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不如萧何、张良,战不如韩信,此人的功却远迈“三杰”

世界上有一种人,功名利禄如过眼烟云,在历史的尘埃中逐渐消逝,在他那个时代不为人重视,但是几百上千年过后回首而望,却发现那一抹尘埃竟如佛法中“一花一世界”般影响深远。

公元前207年,秦国祭祀决断,新的大汉王朝拔地而起,作为大汉开国始祖的刘邦,曾这样总结自己的胜利:“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萧何、张良、韩信三人也因此被称为“汉初三杰”。

谋不如萧何、张良,战不如韩信,此人的功却远迈“三杰”

但是三杰再耀眼的成功也无法掩盖他们的短处,萧何在建国后便鲜有建树,以至于“无为而治”,张良在汉朝建立后便明哲保身如闲云野鹤一般游离于权力中心之外,韩信更是愧对三杰的称号,从建国开始就一直蠢蠢欲动,以至于被吕雉设计击杀。

三人的功劳更着眼于楚汉相争期间的从龙之功,可刘邦身边有这样一个能人高瞻远瞩,拥有真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能力,却被三杰耀眼的光芒所掩盖,他就是娄敬。

娄敬并非贵族出身,也不是胸有万千韬略的战场指挥家,但这些并不影响他成为顶级谋臣的资格,只因为他为刘邦献出的三条计策,每一条都长久地影响到了汉的国运。

洛阳还是关中?国都定哪里,这是个问题

谋不如萧何、张良,战不如韩信,此人的功却远迈“三杰”

汉五年(前202年),刘邦取得战争的全面胜利后,决定将洛阳定为未来的国都。洛阳早在周时就已经作为都城存在,而它能够被周朝选做首都自然有其优势。首先洛阳位于九州中心,万邦朝贡距离大概相等,同理天子所在的首都地区拥有最强大的军队,周时天子便独有六军,中心位置也令天子便于控制周边各诸侯。其次,自古以来河洛地区便是我国最为富庶的地区,土地开发程度和商业发展均远远超过周边各地区。再者相比于秦十五年和西楚从建国伊始便战乱连连,周朝超过八百年的国祚更是极大地满足了刘邦心愿。

可娄敬向刘邦建议仍在关中建都,并且阐明了周朝之所以能以洛邑而延续八百年,并不是由于洛邑是王兴之地,而是由于初期周朝强大的实力,能压制周边诸侯国,而如今的汉的实力非但不能和周比,甚至会陷入诸侯的包围之中,危险性极高。

谋不如萧何、张良,战不如韩信,此人的功却远迈“三杰”

而且关中地区拥有崤山函谷关,又有富庶的巴蜀支撑,真正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即便中原地区大乱,汉依然可以据守关中自保。

娄敬的话有理有据,令刘邦开始动摇,可是洛阳的诱惑实在太大,毕竟取代周天子称王天下,秦用了几百年努力才做到,说放弃就放弃实在太过为难。通常刘邦拿不定主意时都会跟身边的人聊聊天寻找灵感,这次也不例外,他找张良聊天去了。

要不说刘邦能成为领导呢?他找张良是有原因的,张良是韩国人,且祖上世代为韩相国,对于河洛地区的利弊最清楚不过了。而张良对自己的祖国灭亡的原因可谓印象深刻,因此他的总结也是一针见血,洛阳虽然有有利的地方,但是不利之处更加明显,因为洛阳没有纵深腹地,一旦发生战乱,是扛不起战争的,其实张良没说,韩国也是由于地理位置太差,四处环敌而首先被秦灭亡的。

谋不如萧何、张良,战不如韩信,此人的功却远迈“三杰”

刘邦一听资深人士分析顿时觉得娄敬确实是个人才,当天便驾车往关中去了。从此汉便以关中长安为都。几十年后的“七国之乱”证明了娄敬的建议是多么的英明,七国军队打了几个月硬是连长安的城墙都没有看到,京师地区可谓稳如泰山。

