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基建 5G開道 何樂而不為

 在45天之前,中國疫情還在膠著的時候,IMF就試圖評估可能造成的經濟影響,提出儘早給出對世界經濟的評估報告。但疫情在全球200多個國家蔓延,波及幾乎所有國家(只有幾個太平洋島國和經濟不發達的國家暫時倖免),這份報告成了無法完成的任務。2020年全球經濟衰退板上釘釘,是否會導致大蕭條,則有爭議(大概率不會)。

中國新基建 5G開道 何樂而不為

  目前中國已經奪取了控制疫情的偉大勝利,實現了所有地區的復工復產,但中國與全球經濟聯繫是如此的密切,以至於無法獨善其身。一季度工業生產估計-6%左右,而二季度可能實現正增長,但上半年的正增長則有難度。

  如果外貿繼續倚重的話,重啟內需成了唯一選擇。這是國家層面必須關注的內容。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提出基於科技的基礎設施建設,即“新基建”。包括5G基建、特高壓、城際軌道、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七大板塊。

  “新基建”不是新概念,2018年就已提出。但今年則以完全不同的力度進入實施階段。25個省市項目計劃加起來,可能有34-40萬億元之巨。但這是多年投資的總和,而且不是都由政府出資。眾多產業都希望從新基建中分一杯羹。

  汽車產業更是迫切。經歷了連續兩年的負增長後,汽車市場今年負增長几成定局。在急於參與“新基建”之前,不妨思考幾個問題。

直接補貼消費端,不是好辦法

  首先是消費冷啟動的問題。汽車產業的本質是終端消費,這一點上和快消品、服裝鞋帽、食品沒有任何區別。新基建啟動的是內需,傳導到消費端,時間比較長,汽車行業如何獲益?

中國新基建 5G開道 何樂而不為

  上一輪經濟週期,以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為標籤。美國持續5年的QE和中國的4萬億基建,固然拯救了流動性(並有通脹和過度投機),但擴張週期持續太短,表明大規模擴表的邊際效應急劇縮短。

  這一次,美國使出老法寶,且變本加厲。不但利率降為零,而且QE無限量(雖然更多是姿態)。這表明貨幣政策已經走向終結。2萬億的中小企業救助和消費者保障計劃,無法解決疫情導致的消費停滯問題。

  中國的情況稍好。政府有兩個選擇,一個是直接介入消費(減稅、發放消費券、低保救助),另一個是加強國家資本投資,向消費滲透。

  對於汽車來說,3月31日的政策就屬於典型的消費介入政策。新能源減免購置稅和補貼延長兩年、獎勵淘汰國三柴油貨車、將二手車增值稅降至0.5%。

  雖然此舉打亂了新能源政策逐步退出的節奏,但從中央到地方都很清楚,越是直接的政策,越是效果不彰。原因很簡單,中國市場太大,財政負擔牽制的央補,難以對消費決策構成決定性影響力。

  這種“撒胡椒麵”試圖直接啟動消費的手段,被證明越來越低效。特別是汽車這種耐用品消費,靠一點利益“誘”,或者靠政策“擠”,手段都已窮盡,玩不出新花樣。除非靠汽車產業本身創造出新價值。這就要落在新基建上。

  雖然學術界對新基建頗有微詞,諸如“畫餅充飢”、“不如把錢直接發給老百姓”、“短期看不見效益”等等不一而足。

  似乎有點道理。但是,始終要明白一點,我們不是美國,沒辦法僅有金融手段就撬動經濟重啟(美國的產業空心化也讓他不能選擇大建設)。至於給老百姓直接發錢,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我們人口14億,發少了,隔靴搔癢;發多了,財政受不了。

  不管新基建、老基建,只要建了,就能成為存量資產。這是多年來過窮日子攢下的經驗。如今龐大的工業基礎,如果當年吃乾花淨(譬如印度消費佔據GDP70%),哪裡來的起家本錢?而且,勞動力價格日益走高,越晚建越建不起。老基建如此,新基建也如是。

  至於“短期不見效”,這是顯然的。5G並未挖掘出適當的價值。但如果不啟動基礎設施,就永遠等不到5G達到價值期待的那一天。

“新基建”提升汽車附加值

  其次是“新基建”的關鍵節點,汽車行業到底能否抓住新機會?

