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你之前》:插滿管子死去,不是我要的“善終”|聊聊安樂死

看影片《遇見你之前》,是我第一次接觸安樂死的概念。

男主威爾是一名高富帥,體驗著人生贏家的生活——挑戰各種極限運動,事業成功,戀情美滿。不幸的是,一場嚴重車禍導致他脊髓損傷,四肢癱瘓。

瞬間生活如墜地獄,他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就連生命都如懸在繩。頹喪,掙扎,無望,最終向其母親坦白想去瑞士安樂死。

在得到拒絕後,選擇了自殺,未遂。機緣巧合中,女主克拉克成了威爾的護理。

女主在得知男主想要安樂死後,制定了一系列體驗生活的計劃,希望他能重拾對生活的熱情,事實上,男主也在這段時間中收穫了久違的笑容與舒心,兩人情愫漸生。

《遇見你之前》:插滿管子死去,不是我要的“善終”|聊聊安樂死

但是影片的結局並沒有遵循普通人的思維慣式——威爾遇到愛情後堅毅而勇敢地活下去。他還是在海灘邊,說出了自己仍然堅持著安樂死的想法。

而片中威爾的一段話,讓我對安樂死有了新的認知,徹底擊中我的心。

“我知道這樣的生活會很美好,但這不是“我的生活”,完全不是。你從沒見過我以前的樣子,我曾深愛我的生活,真的很愛很愛。我無法成為那種能接受這一切的人。我不能像現在這樣生活,我必須自己做一個了結,不再有痛苦與絕望,不再每天早上一睜眼就希望這一天馬上過去。”

《遇見你之前》:插滿管子死去,不是我要的“善終”|聊聊安樂死

結局很絕望但也真實。

原來,不是所有人都會被親情、愛情激發出活下去的慾望。威爾過去曾經多麼熱愛生活,對未來他就有多麼絕望。未來的生活可能會衣食無憂,但他不再是【威爾】,至少不是他心目中設定的那個【威爾】。

面對著日趨惡化的身體,無法自理的生活,這對他來說已經不再能被稱作是【生活】了。

或許最後的安樂死,才是他對自己最後的解脫,這也才是他想要的人生。

《遇見你之前》:插滿管子死去,不是我要的“善終”|聊聊安樂死

安樂死並不可怕

安樂死(euthanasia)一詞源於希臘文,由“美好”和“死亡”兩個詞組成,指讓病患者無痛苦地去世。

《遇見你之前》並不是第一部對於安樂死問題進行討論的電影,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深海長眠》可以說是這一題材的經典電影之一。

男主雷蒙在一次跳海運動中出了意外,導致他四肢癱瘓並萎縮,平日裡都是躺在床上。他在常人無法理解的痛苦度過了26年。

在當時安樂死並未合法化的年代,他一再申請安樂死,卻無法獲准。在這26年的“苟活”中,他已經完全無法領會到活著的意義。最終他還是自行結束自己的生命。

《遇見你之前》:插滿管子死去,不是我要的“善終”|聊聊安樂死

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好死不如賴活著。螻蟻尚且知道偷生,為什麼這個世界還會有人選擇主動結束自己的生命?連直面死亡的勇氣都有了,為什麼還會害怕活著呢?

比利時殘奧冠軍瑪瑞克▪費福爾特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有時候選擇死亡,並不是害怕活著,而是希望能夠以一種有尊嚴的方式解脫。

費福爾特得了一種罕見的脊椎疾病,26年來,飽受病痛折磨的她,一直在與命運做著頑強不屈的抗爭。

憑藉著自己強大的意志力和永不言棄的體育精神,哪怕在病魔的折磨下,她還是奇蹟般地獲得了2012年倫敦殘奧會金牌及2016年裡約殘奧會多枚獎牌。

《遇見你之前》:插滿管子死去,不是我要的“善終”|聊聊安樂死

那麼,和病魔對抗那麼多年的她,為什麼最終還是會選擇安樂死呢?

