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啥都磨磨蹭蹭,為啥?怎麼辦?

之前口袋育兒發過一篇文章:《寶寶總磨磨蹭蹭,怎樣培養ta的時間觀念?》,這篇文章從培養孩子建立“時間觀念”的角度分析了怎麼讓孩子做事不“磨蹭”。今天這篇文章再從別的角度說說孩子“磨蹭”的問題,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幫助。

孩子做啥都磨磨蹭蹭,為啥?怎麼辦?

家裡有個磨磨蹭蹭的小傢伙,真的讓人很抓狂。吃飯磨蹭、睡覺磨蹭,幹什麼事情似乎都刻意的比大人慢上幾拍。父母即使苦口婆心的告訴孩子要快一點,他們似乎也只是把這些話當做耳旁風。磨磨蹭蹭的孩子,你究竟在想啥?他們大概有以下幾個心理因素。


1 | 技能不熟練

對於幼兒期的小孩而言,他的很多技能都是剛剛學會,水平只處於入門階段,還沒有達到熟練的程度。比如兩三歲的孩子,如果好好培養的話,他們基本能夠學會自己穿衣服和鞋子。但是他們的技能還不熟練,如果換一件不熟悉的衣服,或者換一雙鞋子,有些孩子就會把衣服穿反,甚至把鞋子穿倒。如果孩子在這種技能水平下,你卻要求他做到快速高效地完成任務,那麼顯然就會有點強人所難。

所以對於在學習技能期的孩子而言,最重要的是先讓他們全面深入的掌握技能,等到技能熟練了,做事情的速度自然也就上來了。


2 | 沒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對於三歲前的孩子而言,我們在教給他基本的自理技能的同時,也要把良好的行為習慣穿插其中。很多父母都會抱怨小孩吃飯太慢了,甚至有些小學生吃飯的時候依然磨磨唧唧的。如果排除身體原因,孩子吃飯磨蹭主要的原因就是從小沒有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有些大人為了讓寶寶多吃點,通常喜歡一邊帶著寶寶玩玩具,一邊大口地給他餵飯。有些寶寶沒有養成坐在椅子上認真吃飯的好習慣,吃飯的時候就開始跑著玩,然後大人跟在後面追著喂。當寶寶小的時候,大人或許不覺得這種行為有什麼問題,養得白白胖胖的都挺好。但是當孩子逐漸長大,你想讓他和大人坐在一起認真吃飯就變得很困難了。孩子從有記憶以來腦子裡就形成了吃飯和娛樂是聯繫到一起的認知,如今不讓娛樂只讓吃飯,自然就表現地磨磨蹭蹭沒有動力。

給孩子培養一個好習慣,剛開始可能難度有點大,但是隻要能夠堅持一段時間,這些行為就會變成陪伴孩子終身的好習慣。


3 | 對所做的事情沒有興趣

我兒子四歲的時候,我自作主張給他報了個畫畫班,希望他能培養出點藝術修養。每次透過窗口都能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都在認認真真地畫老師佈置的作業,而我家的這個活寶卻遲遲難以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直到所有的孩子都走了他還坐在那裡呢。紙上也只是留下了幾條亂糟糟的線,一個鉛筆的筆頭都被他咬壞了。接下來只要是畫畫的課程,他就採用磨磨蹭蹭的戰術。但是在拼樂高的時候,他卻十分的專注,拼裝的效率極高。後來孩子告訴我,他對畫畫完全沒有興趣,感覺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有些不知所措,他只能磨磨蹭蹭的浪費時間。


4 | 故意拖延時間等著媽媽代勞

溺愛這個詞,在教育這個課題中就是一個極大的貶義詞。作為一位媽媽,我也會經常不小心跨越界限去溺愛孩子,有時自己卻不自知。所以每當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常常用一個標準來檢視自己的行為:我的行為是幫助孩子成長還是阻礙了他前行

。這個標準常常把我從溺愛的漩渦中拖出來。

在溺愛中成長的孩子,他們的手腳是退化的,因為有人會為他們做好。他們害怕拓展自己的內心版圖,只把自己的內心畫在一個小圈子裡,遇到困難和壓力他們就會縮到安全圈裡,等待媽媽來解決。比如孩子本來能夠自己穿衣服,卻賴在床上磨磨蹭蹭很久穿不好,直到媽媽的耐心被耗盡了,最後索性直接給他穿上。

解決問題的正常思路是面對問題,不斷嘗試,然後解決問題。但是解決問題必然要遇到壓力和挫折,這種感覺自然是很不爽的。於是被溺愛的孩子形成了獨特的思維方式,就是遇到問題,拖延時間,等待解決!


