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也曾励精图治过,“永徽之治”就是最好的证明

引言

唐朝建立后,加强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在政治、法律、军事、科举等制度方面,唐朝基本上承用隋制而加以改进。隋末唐初,因为各地爆发各式各样的起义,中原乱成了一锅粥,再加上此时有外敌侵扰,百姓苦不堪言。故唐朝建立后,恢复民生、攘外安内成为了初唐头等大事。

唐高宗李治也曾励精图治过,“永徽之治”就是最好的证明

唐太宗、唐高宗历次征战高丽路线图

唐太宗李世民遵从高祖制定的国策,用道家“君主无为”思想治国,平定国内叛乱后,开始掉头收拾外敌,先后平定东突厥、吐谷浑等西域诸国,稳固边疆的同时,也给了外敌一定的震慑。然而太宗有生之年励志开疆拓土、励精图治,更是在晚年亲征辽东,没想到此举却引起了国内群众的不满。

太子登基,轻徭薄赋平政变

据《旧唐书》记载:“敬顺惟新,仰昭先德,宜布凯泽,被乎亿兆。可大赦天下。内外文武赐勋官一级。诸年八十以上赉以粟帛。雍州及诸州比年供军劳役尤甚之处,并给复一年。”

唐高宗李治也曾励精图治过,“永徽之治”就是最好的证明

贞观二十三年,唐高宗李治登上皇位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太子李治即位。唐高宗刚刚登基就明令罢除军役以及土术营建;还在即位诏中表明自己关心百姓疾苦的旨意。登基之初,李治还把太宗时期的朝会时间由三日一朝改为一日一朝,勤勉执政。同时重用太宗旧臣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高宗在其他方面沿用太宗旧制,从君主到文武百官,萧规曹随,其乐融融。然而好景不长,永徽四年先后爆发了两场起义。

据《旧唐书》记载:“丙子,新除房州刺史、驸马都尉房遗爱,司徒、秦州刺史、荆王元景,司空、安州刺史、吴王恪,宁州刺史、驸马都尉薛万彻,岚州刺史、驸马都尉柴令武谋反。”

唐高宗李治也曾励精图治过,“永徽之治”就是最好的证明

李渊第六子,永徽四年,荆王李元景卷入房遗爱谋反,坐罪赐死

第一次是荆王李元景、吴王李恪和高阳公主的丈夫房遗爱发动的宫廷政变,旨在颠覆李治的政权。关于这次政变的起因,《旧唐书》并未记载,然而宋人主编的《新唐书》中,却是说高阳公主因为与辩机私通事发,辩机被判腰斩,高阳因此事失宠后,心有不满,就暗中联络了和李治不和的两位姐夫薛万彻和柴令武,准备废掉高宗,拥立荆王李元景为帝。奈何身边出了奸细,不仅泄露了计划,还导致他们整个小集团全体锒铛入狱,后来长孙无忌审理的时候还牵连出了吴王李恪。高宗一怒之下,李元景、李恪、房遗爱、高阳公主、薛万彻、柴令武、巴陵公主等全部被杀。

唐高宗李治也曾励精图治过,“永徽之治”就是最好的证明

太子李建成门下的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

据《旧唐书》记载:“二月乙酉,遗爱、万彻、令武等并伏诛;元景、恪、巴陵高阳公主并赐死。”

李元景和高阳公主的这次政变才刚刚出现苗头就胎死腹中,历时一个月。然而平静的生活没过多久,就传出来江浙有农民起义。个人认为,太宗离世前,给李治留下了一片大好河山,是李治能很快解决这次政变的一方面原因。太宗在位时就民生极好,说明他很会收拢人心,所以他临终遗命,势必受追随者重视。另一个原因就是李治驭下有方,才会有人向高宗告发此次政变,将这一场血雨腥风扼杀在摇篮里。

平叛农民起义,俘虏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自称皇帝的女性

据《旧唐书》记载:戊申,睦州女子陈硕贞举兵反,自称文佳皇帝,攻陷睦州属县。婺州刺史崔义玄、扬州都督府长史房仁裕各率众讨平之。

唐高宗李治也曾励精图治过,“永徽之治”就是最好的证明

永徽四年,唐代浙东农民起义军女首领陈硕贞自称“文佳皇帝”

陈硕贞是浙东农民起义的女首领,因不堪官吏贪求和豪强逼掠,联合妹夫章淑胤组织农民起义,还自称“文佳皇帝”。章淑胤带领群众趁夜偷袭了桐庐,随后攻陷睦州和於潜,攻打歙州失利。她麾下降临董文宝率4000民兵攻打婺州时被官兵所阻挠。随后房仁裕、崔义玄等率兵平叛,军队溃散,前后万人投降于官兵。十一月,陈硕贞被杀,才结束了这次农民起义。

