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賓虹:在理論上總結了中國畫的用筆“五法”和用墨“七法”


黃賓虹:在理論上總結了中國畫的用筆“五法”和用墨“七法”

黃賓虹(1865年1月27日—1955年3月25日),初名懋質,後改名質,字樸存,號賓虹,別署予向。原籍安徽省徽州歙縣,生於浙江省金華市。中國近現代國畫家,擅畫山水,為山水畫一代宗師。

黃賓虹自少即喜繪畫、篆刻,六歲能臨摹家藏沈廷瑞(樟崖)山水冊,十三歲應童子試,名列前茅。十六歲在金華麗正書院肄業。與倪蘇泉、蔣蓮僧為知交畫友。二十一歲,補凜貢生,任兩淮鹽運使署錄事。1907年去滬,曾參與吳昌碩主持的海上題襟館活動,協助鄧實、黃節、柳亞子等編輯《政藝通報》、《國粹學報》、《國粹叢書》等,並先後與宣廬愚、鄭午昌等組織宙合社、藝觀學會、爛漫社、蜜蜂畫社等,還在神州國光社、商務印書館、有正書局等單位工作十三四年。1930年在上海任中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1937年舉家遷至北平任教。1948年秋,應杭州國立西湖藝專之聘,南下任教。解放後任全國第二屆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1955年九十壽辰時,獲華東行政委員會頒發的獎狀,被稱為“中國人民優秀的畫家”;同年3月25日病逝於浙江杭州。

黃賓虹:在理論上總結了中國畫的用筆“五法”和用墨“七法”


黃賓虹精研傳統與關注寫生齊頭並進,早年受“新安畫派”影響,以幹筆淡墨、疏淡清逸為特色,為“白賓虹”;八十歲後以黑密厚重、黑裡透亮為特色,為“黑賓虹”。他的技法,得力於李流芳、程邃,所作重視章法上的虛實、繁簡、疏密的統一;用筆如作篆籀,洗練凝重,遒勁有力,在行筆謹嚴處,有縱橫奇峭之趣。所謂“黑、密、厚、重”的畫風,正是他顯著的特色。


黃賓虹:在理論上總結了中國畫的用筆“五法”和用墨“七法”

黃賓虹的藝術成就,在於他對中國畫最根本的筆墨語言百科全書式的貢獻上。他不僅在理論上總結了中國畫的用筆“五法”和用墨“七法”,而且在實踐上達到了難以企及的高度,特別是“積墨”與“宿墨”的突破性與創造性,形成了他特有的渾厚華滋的筆墨個性和精神境界。

黃賓虹:在理論上總結了中國畫的用筆“五法”和用墨“七法”


其藝術成就主要體現在對於筆墨之“法”的深刻體悟與筆墨之“技藝”超難度的把握上,這些“法”與“技藝”,使他的筆墨語言獲得了超越自然形態表達的獨立性。在他之前,還鮮有人讓筆墨語言如此自覺地成為繪畫的主體。贊成傳統的人,欣賞他的筆墨氣韻;

黃賓虹:在理論上總結了中國畫的用筆“五法”和用墨“七法”


喜歡現代的人,則能於其粗頭亂服的塗抹中,窺見與歐美現代藝術合拍的東西。黃賓虹藝術的這種超越性,正是從語言的突破和語言的自主意識,即從藝術本體的角度建立的;也因此,黃賓虹成為20世紀中國美術本體論最早的覺悟者。問題是,從1913年康有為的“中國畫學至國朝衰弊極矣”、“閤中西而為畫學新紀元”到呂澄、陳獨秀的“美術革命”的呼聲而開始的藝術變革,

黃賓虹:在理論上總結了中國畫的用筆“五法”和用墨“七法”


都欲“革”玩賞筆墨的文人畫的命,建立藝術與現實、與民眾息息相關的“為人生的藝術”,藝術社會學的理念開始為20世紀第一個十年的新文化運動者所接受。可見,藝術本體的思想並非當時最有時代特徵的藝術觀念。問題還有:出生於1865年的黃賓虹,他成長的年代正是“洋務運動”興起及興起之後中、西學傳播與交匯的時代,

黃賓虹:在理論上總結了中國畫的用筆“五法”和用墨“七法”


而黃賓虹的美術研究則很少涉及西學而顯現為完整而純粹的國學體系,即使在他為數不多的比較中西美術的談話中,他也認為中西“精神是一致的”,“不同者工具、物質而已”。他對西學的這種認知,一方面是站在深悟中國畫學的角度,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他對西學的不甚瞭解。

黃賓虹:在理論上總結了中國畫的用筆“五法”和用墨“七法”


總之,黃賓虹的藝術似乎遊離於他所成長的那個充滿動盪而急劇變革的社會,遊離於那個因要“富國強兵”而“師夷之長技”所展開的向西方學習的時代,我們似乎也可以將黃賓虹歸入中國思想史上被人貶低或遺忘的文化保守主義思潮之列。那麼,我們如何認識黃賓虹藝術的“時代性”?或者說,我們如何認識形成黃賓虹藝術思想的社會文化原因?由此,本文試圖探尋20世紀初海上文化對於黃賓虹藝術思想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