁漱溟从来认为自己失败。不论是同盟秘书长的卸任,还是农村建设运动的被迫结束,梁漱溟都始终无愧于心。

他的每一个选择,都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认为确实,看不到这件事情继续进行下去的希望,才转而做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

他虽然生来并不突出,但他十分擅于自学,喜爱思考;他心怀悲悯,不人云亦云,坚持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他坚强自律,不论身处怎样恶劣的环境,始终坚定如一。

这就是梁漱溟。喜欢安静又热爱行动,从不害怕面对权贵,不害怕逆向而行。梁漱溟在北大教书的经历的告诉我们,不要给人生设限,不要被各种高大上的条条框框约束,只有用心做了,认真学习了,才能有所收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