5 | 孩子缺乏做事情的信心,不敢嘗試

心理學有個詞叫自我效能感,主要指一個人在遇到各種狀況的時候,會對自己能否搞定這些狀況做一個評估,判斷自己有沒有能力做這件事情。當感覺自己有能力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就會對自己充滿信心,勇於克服各種困難。

很多拖延的孩子背後,常常會看到一個不斷催促和挑剔的大人。比如孩子在寫作業,如果大人總是站在他的身後,不斷地糾錯。這種行為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在寫作業這件事情上是沒有能力的,長此以往他就會對被指責的事情失去信心。孩子認為寫作業的行為只能不斷地證明自己是個愚蠢的傢伙,那不如磨磨蹭蹭的拖延時間。於是大人們就會把注意力轉移到效率低下的問題上,這正好符合孩子的心意。孩子寧願證明自己是個拖延的人,也不願意被證明是愚蠢的,因為這個會傷害到他們的自尊。


6 | 孩子沒有時間概念

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他們腦子裡還沒有太多的時間和效率的概念。很多大人對孩子說,你要快點,我給你一分鐘穿鞋子。結果一分鐘過了,孩子還沒弄完,大人就開始上火了。孩子不知道一分鐘是多長,他很難把握這個時間節奏做事情。

我在家裡給孩子買了個小計時器。每天做什麼事情的時候,我會和孩子協商好時間,然後計時。比如約定十分鐘之後洗漱上床,那麼十分鐘的時候計時器就會發出提示音,孩子就會知道十分鐘大概有多長。因為他和我約定了時間,並且有計時器這個客觀的第三方來算時間,孩子為了證明自己是個守信的人,就會去洗漱。有的時候計時器響了,他也會想多玩一會,於是故意拖延。通常我會和他商量一個緩衝的時間,比如再讓他玩十分鐘,於是重新開始計時。等到第二個十分鐘來的時候,孩子基本就不拖延了,因為他也是要面子的人,不能總是說話不算數。


7 | 孩子不明白為啥做事情要快

至於效率這個概念,很多的孩子並不理解。他們認為這件事情慢慢做也挺好的,為什麼一定要快呢?

其實這也是值得我們大人反思的問題,我們是否要求孩子事事講求效率,而忽視了孩子做事的體驗。如果你認為孩子在某個事情上要有效率,那麼你一定要讓孩子看到高效做這件事情的好處。

比如我的孩子以前起床很磨蹭,上幼兒園常常遲到。但是每當他不遲到的那天,老師常常都會發給他一個鼓勵的小星星貼在手上。他突然意識到早起不遲到是有好處的,於是每天快速穿衣服,早早出門跑去學校。


8 | 父母是個急性子,覺得孩子是個慢性子

有些孩子本身性格會稍微慢一些,他們會慢慢體驗做事情的細微感受,甚至有完美主義的傾向,每個細節都要達到自己的要求,因此就會耽擱不少的時間,顯得有些磨蹭。有些父母的性格屬於雷厲風行的類型,做事情不拖沓很高效。因此在面對孩子的時候,總會覺得孩子是個慢性子,達不到他們的要求。對於這類性格問題上的“快”與“慢”的矛盾,我認為還是需要彼此的理解。急性子的父母可以嘗試著去包容孩子,慢性子的孩子也要在一些需要高效完成的事情中不斷地磨練自己。


9 | 幾點建議

最後針對磨磨蹭蹭的孩子,列出幾點教育建議:

1、父母不要包辦孩子的事情,培養他獨立完成事情的能力;

2、從教育之初就要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個人習慣;

3、不要過度催促和挑剔孩子的行為,只需要告訴他正確做事情的方法即可;

4、給孩子一些獎勵,讓他體驗到高效行為背後的益處;

5、教育孩子光有速度沒有質量的快是不可取的;

6、不要總拿別人家的孩子說事,要鼓勵他和昨天的自己比較,每天前進一小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