對於這個選擇,她態度非常堅決,也說出了自己的答案:“人們總是看到我獲得金牌後的勝利笑容,但是沒有人能看到極度病痛,在黑暗裡掙扎的我。

“我真的很害怕(痛苦地死去),但是安樂死的協議讓我冷靜下來,因為我知道當我再無牽掛時,我還有這些協議。”

當能夠坦然地面對生死,她的心反而得到了安寧。不用再去懼怕那無法靠意志力去控制的疼痛,當病魔的來勢兇猛時,自己能夠選擇離去的方式,這未嘗不是一種解脫。

《遇見你之前》:插滿管子死去,不是我要的“善終”|聊聊安樂死

有時候,選擇死亡不是為了逃避,更不是懦夫的行為。一切只是因為活著實在太難了。

影片《被偷走的那五年》何蔓小腦萎縮開始逐漸嚴重,求生的慾望讓她決定做手術。

但是手術並不理想,她脖子以下都癱瘓了,肺功能也開始衰竭,每天靠著氧氣瓶痛苦地生活著。長時間的身體折磨,心理上的恐懼、暴躁與絕望,成了壓死何蔓的最後一根稻草。

最後,她哭著祈求謝宇給她關掉身上的儀器結束她痛苦的生命,看到這一幕,讓一度遠離死亡的我,對一個求死心切的病人心態有了直觀的認識。

當一個病人真的走到生不如死的那一步,或許安樂死反而是一種解脫。

《遇見你之前》:插滿管子死去,不是我要的“善終”|聊聊安樂死

我們總在抗拒“死亡”這個話題

在中國,關於死亡的問題,是個忌諱的話題。對於死亡的未知與恐懼,讓我們一度對死亡諱莫如深,彷彿這是一種詛咒,讓人聞之色變。

但是,死亡對於那些常年飽受病痛折磨的病人而言,或許只是一個平常的話題。對於身上插滿各種儀器管子的晚期病人而言,他們能做的只是躺在病床上,忍受著生不如死的病痛,默默地等待著那一天的到來。

在醫學中有個名詞——Futile Treatment,即無效治療。

所謂無效治療,指的就是當這個人生命將盡的時候,人類通過一切先進的技術進行干預生命,比如用切開喉管插入呼吸機、持續灌藥、打強心針等手段,讓病人強行恢復生命體徵,延長生命。

在醫護人員看來,這不是救死扶傷,而是干預生命,是一種貶損生而為人尊嚴的做法。

《遇見你之前》:插滿管子死去,不是我要的“善終”|聊聊安樂死

在部分人看來,用盡一切醫療技術進行生命干預,讓病人多活一天,難道不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嗎?

但有時候可能只是我們的思維侷限,習慣性的站在自己的角度,因為,躺在病床上的不是你,所以體會不到,當人痛苦大於求生慾望時,有多麼的想放下。

在奇葩說中有過這樣一個議題:痛苦的絕症病人想要放棄自己的生命,你要不要鼓勵他繼續撐下去?

大部分的人都會鼓勵他繼續活下去,不要放棄。特別是自己的親人得病的時候。

有調查顯示,超過九成的人贊同安樂死,但和親人有關的話,其中64.8%的人不同意。

我們該如何對待一個生活充滿絕望,一心求死的病人?影片中也許威爾的父母給了我們一個提示。

在得知兒子決定安樂死的那一刻,他們並沒有歇斯底里地質問兒子,沒有苦口婆心的哀求,也沒有咄咄逼人的情感綁架,在努力嘗試了一切辦法,卻還是無法改變兒子的決定後

,他們選擇陪伴他走向走完人生最後的一段路,帶著所有的愛意與祝福。

《遇見你之前》:插滿管子死去,不是我要的“善終”|聊聊安樂死

其實,關於安樂死的話題,可能很多人都沒有勇氣去細看。畢竟,能活著的每一天不都是上天的恩賜嗎?對於身邊親友不幸得病的,我們更多也是希望通過治療,延緩他們的生命,畢竟,如果真的死去,那麼在這個世界上,“他們” 就真的再也不復存在了。

但是既然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如何活下去的權利,那麼死亡應該亦如是。

如果活著真的很難,比死去還要難受,那麼安穩體面地離開也許會是更好的選擇。

如果真的不幸要面臨那麼一天,當身邊的至親希望選擇體面的離開時,但願我能夠接受,好好去擁抱我愛的人,讓他們帶著愛意離去,免受一切痛苦折磨。

作者簡介:深夜拙見,一位愛思考的寫作者,分享工作生活點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