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时,从缸里救出来的人究竟是谁?为何老师从不介绍?

《左氏春秋》中有这样一句话:"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故儿得活。"

相信不少人都听过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叫做司马光砸缸,事情的经过以及最后的发展,相信大家都清楚,这里就不多做赘述了,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时,主要是为了学习他的机智过人,那么我们在学习机智过人时,为什么不探究一下他救的人是谁呢?

司马光砸缸时,从缸里救出来的人究竟是谁?为何老师从不介绍?

司马光

砸缸救人获美名

对于这个故事,大多数人都是耳熟能详的,毕竟我们从小就开始学这种助人为乐,或者是救人于危难之中的故事,但是不知道大家是否有一个疑惑,那就是所有的老师都会给你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都会告诉你司马光及其的聪慧,但是几乎没有老师告诉你,他救出来的那个人究竟是谁,今天就给大家揭开这个人的身份。难道是什么神秘的大咖么?然而并不是!他们之间在以后还有多次交锋,各有立场,不相为谋。

司马光砸缸时,从缸里救出来的人究竟是谁?为何老师从不介绍?

小儿击瓮图

先说一下当年司马光砸缸的结局,司马光当年将缸砸碎之后救出了他,后来整个京都都传了一幅图,这幅图叫做《小儿击翁图》,而司马光的勇敢之名便因此传开,当时可谓是人人皆知司马光,而后来在《左氏春秋》中,也有对司马光这段历史的记载,便是我们所说的开头的那一段话,那么这被救之人又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恩情的呢?

司马光砸缸时,从缸里救出来的人究竟是谁?为何老师从不介绍?

小儿击瓮图

根据《宋史》的记载,被救之人名字叫做:上官尚光。提到这个名字,大多数人都是比较陌生的,可以称之为路人甲或者是路人乙,这个人并不是很出名,历史上的记载也仅仅是几句话而已,但是他为自己的恩人修建了"感恩亭",可见其用心良苦。

司马光砸缸时,从缸里救出来的人究竟是谁?为何老师从不介绍?

感恩亭

那么这个上官尚光真的是籍籍无名之人吗?其实,在宋朝的改革变法年间,上官尚光也是任有一定的职位的,只不过上官尚光属于保守党,而司马光则是继承了王安石的变法,属于较为激进的变法党,也就是说在几十年后的朝堂之上,两人处在了对立面,而之前司马光救过他的事情也被翻了出来,两两相对却在朝堂的对立之面,虽然司马光是上官尚光的恩人,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的政治立场。

司马光砸缸时,从缸里救出来的人究竟是谁?为何老师从不介绍?

王安石

道不同不相为谋

每个人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但是上官尚光不忘司马光的恩情,在私下报答他的恩情,私下恩情不影响朝堂之事,而同样朝堂之事,不为私下恩情所累,两人站在各自的立场上维护着宋朝的统治,虽然两个人的思想观点经常有碰撞,但是纵观两个人提出的种种决策,皆是为了维护宋朝的统治,也是为了维护自己所在阶层的利益。

而许多人从这件事中读出了另一个小细节,司马光7岁的时候就能够砸缸救人,而在他接受了王安石变法之后,已经是五、六十岁的年纪,而他在五、六十岁的年纪,却救天下百姓于水火之中,所以大家认为,能在小小年纪救人,而能在年老之后救天下百姓,这便是内心真善美的存在,不少人认为人性是从小培养的,这便是许多人获得的小细节,也是大多数人所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司马光砸缸时,从缸里救出来的人究竟是谁?为何老师从不介绍?

司马光晚年

其实司马光一生的功绩不仅仅体现在他真善美的救人上,他最大的功绩应当是编写了《资治通鉴》,当时大家的参考资料大多是纪传体的《史记》,编年体的通史,让大家更好的串联了历史事件,而并不是每个人物的独立列传,这弥补了我国历史上没有编年体通史的空缺,也开创了编年体同时的先河。

结语

所以司马光救的人是谁并不是重要的,我们小时候之所以要学这节课,最重要的是学会司马光的机智过人,学会司马光的学会变通,同时也学会司马光身上所蕴含的精神,而至于大家所说的老师不教他救的人是自己的对立派这一观点其实是立不住脚的,因为7岁的司马光并不知道自己救的会是几十年后与自己站在政治立场对立面的人,同时,司马光砸缸,我们大多数是作为文学作品来看,而不是历史作品来看,所以没必要将所救之人的姓名也列出来。

我们所要学的仅仅是他的善举而已,所救之人的姓名列出来,并不符合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做好事不留名的习惯,所以我们并不用深度的去解读这件事,只是抱着:"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心态去做事就可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