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唐朝的四次玄武门之变

一、什么是玄武门

“玄武门之变”确实是特指当年李世民发动的武装政变,且只有这一次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太极宫玄武门。有人要问了,玄武门就玄武门,怎么还分太极宫,别的宫也有玄武门吗?

【历史】唐朝的四次玄武门之变

对,仅唐朝就有太极宫玄武门和大明宫玄武门。此外,历史上还有好多玄武门,比较出名的有两个:南京明城墙玄武门、洛阳紫微宫玄武门。有人又问了,为啥这么多玄武门,闹呢。这里上上跟大家解释一下,古人把东、南、西、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二十八星宿,一方七个)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做“四象”,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玄武对应的就是北方,玄武门说白了,就是“北门”,太极宫玄武门=太极宫的北门,大明宫玄武门=大明宫的北门。所以,“玄武门之变”是特指一次政变,但玄武门可以有很多。

【历史】唐朝的四次玄武门之变

二、为什么是玄武门

为什么这么多次政变都在玄武门呢,首先要从唐朝长安城的空间布局来讲。唐长安城主要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组成,面积近百平方公里。宫城位于全城北部中心,皇城在宫城之南,外郭城则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向东西南三面展开。可以看到皇帝居住的宫城位于北部中心,玄武门离着宫城最近,只要攻破玄武门,控制了皇帝,权力中心唾手可得。

【历史】唐朝的四次玄武门之变

(唐长安城示意图)

其次,要从唐朝的宫廷守卫分布来说。唐朝皇宫城墙各门都由禁军把守,而玄武门外就设有两廊,禁军指挥部驻在这里,有坚固的工事和雄厚的兵力。因此,政变发生时控制玄武门就很重要,控制了玄武门便可以控制内廷,控制了内廷也就可以控制皇帝,从而控制国家。

这时候有人又要问了,玄武门离皇宫近这个理由好理解。但是玄武门既然戒备森严、重兵把守,从玄武门发动政变不是找残吗。对,从正常观念上是这样,但是从古人说的成功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来讲,玄武门算是“地利”,不是还有其他两个要素吗,下面我们从“天时”(政变时机)和“人和”(里应外合)两个角度分别分析一下唐朝历史上的四次玄武门之变。

【历史】唐朝的四次玄武门之变

三、天时、人和说玄武门之变

No.1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的源头要从李世民的赫赫战功说起,在此挑几个唐朝建国后的重量级军功简略一说:浅水原之战,消灭西秦割据势力,生擒薛仁杲;柏壁之战,击溃宋金刚、刘武周势力,而在此之前裴寂、李元吉曾先后败于刘武周;虎牢关之战,生擒窦建德、王世充,平定中原;洺水之战,击溃刘黑闼,此时,李世民已因战功太高被雪藏,而李神通和李勣也是相继败北之后没办法才叫李世民上阵的。相比之下,当年的太子李建成却没有这些战功,只是做一些辅助工作,但也没有太大的过失。此为战功背景。

玄武门之变前几年,因为李渊偏袒太子李建成,导致兄弟之间已经出现了很多矛盾。比如,李渊想在建国第七年的时候迁都,李建成支持,他认为长安虽然对统一中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因为离西北太近,容易被突厥进攻。李世民反对,他认为避突厥锋芒只会让人笑话,主张正面迎战,一劳永逸。再比如,李建成曾经邀请李世民到东宫(太子居住地)喝酒却在酒里下毒,导致李世民吐血数升。此为人际关系背景。

武德九年六月初一丁巳日(626年6月29日),太白金星在白天出现于天空正南方的午位,按照古人的看法,这是“变天”的象征,是暴发革命或当权者更迭的前兆,代表要发生大事了。此时,适逢突厥郁射设带领数万骑兵驻扎在黄河以南,突入长城边塞,包围乌城,太子李建成联合齐王李元吉,排挤秦王李世民。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李世民的兵马,想控制的人员主要有尉迟恭(门神之一)、程知节(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说的就是他)、段志玄以及秦王府右三统军秦琼(另一个门神)等人,并计划借饯行的机会,趁机除掉李世民。不料,此事被李世民在东宫的眼线将消息透漏给李世民。李世民只得和长孙无忌等人谋划对策。此为政变“天时分析”,即,李世民兄弟已到了你死我活的时机,不得不做出决断。