和匈奴是要面子还是要底子,打不过就和亲吧

华夏文明在河洛地区发展出成熟的农业文明的同时,北方草原上也一直生活着游牧民族,因为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就像西方罗马文明一样,这些游牧民族被称为“蛮族”。活跃在中国北方的民族有很多,但是到了刘汉时期,匈奴成为草原上的最强霸主,匈奴人最厉害的武器在于来去如风的战马与弓箭娴熟的战士,而此时的匈奴号称有控弦之士三十万,他们的首领是匈奴百年一遇的冒顿单于。

谋不如萧何、张良,战不如韩信,此人的功却远迈“三杰”

强大起来的匈奴开始频繁南下攻击新生的汉政权,北方诸王相继败北,或降或逃,刘邦觉得匈奴欺人太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是农业文明与草原文明两种截然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按照当时的情形来看,其实谁都没办法征服对方,匈奴的战马无法在中原大地驰骋,只能掠夺掠夺边境,而广袤的大草原也不是仅凭汉朝的步兵就能征服的,对于这点娄敬显然又成了先知。

不为什么,就因为娄敬本身就当过戍卒,而且戍过边,他当然对汉匈军队的优劣一清二楚,更何况刘邦出征反击前就派娄敬前往匈奴搞侦查,娄敬可不是匈奴简单的障眼法就能欺骗了的。

所以娄敬奉命出使匈奴归来后,建议刘邦不要去招惹匈奴,贪功心切的刘邦将娄敬大骂一顿关了起来继续出征,结果中了冒顿的埋伏被困在白登山,最后通过贿赂冒顿妻子才慌忙逃了回来。

谋不如萧何、张良,战不如韩信,此人的功却远迈“三杰”

返回后的刘邦对娄敬愧疚不已,封他为关内侯,再次请教匈奴问题。娄敬认为如今的中原经过战乱物资匮乏,硬碰硬肯定不是匈奴的对手,只能先用和亲安抚匈奴,只能将征服匈奴的任务交给后代子孙来完成。

刘邦依言而行,与匈奴和亲订立和约,娄敬再次一语成畿,多年后的汉武帝征集了大量的战马用骑兵对骑兵,几乎耗尽国力才将匈奴击败,而多年前的刘邦根本就没有这种实力,更何况他的对手是更加难缠的冒顿单于。

而娄敬提出的和亲政策经过了刘邦、吕雉、文帝、景帝,到武帝时已经延续了七十年时间,也正是有了这七十年的休养生息才令汉朝有了叫板匈奴的底气。

稳定不是削藩就能做到的,得从根上挖起

自从被周天子征服商分封八百诸侯开始,贵族便开始在周朝各地生根发芽,分布最广的姬姓、齐地的姜姓、秦的嬴姓、楚的熊姓。可以说八百年周朝历史便是几大贵族之间的斗争史。

谋不如萧何、张良,战不如韩信,此人的功却远迈“三杰”

秦王朝的建立并没有将六国贵族彻底消灭,而是仅仅削为庶民,所以贵族的影响力在六国故土上仍然存在。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六国贵族纷纷挺身而出,再次被尊为王侯将相,而秦顷刻间便土崩瓦解。

刚刚建立的汉依然面对着这种情况,关中地区百废凋零,人口更是在战争中遭到重创,为此娄敬建议将齐田氏、楚昭、屈、景三大宗族及其余六国贵族及关东豪强望族都迁到关中,刘邦表示同意。

娄敬的计策不得不说起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首先迁徙到关中的大量人口不仅为关中经济的振兴起到了莫大的作用,而且为京师地区提供了海量的兵役来源,中央地区的实力大大增加,另外一方面,六国贵族被强行与故土剥离也失去了叛乱的资本,从此逐渐没落。

旧贵族没落的同时,出身平民阶层的新豪强壮族开始走向了历史的前台,西汉末期的王氏与东汉六大家族便是废墟之上新生的贵族,这些贵族一直延续到三国甚至更久远的时期。

结言

谋不如萧何、张良,战不如韩信,此人的功却远迈“三杰”

相比于“汉初三杰”、“云台阁大将”、“麒麟阁功臣”、“凌烟阁功臣”的被人千古称颂,娄敬却如同被遗忘的一丝尘埃不为人所知,而这缕尘埃最终飘荡到了历史的每一个角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