  5G、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有個共同“抓手”,就是建設“信息高速公路”基礎設施。讓數據暢行無阻跑起來,再想辦法增加數據的附加值。這是新基建的“關竅”。汽車必能從中受益。

  汽車產業要發達,有兩條路。一個是增加銷量(包含服務);另一個是增加價值(也包含服務)。現在尚未觸摸到人均收入天花板,反而先觸碰到城市資源(空間、環保、能源)的上線,增加銷量難以為繼。所以,增加價值,是唯一選擇。

中國新基建 5G開道 何樂而不為

  “新四化”的核心就是讓汽車“數字化”。讓數據為汽車增值。除了代步,100多年來,人類第一次想出給汽車附加其他價值的點子,目前我們正站在“新價值”的門口。

  數字增值的邏輯是清楚的。5G基礎建設給第一次數據提供了“G級”帶寬。使得對數據實時性要求最高的自動駕駛和“強AI”,也第一次有機會將算力部署在“雲端”。

  眾所周知,在脫離報告中連續領先的谷歌旗下Waymo,和通用旗下Cruise,都採用“本地算力”,這是沒辦法的事,因為數據傳輸“卡脖子”。雲端算力顯然更強大,我們已經進入“10P算力”(1P=1024Tops )時代。自動駕駛領域最先進的本地算力,當屬高通剛剛推出的Snapdragon Ride平臺,宣稱在130W功耗下達到700Tops算力。

  不過後者尚未來得及被任何廠商採用(哪怕是做試驗)。即便如此,和雲端算力比起來,也有兩個數量級的差異,而當前AI核心其實就是算力。經過精心編排,16Tops算力的芯片,可以同時識別200個不同物體,1秒內處理上千張圖片。但是因算力限制,“深度學習”只能根據有限的、事先設定的模型來處理當前實景。如果算力上限提高到10P以上,完全可以實現“暴力計算”,無須依賴事先建模。

  只有5G投入實際的“無縫”(結合邊緣雲)部署,雲端算力才能充當自動駕駛的決策核心。處於自動駕駛中的汽車,不會因為數據丟包而釀成大錯。

  所以,5G、自動駕駛和AI,三者其實同處於一個鏈條。高等級自動駕駛實現後,整個社會的物流成本,將從當前人類GDP10%降至2%,實現價值的巨大躍升。而不僅是你週末郊外遊玩,開車省力那麼簡單。

長遠利益與即時報償

  5年內,5G網絡投資直接投資1-1.5萬億元。而企業內部的網絡化信息化改造,另須5000億元。這將創造幾十萬工作崗位,而且是升級過的、屬於工程師而非農民工的中高級崗位。符合我國產業升級方向,也符合勞動者增加收入、增加消費能力的要求。

中國新基建 5G開道 何樂而不為

  5G、自動駕駛雖然多年後才能看到實效,但投資驅動效應和相關勞動者收入提高,是即時性的。所以,通過“新基建”實現投資和消費“雙啟動”,是說得通的。這筆錢,不會大規模流入房地產和傳統基礎建設上。支出消費乘數將達到10以上。這是鼓吹“直接發錢”的經濟學家們看不到的。


  而且,新基建不同於上一輪老基建,其投資者只有部分是國企背後的國家行為,而是相當一部分由私人企業承擔。後者將從數字新價值中獲得投資回報。這樣不會大規模增加政府債務(這是老基建被詬病最多之處)。

  同時,老基建對GDP的直接拉動效應為1:1.5,那麼將產業數字增值算進去,拉動作用將達到1:5以上,後者效率更高。

  現在中國的消費動能不足,是顯而易見的。互聯網滲透率與發達國家有差距,我們可以通過“數字中國”建設去彌補這個差距,同時挖掘出領先於發達國家的新價值(數字大帶寬本身就能帶來新價值)。

  當這幾項新基建部署到位時,汽車生態將以不同於現在的面目出現。可能和我們預想的方向有出入,但數字附加的新價值,不論出現在能源端,還是在更深層次的綜合消費端,都不妨礙達成目標。何況,我們在這一進程中,能夠完整地享受到不同階段的收益,何樂而不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