下面我们进行一下“人和分析”,宫城北门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常何原为秦王李世民部将,后因功升为玄武门守将。太子李建成在魏征的授意下,极力与常何结交,使其成为自己一系的心腹。关键时刻,李世民暗访常何,成功将其策反,宫中卫队倒向李世民。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李建成和李元吉经玄武门一同入朝,常何待二人入门后将玄武门关闭,使二人的手下无法进入救援,使李世民兵马顺利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成为了大唐太子。

政变后仅仅三天李世民便被立为皇太子,从李渊手里接过政府的实际控制权。八月初九,唐高祖李渊让位,唐太宗李世民开始了自己的皇帝生涯。自此,唐朝走上了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历史】唐朝的四次玄武门之变

No.2神龙政变

神龙政变源头要从截至目前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瞾(音zhào,即武则天)说起,李世民驾崩后,武则天同志(要知道她对李治的身份是“庶母”)就努力争取李治的关注,最终成功从昭仪到皇后再到女皇,上位后将唐中宗李显废为庐陵王,将“李唐”王朝变成了“武周”王朝。武则天真是达到了中国历史上任何女人都不曾企及的高度,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武则天晚年宠幸张易之、张宗昌兄弟二人,引起了母子、君臣关系的紧张,特别是长安四年(704年)以后,武则天重病缠身,身边只留二张兄弟伺候,对朝政的控制力有所下降。而二张兄弟也突破了男宠的限制,开始插手朝政,以上为“天时分析”。

下面我们开始“人和分析”, 在张易之、张宗昌兄弟插手朝政后,众大臣对二张兄弟意见很大却无可奈何,只得想办法将其除去。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宰相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与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人率领左右羽林军(唐高宗李治期间禁军名称)五百余人来到玄武门,派李多祚、李湛及内直郎、驸马都尉安阳人王同皎到东宫去迎接李显。同时,在迎仙宫的走廊里将张易之和张昌宗斩首,然后进至武则天居住的长生殿,要求武则天还政“李唐”,逼宫退位。

正月二十三日,武则天颁下制书,决定由太子李显代行处理国政,大赦天下。任命袁恕己为凤阁侍郎、同平章事,派遣十位使者分别携带天子的玺书前往各州进行安抚工作。正月二十四日,武则天将帝位传给太子李显,即唐中宗。

【历史】唐朝的四次玄武门之变

No.3景龙政变

景龙政变源头要从韦皇后(与后文“韦后”通用)其人说起,因前有武则天这个表率,韦皇后一直想做武则天第二。唐中宗李显复位后,韦氏勾结武三思(武则天的侄子)等专擅朝政,以其从兄韦温掌握实权,形成一个以韦氏为首的武、韦专政集团。李重俊,唐中宗李显第三子,在神龙二年被立为皇太子,但因为他不是韦后所生,所以韦后从不给他好脸色;大权独揽的武三思也对他这个“未来天子”颇为忌恨,一直暗中排挤他;韦后的小女儿安乐公主也不拿他当回事,经常和驸马武崇训(武三思二儿子)凌辱他,呼他为“奴”。甚至有一天,安乐公主还要求唐中宗李显立她为皇太女,看来除了韦后,安乐公主也有个女皇梦。如此种种,李重俊每天战战兢兢,过得食不甘味、夜不能寝,想发动政变,铤而走险,此为“天时分析”。

下面开始“人和分析”,神龙三年(707年)七月,气愤之极的李重俊率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没错,就是神龙政变的李多祚,这里顺便说一句,神龙政变的参与者多被韦后集团所灭),右羽林军将军李思冲、李承况、独孤祎之等,假托君命带领左右羽林军及千骑三百余人,把武三思与武崇训杀死于其府地,并杀死同党十余人,又命令左右金吾大将军成王李千里,分兵守卫宫诚诸门,亲自率兵追至肃章门,斩关而入,追杀韦皇后及安乐公主,上官婉儿、韦皇后及公主遂拥唐中宗李显驰赴玄武门楼,命令左羽林将军刘仁景等,率领留军飞骑百余人于楼下列队守卫玄武门,前面我们说过,玄武门有重兵把守,是个防御的好地方。本身李重俊只是想剪除韦后党,并没有想和皇帝开战的意思,在玄武门对峙过程中,唐中宗李显向政变的士兵喊话,大意如下:“你们都是朕的宿卫之士,何必造反?只要你们斩杀逆贼,何愁没有荣华富贵”。于是,政变士兵纷纷倒戈,李重俊败走。可见,政变也是一个技术活,不一鼓作气拿下皇帝,稳住人心,只能被反杀。

