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提意见的魏征,被李世民称为一面“镜子”,在侯君集和太子李承乾谋乱事败之后,李世民就把“镜子”砸了(砸的是魏征的墓碑),这是为啥?魏征犯了啥子罪?
皇帝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即使如李世民这样杰出的帝王。他之所以让人推倒自己亲手撰写的魏征墓碑,直接原因是他感觉自己被愚弄了,但同时也有更深用意。
大家第一次知道“魏征”这个人,一般是在中学的语文课本上。说的是,李世民下朝回宫后,气哄哄地对皇后说:“我以后找机会一定要杀了魏征!”长孙皇后就问为啥呀,李世民说,魏征常常在朝堂上当众刁难他,使他下不了台。皇后听了,连忙向李世民道喜说:“我听说君主开明则臣下正直,如今魏征正直敢言,是因为陛下的开明啊!”李世民这才转怒为喜(此处诞生成语“朝服进谏”)。
贞观十七年(643)魏征病死,李世民非常痛心,还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评价是中肯的。
他还辍朝五日,追赠他为司空、相州都督,追谥为“文贞”,并下旨:满朝文武一起出城送灵,他还亲自为魏征墓撰写了碑文。此外,还下旨将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从这些表现来看,魏征在大唐是生荣死哀,风光无限了。半年后,李世民下旨将开国二十四功臣画像陈列凌烟阁,他特意把魏征排在第三位,足见魏征在太宗心中的位置。
你不知道的是,魏征一开始还是李世民的“敌方”!
魏征原本是东宫李建成的幕僚,当时的魏征就曾建议李建成先下手为强,但是没有得到李建成的同意,反而被李世民抢了先手,自此失掉了天下。后来唐太宗出于爱惜羽毛(因为其皇位来路不正),所以打算通过重用原来太子党的人物来提高自己的威望,而魏征就是一个比较合适的人。
但是这位魏征有很多时候都是做的有点过分了,多次在朝廷上让唐太宗弄得下不来台,丢了皇帝的颜面,这是的唐太宗非常恼怒,还多次在后宫说过要杀魏征的话。而太子谋反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那就是军方大佬的侯军集,他是魏征举荐的,然后通过战争军功成长为参天大树,最后于太子合谋造反,但是事情败露东宫党全部掉了脑袋,但是魏征逃过了一劫。
李世民砸魏征墓碑的事,发生在侯君集和太子李承乾谋乱事败之后
魏征之所以被李世民视为镜子,不仅因为对方敢仗义执言、忤旨进谏,在理政、用人等方面,魏征也被李世民视为知己。公元632年,君臣双方就用人的标准上,曾有过一次深入的意见交流:
上谓魏征曰:“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
李世民这番话,可谓掌握了整顿吏治的真谛: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人君对每一个人才的任用,都会体现对风气的引导;若重用一位君子,则其他人才见到这样的榜样,都会积极展现自己的才能;但若任用一个阿谀奉承的小人,同类趋炎附势之徒定会跟风而上,“劣币驱逐良币”,政治风气就会因此败坏。
而魏征的反应也深合上意:
对曰:“然。天下未定,则专取其才,不考其行;丧乱既平,则非才行兼备不可用也。”
如今天下刚刚平定,正值用人之际,可以用人以才,当做特殊时期的权宜之计;但当大势稳定后,选人一定要才德兼备。然而到了公元643年七月,魏征去世半年后,连续两个由他举荐的人都出了问题:
魏征是侯君集的同党,他在未死之前曾经极力推荐杜正伦和侯君集,说二人均有宰相之材。李世民计听言从,拔杜正伦为兵部员外郎,后又改任太子左庶子,侯君集则官至检校吏部尚书。哪成想,这两人无法无天,居然与太子李承乾密谋反!
退一万步说,就算魏征不是侯君集的同党,他也难辞荐人失当之责。李世民于是手诏取消衡山公主(后来被封为新城公主)与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让李世民最终忍无可忍,做出毁碑不冷静行为的是,魏征讪君卖直!
魏征此人极有心计,这许多年来,但凡他写给皇帝的奏折都留有副本,并且在死前交给了史官褚遂良,恳求他录之国史。魏征为什么要这么做?原因明摆着:为自己博取身后好名声。意思是说,贞观之治的得来,并不是皇帝有多了不起,主要是因为有一个名叫魏征的能臣太厉害了。魏征这么做,妥妥的是在压李世民抬自己。老实说,太过分了。李世民通过褚遂良核证了此事,一下子没控制住情绪,对已入黄土的魏征进行“推倒碑石”“磨灭碑文”的侮辱。
不过,贞观十八年初,李世民东征高丽失利,突然想起魏征劝自己不要轻易用兵的话,有些后悔,回朝后下令重加赏赐,抚慰魏征家人,让魏征的儿子承袭了国公的爵位。并派人去祭奠魏征,将魏征的碑重新立好,也算是有始有终吧。
李世民看似“畏惧”魏征,但并不能改变君臣关系的尊卑:接受你的直言犯谏,一方面是为了自家的江山,另一方面则体现出自己的虚怀若谷与英明神武;在他死后给予树碑立传、陪葬帝陵的殊荣,是为了表彰忠臣、鼓励后来人。说到底,李世民优待魏征,是由于其做的事,而不是由于他这个人。
因此,当察觉魏征有结党营私、沽名钓誉之嫌时,李世民果断毁坏了象征着对方荣誉的御笔亲题墓碑。这无疑是在向朝野传递这样一个信号:朕这里没有特权者,即使视为镜子的魏征,若对我不忠、对大唐不利,也会被拉下神坛。
李世民的这一做法虽然看似无情,但在人治的封建社会,对维持政治清明、严防任人以私有着积极意义。
如果您有想了解某些方面的历史知识,可以私信小编,小编会为您答疑解惑,更新文章!(更多资讯可关注:通史知兴替)
閱讀更多 通史知興替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