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被稱為鏡子,為何死後半年被唐太宗砸墓碑?而後自己又後悔了

善於提意見的魏徵,被李世民稱為一面“鏡子”,在侯君集和太子李承乾謀亂事敗之後,李世民就把“鏡子”砸了(砸的是魏徵的墓碑),這是為啥?魏徵犯了啥子罪?

皇帝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慾,即使如李世民這樣傑出的帝王。他之所以讓人推倒自己親手撰寫的魏徵墓碑,直接原因是他感覺自己被愚弄了,但同時也有更深用意

魏徵被稱為鏡子,為何死後半年被唐太宗砸墓碑?而後自己又後悔了

大家第一次知道“魏徵”這個人,一般是在中學的語文課本上。說的是,李世民下朝回宮後,氣哄哄地對皇后說:“我以後找機會一定要殺了魏徵!”長孫皇后就問為啥呀,李世民說,魏徵常常在朝堂上當眾刁難他,使他下不了臺。皇后聽了,連忙向李世民道喜說:“我聽說君主開明則臣下正直,如今魏徵正直敢言,是因為陛下的開明啊!”李世民這才轉怒為喜(此處誕生成語“朝服進諫”)。

貞觀十七年(643)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痛心,還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評價是中肯的。

他還輟朝五日,追贈他為司空、相州都督,追諡為“文貞”,並下旨:滿朝文武一起出城送靈,他還親自為魏徵墓撰寫了碑文。此外,還下旨將衡山公主許配給魏徵長子魏叔玉。從這些表現來看,魏徵在大唐是生榮死哀,風光無限了。半年後,李世民下旨將開國二十四功臣畫像陳列凌煙閣,他特意把魏徵排在第三位,足見魏徵在太宗心中的位置。

魏徵被稱為鏡子,為何死後半年被唐太宗砸墓碑?而後自己又後悔了

你不知道的是,魏徵一開始還是李世民的“敵方”!

魏徵原本是東宮李建成的幕僚,當時的魏徵就曾建議李建成先下手為強,但是沒有得到李建成的同意,反而被李世民搶了先手,自此失掉了天下。後來唐太宗出於愛惜羽毛(因為其皇位來路不正),所以打算通過重用原來太子黨的人物來提高自己的威望,而魏徵就是一個比較合適的人。

但是這位魏徵有很多時候都是做的有點過分了,多次在朝廷上讓唐太宗弄得下不來臺,丟了皇帝的顏面,這是的唐太宗非常惱怒,還多次在後宮說過要殺魏徵的話。而太子謀反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那就是軍方大佬的侯軍集,他是魏徵舉薦的,然後通過戰爭軍功成長為參天大樹,最後於太子合謀造反,但是事情敗露東宮黨全部掉了腦袋,但是魏徵逃過了一劫。

魏徵被稱為鏡子,為何死後半年被唐太宗砸墓碑?而後自己又後悔了

李世民砸魏徵墓碑的事,發生在侯君集和太子李承乾謀亂事敗之後

魏徵之所以被李世民視為鏡子,不僅因為對方敢仗義執言、忤旨進諫,在理政、用人等方面,魏徵也被李世民視為知己。公元632年,君臣雙方就用人的標準上,曾有過一次深入的意見交流:

上謂魏徵曰:“為官擇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則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則小人競進矣。”

李世民這番話,可謂掌握了整頓吏治的真諦: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人君對每一個人才的任用,都會體現對風氣的引導;若重用一位君子,則其他人才見到這樣的榜樣,都會積極展現自己的才能;但若任用一個阿諛奉承的小人,同類趨炎附勢之徒定會跟風而上,“劣幣驅逐良幣”,政治風氣就會因此敗壞。

而魏徵的反應也深合上意:

對曰:“然。天下未定,則專取其才,不考其行;喪亂既平,則非才行兼備不可用也。”

如今天下剛剛平定,正值用人之際,可以用人以才,當做特殊時期的權宜之計;但當大勢穩定後,選人一定要才德兼備。然而到了公元643年七月,魏徵去世半年後,連續兩個由他舉薦的人都出了問題:

魏徵被稱為鏡子,為何死後半年被唐太宗砸墓碑?而後自己又後悔了

魏徵是侯君集的同黨,他在未死之前曾經極力推薦杜正倫和侯君集,說二人均有宰相之材。李世民計聽言從,拔杜正倫為兵部員外郎,後又改任太子左庶子,侯君集則官至檢校吏部尚書。哪成想,這兩人無法無天,居然與太子李承乾密謀反!

退一萬步說,就算魏徵不是侯君集的同黨,他也難辭薦人失當之責。李世民於是手詔取消衡山公主(後來被封為新城公主)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讓李世民最終忍無可忍,做出毀碑不冷靜行為的是,魏徵訕君賣直!

魏徵此人極有心計,這許多年來,但凡他寫給皇帝的奏摺都留有副本,並且在死前交給了史官褚遂良,懇求他錄之國史。魏徵為什麼要這麼做?原因明擺著:為自己博取身後好名聲。意思是說,貞觀之治的得來,並不是皇帝有多了不起,主要是因為有一個名叫魏徵的能臣太厲害了。魏徵這麼做,妥妥的是在壓李世民抬自己。老實說,太過分了。李世民通過褚遂良核證了此事,一下子沒控制住情緒,對已入黃土的魏徵進行“推倒碑石”“磨滅碑文”的侮辱。

魏徵被稱為鏡子,為何死後半年被唐太宗砸墓碑?而後自己又後悔了

不過,貞觀十八年初,李世民東征高麗失利,突然想起魏徵勸自己不要輕易用兵的話,有些後悔,回朝後下令重加賞賜,撫慰魏徵家人,讓魏徵的兒子承襲了國公的爵位。並派人去祭奠魏徵,將魏徵的碑重新立好,也算是有始有終吧。

李世民看似“畏懼”魏徵,但並不能改變君臣關係的尊卑:接受你的直言犯諫,一方面是為了自家的江山,另一方面則體現出自己的虛懷若谷與英明神武;在他死後給予樹碑立傳、陪葬帝陵的殊榮,是為了表彰忠臣、鼓勵後來人。說到底,李世民優待魏徵,是由於其做的事,而不是由於他這個人

因此,當察覺魏徵有結黨營私、沽名釣譽之嫌時,李世民果斷毀壞了象徵著對方榮譽的御筆親題墓碑。這無疑是在向朝野傳遞這樣一個信號:朕這裡沒有特權者,即使視為鏡子的魏徵,若對我不忠、對大唐不利,也會被拉下神壇。

魏徵被稱為鏡子,為何死後半年被唐太宗砸墓碑?而後自己又後悔了

李世民的這一做法雖然看似無情,但在人治的封建社會,對維持政治清明、嚴防任人以私有著積極意義。

如果您有想了解某些方面的歷史知識,可以私信小編,小編會為您答疑解惑,更新文章!(更多資訊可關注:通史知興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