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老牌百貨改造初見成效,傳統商業該如何跟進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朱夢秋)去年年末,北京市針對王府井百貨、長安商場、西單商場等十家傳統商場試點“一店一策”升級改造,部分老牌百貨商場紛紛開始轉型升級。目前,升級改造工作已經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在首批試點的十家傳統商場中,甘家口大廈已於去年12月18日完成第一階段改造工作重新開業;長安商場轉型為社區家庭生活空間於去年12月27日重新開業;王府井百貨大樓引進了哈姆雷斯、和平菓局等國內或北京首店,日均客流量同比增加20%以上……按照“一店一策”計劃,今年北京市還將完成五家企業的改造。

京城老牌百货改造初见成效,传统商业该如何跟进

中國商網 唐硯/攝

傳統商業急需變革

據瞭解,北京市商務局曾在去年年初對全市經營面積2萬平方米以上的傳統商業進行了摸排和走訪,調研結果顯示,全市面積2萬平方米以上的傳統商業中,開業20年以上的有18家,開業10-20年的有54家,一共是72家。“這些企業普遍存在設備老化、經營業態單一、急需轉型升級的問題,所以我們選擇了十家改造提升意願比較強烈的企業,作為政府引導推動的‘一店一策’改造的第一批試點企業。”北京市商務局副局長孫堯在今年年初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多年前,這些老牌百貨也曾走在我國商業最前沿,然而市場風雲變幻,隨著奢侈品消費大眾化、窗口紅利效應減退、市場消費主力更替,特別是最近十年受到互聯網線上消費的衝擊,曾經的經營模式很難再滿足當下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此外,建築硬件條件老化、企業制度靈活性不足也限制了傳統商場的創新發展,往日的輝煌難以延續。

實際上,傳統商業轉型和物業改造並非新話題。仲量聯行華北區戰略顧問部總監王飛向中國商報記者介紹,北京市傳統商業的危機自2012年下半年就已經顯現,2014年,超過五成的百貨商場出現了銷售額下降,有一些傳統商場在幾年前就開始進行適應性變革,如雙安商場、漢光百貨、新世界百貨等持續嘗試轉型升級,不斷推出新的營銷模式。

“多年的實踐證明,很多傳統商場必須超越和突破原有運營模式和體制,引入更市場化的投資運營機制,才有機會實現物業增值、商業復興、消費遞增。”王飛表示。

從發展佈局來看,傳統商場大多位於北京市老城區商圈,發展也逐漸受到北京市中心城區人口疏解、人口年齡結構演變、地鐵網絡快速拓展、商業業態持續創新等多重因素影響。

在新一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的指導下,北京市老城區人口向周邊城市新區持續疏解,老城區常住人口出現淨下降。在過去十年間,北京市城市軌道網絡快速拓展,帶動了城市發展以及新區和新城的產業發展,人口也向城市新區轉移。仲量聯行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年底,北京市五環外購物中心規模達到499.5萬平方米,佔全市購物中心總規模的45%,而這個數值在2014年底才不到30%。從已有商業項目的入市排期和土地供應來看,未來五年,這種趨勢仍將繼續。

轉型需注重社群消費訴求

“北京市傳統商場改造雖然普遍面臨硬件老化和軟性運營問題,但勝在位置優越,應該突出文化性和體驗感,與大型購物中心、互聯網電商形成差異化競爭。”王飛認為,北京市傳統商場可以從以下四方面突圍:一是把握本地消費者的長期需求,將商業融入居住社區和商務社區,提供更有親和力和鄰里溫度的商業服務;二是針對特定消費人群,提供個性化和差異化體驗,由消費上升為文化交流,形成項目特質,加強文化感召力,擴大項目影響力;三是在設計方面充分與業態創新結合,以集合店、跨界店、快閃店、文創店、獨立書店、定製店等方式創造差異化商業體驗;四是在商業運營中融入個性化、定製化的商品,為消費者提供非標準的商業消費服務。

未來老城區商業的轉型升級應該強化社區鄰里和社群功能。王飛介紹,北京市有很多成功的城市更新商業項目,有些做了商業業態升級,有些進行了功能轉換。如北京坊通過更新強化了本地消費連接和文化氛圍的營造,隆福大廈改造一期工程通過文化業態的引入讓老商業重新煥發活力。

“老城區商業的最大優勢是人口流動性低、鄰里關係親切穩定、社區紐帶強烈,老城區商業應該捕捉老街坊、老鄰居的消費訴求,以社區鄰里情感為紐帶,融入社區,建立代表北京胡同文化和充滿人情味的社區商業,以親近貼心和定製化的服務提升商業幸福感。”王飛如是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