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項臨床試驗“叫停”,科學看待瑞德西韋走下“神壇”

隨著一些臨床試驗結果發佈和在華兩項試驗“叫停”,瑞德西韋走下神壇。新藥研發應該是最終的科學證據說話,目前下結論為時尚早。

北科社評 | 兩項臨床試驗“叫停”,科學看待瑞德西韋走下“神壇”

當地時間4月10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刊發了被人們寄予厚望的瑞德西韋在“同情用藥”情況下治療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試驗結果。數據顯示,瑞德西韋給68%(36人)的患者帶來臨床改善,已經有47%(25人)的患者出院。其中,57%(30人)接受機械通氣的患者中有17例已拔管。共有47%(25人)的患者出院,13%(7人)的患者死亡;在接受有創通氣的患者中,死亡率為18%(6人),而未接受有創通氣的患者為5%(1人)。

在安全性方面,總計32名患者(60%)出現副作用,最常見的是肝臟酶指標升高、腹瀉、皮疹、腎功能障礙和高血壓。總計12名(23%)患者出現嚴重副作用,其中包括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徵、敗血性休克、急性腎臟損傷和高血壓。

同時,該藥物2月份在中國啟動的針對新冠肺炎重症和中症患者的兩項臨床試驗也傳來消息:因“入組患者不足”,針對重症患者的研究已停止,針對輕至中度患者的研究處於暫停狀態,未來如何安排尚不明確。按原來的計劃,中國的臨床實驗將於4月27日公佈結果。

瑞德西韋是一種由美國吉利德科學公司研發的,尚處於在研階段的新藥,最初針對的是中東呼吸綜合徵、埃博拉、非典型性肺炎等冠狀病毒疾病。在今年1月份,該公司在“同情用藥”的原則下,將瑞德西韋用於一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表現出色,因此引起廣泛關注。後來,該公司與中國醫療機構合作,在中國針對新冠肺炎重症、輕中症患者進行臨床試驗,又在世界各地陸續開展了5項試驗,甚至被稱為“人民的希望”。此次《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佈的數據,即是以該藥在美國、加拿大、歐洲等地在“同情用藥”原則下臨床研究得出來的。

但現在,無論是發佈的初步研究數據,還是中國臨床試驗的波折,似乎已讓眾多追隨者倍感失望,覺得瑞德西韋距離他們心目中的新冠肺炎“神藥”“剋星”差得太遠。但也有一些人“幸災樂禍”,覺得來自國外的新藥不過如此,並在網絡等平臺進行各種諷刺挖苦,有的甚至進行惡意攻擊。

實際上,僅從發佈的數據來看,瑞德西韋的表現並不差。要知道,中國早期針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研究表明,其死亡率在17%~78%之間不等;世衛組織在3月初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全球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死亡率超過50%。此兩項數據,都比用瑞德西韋時13%的死亡率要高不少。

不過從科學研究的規範性角度考慮,《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佈的結果僅具有有限的參考價值。有醫療專家就認為,該研究數據具有一定的侷限性,選取的有效數據為53人,是小樣本研究,安全性和有效性也未被證實,一般高質量研究會選取隨機雙盲對照研究,要求更加嚴謹。吉利德科學公司的負責人也承認,這些同情用藥的數據存在侷限性,這53名患者的早期數據並非通過臨床試驗獲得,且數據只覆蓋了少數接受瑞德西韋治療的危重患者。

就在4月17日,又有新的消息傳出,稱在芝加哥大學第三期藥物臨床試驗中,大多數服用瑞德西韋的患者“發燒和呼吸道症狀迅速恢復”,不到一週即可出院。

上述結論不一的消息都說明,瑞德西韋的相關試驗還需要繼續完善、推進,現在遠沒到下定論的時候。而中國中止針對重症患者臨床試驗,只是表明這項試驗條件苛刻、門檻高,並不意味著藥物本身無效。

北科社評 | 兩項臨床試驗“叫停”,科學看待瑞德西韋走下“神壇”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接受採訪時稱,無論是藥物還是疫苗上市都需要走完嚴格的流程,短期內不要有太高的想象。瑞德西韋算是有效藥物,但不是特效藥。

要知道,按現代科學的標準,一個原創性的新藥研發,從立項開始,往往需要經過基礎的機理及毒理研究、體外細胞試驗、動物試驗、臨床試驗等很多流程,得出的每個數據都要求準確、可靠、可重複,到產業化階段還要求工藝成熟,質量控制穩定,這樣一套全流程下來常常需要花費10年以上的時間。

在如新冠肺炎疫情這樣的特殊背景下,雖然藥物研發的審批等環節可能會有“綠色通道”,有“同情用藥”等情形,研發時間上可能會縮短,但必須的科學流程不應省去,進行科學試驗的條件或門檻也不應降低。否則,其結論的可靠性就會被懷疑。

看待任何一款新藥的研發,都應保持理性,排除個人好惡、民族情緒等非理性因素干擾,不應動不動就將其神化或者一棍子打死。無論評價哪一種藥物,應堅持看其研究的流程是否科學規範、方法是否科學(如雙盲試驗等),看其最終的科學證據或指標,包括有效率、安全劑量或毒性、不良反應率及相關症狀等,讓證據說話,讓數據說話。只有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包括生物醫藥在內的科技創新才能獲得真正的進步。

北科社評 | 兩項臨床試驗“叫停”,科學看待瑞德西韋走下“神壇”

出品:科普中央廚房

監製:北京科技報 | 科學加客戶端

歡迎朋友圈轉發

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閱讀更多權威有用的科普文章、瞭解更多精彩科技活動,請下載“科學加”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