军队临阵倒戈后,李重俊败走终南山。一路上,李重俊的部下不听号令,只有几个人愿意继续追随他。后来在树林里的休息的时候,李重俊被身边的亲信所杀。

【历史】唐朝的四次玄武门之变

No.4唐隆政变

唐隆政变的源头也要从韦后说起,唐隆元年(710年)6月,唐中宗李显暴死,外界传韦后和安乐公主下毒,暗杀李显,朝野上下人心惶惶。韦后意欲临朝摄政,做武则天第二,她扶李重茂(唐殇帝,也称唐少帝)登基,改元唐隆,并将南北衙禁卫军交与韦家子弟统领,其独揽大权之心昭然若揭。但是武则天是六十岁以太后身份临朝,六十六岁才发动武周革命,可谓是步步为营。而韦后刚刚毒死唐中宗就迫不及待地授意后党启动篡唐称帝的计划,也真是太心急。为了挽救李唐王朝,原本身份不高、默默无闻的李隆基挺身而出,调动自身势力,联合相王李旦和姑姑太平公主势力,准备和韦后拼一场。此为“天时分析”。

下面我们开始“人和分析”,就在李隆基谋划政变的时候,韦后派系的大臣崔日用反水,并提醒李隆基,形式紧张,必须快刀斩乱麻,不可再拖。但当时李隆基的势力和韦后势力实在是差距太大,如果开战肯定是输多赢少。上文说过,中宗驾崩后,韦后将南北衙禁卫军交与韦家子弟统领,当时任命的府兵和禁军六个最高军事将领,全是韦家子弟或女婿。这几个草包将军上任后,为了树立威信,对士兵没事找茬儿揍一顿,搞的群情激奋,被李隆基争取到政变集团一方。李隆基真是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

唐隆元年六月二十日申时(710年7月21日),唐隆政变拉开序幕。还是在玄武门,二更时分,葛福顺拔剑直闯羽林营,将韦璿、韦播、高嵩三人斩首示众,然后大叫:韦皇后毒死先帝,想要篡权。于是禁军纷纷倒戈,攻入宫中。无论是仓皇逃跑的韦皇后,对镜画眉的安乐公主,还是故作镇定、首鼠两端的上官婉儿,都被扑杀。

唐隆元年六月二十三日(710年7月24日),太平公主逼李重茂退位,李旦登上宝座,是为唐睿宗,改元景云,三天后,李隆基被立为太子。此次政变虽结束了韦皇后集团控制朝堂的状况,但代之以太子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对抗,而睿宗无法处理此局面,于景云三年(712年),禅让帝位给李隆基,是为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唐玄宗发兵,诛灭了太平公主,太平公主之死,才最终结束了自中宗朝以来朝局多年混乱的局面。自此,李隆基同志一路高歌,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盛世之一“开元盛世”。当然,天宝年间“安史之乱”将唐朝拖入混战浩劫都是后话了。

持五次玄武门之变的说法是,唐隆政变后,唐玄宗李隆基诛灭太平公主是在玄武门。另有凌霄门之变一说,凌霄门在大明宫北宫墙玄武门以西。唐肃宗宝应元年(762 年),宦官李辅国和程元振曾在此门发动政变,辅助代宗即位,史称凌霄门之变。不过以上两种说法上上并不认可,所以就按四次来说。

总起来说,唐朝历史上的这四次武装政变都可以称为“玄武门之变”,为了记忆方便,史学家才用不同的名称(主要是年号)命名后三次玄武门之变。四次玄武门之变,三次成功一次失败。有两次(玄武门之变、唐隆政变)开启了唐朝的两大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