众多史书在提起唐高宗这个人的时候,都会给他打上一个“无能”的标签。个人认为,唐高宗在即位之初重用前朝托孤旧臣,沿用前朝旧制,并不能说明他无能,只能说明太宗留下来的一系列政策是对的,是符合当时国情的。而且他即位之初就为民众减负,获得了百姓的称赞;更何况永徽四年的农民起义,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被平息,一方面是统兵有方,另一方面则是高宗实行的一系列政策。对于这部分起义军来说,只要达到减负的目的就好了,并没有什么非反不可的政治野心。

完善《唐律》,平定物价

唐高宗李治也曾励精图治过,“永徽之治”就是最好的证明

唐高宗时下诏,长孙无忌等人撰成律法《永徽律疏》

唐高宗时下诏:“律学未有定疏,每年所举明法,遂无凭准”,由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勣、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刑部尚书唐临、大理卿段宝玄、尚书右丞刘燕客、御史中丞贾敏行等人 “广召解律人”。

唐初,统治者在隋朝律法《开皇律》的基础上,修撰了一部《唐律》,高宗在位期间,令长孙无忌等人对律法进行了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该书共有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等12篇,笞、杖、徒、流、死5种20等刑名,共502条律文。这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封建法典,虽然这部法典有着明显的阶级性,但其中的很多规定也是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秩序而制定的,有很强的社会性。此外,他还被誉为中华法系的代表,位居世界五大法系之一,为人类法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宋元时称作《故唐律疏义》,故后世称其为《唐律疏议》。

唐高宗李治也曾励精图治过,“永徽之治”就是最好的证明

唐代商贾云集,邸店林立,物品琳琅满目的经济活动中心之一长安西市

《旧唐书》记载:“先是大雨,道路不通,京师米价暴贵,出仓粟粜之,京师东西二市置常平仓。”

高宗李治的政府提出了常平仓的概念,在控制物价上,取得了部分成功,并且后续整个唐朝都在沿用这一举措。所谓常平仓,就是物资供应充分时以高于当时市价的价格买回商品,物资短缺时再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卖出,使物价浮动保持在一定限度内。

个人认为,早年的李治还算是一个明君,不管是法制政策还是经济政策,都是以改善民生为目标和宗旨。而这一点,从唐朝的人口增长就可以看出来,永徽年间李治的治理还算不错。全国人口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的360万户,增加到永徽三年(652年)的380万户。仅仅4年时间,就增长了20万户。这在很多其他朝代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成就。

评价

唐高宗李治也曾励精图治过,“永徽之治”就是最好的证明

唐太宗李世民托曾孤于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三位重臣

《旧唐书·本纪第五·高宗下》赞曰:“藉文鸿业,仅保余位。封岱礼天,其德不类。伏戎于寝,构堂终坠。自蕴祸胎,邦家殄瘁。”后有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评价:“故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遗风。

仅仅一句“有贞观遗风”就可以看出来对他的评价有多好。有史学家指出:“唐高宗外圆内方、胆大心细,凡他要做的事情,无不达成。没有高宗时代的发展、巩固、铺垫,贞观之治就只是短暂的高潮,开元盛世将成为无源之水。”

永徽年间,君臣都牢记唐太宗的遗训、遗嘱,继续执行唐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经济,提倡文教,由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当时唐朝版图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边陲安定,百姓阜安,使得天下大治,北宋司马光评价永徽之政,有贞观遗风,足以看出司马光对高宗永徽年间的为政举措还是极为认可的。

唐高宗李治也曾励精图治过,“永徽之治”就是最好的证明

一代女皇武则天登基大典,自称“武曌”

个人认为,后世之所以评价高宗无能昏庸,可能最大的原因是他的老婆武则天太厉害了,一介女流之身,自己登基为帝,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后世现有太平公主,后有安乐公主李裹儿先后效仿则天皇帝,却没一个能成功的。如果没有高宗的永徽之治,那可能就没有所谓的大唐盛世了,而太宗的贞观之治也极有可能毁在永徽四年的暴乱里。从贞观到开元之间隔了70年,如果没有高宗承上启下的作用,开元盛世也就不复存在了。唐高宗是一个伟大的皇帝,如果拿后世的皇帝类比,大概就是雍正一般的存在,不仅勤勉于政事,还起到了极好的过渡作用。

参考文献《旧唐书》、《资治通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