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和席慕蓉喜爱的《徒然草》:品读其智慧美、意境美和无常美


周作人和席慕蓉喜爱的《徒然草》:品读其智慧美、意境美和无常美


《徒然草》和《枕草子》合称日本古典随笔双璧,皆是清雅静美,代表了日本近古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

“徒然”一词在日语中意为无聊,“草”是指随笔,所以书名也可译为“排忧遣闷录”。全书共243段,都是互不相连、长短不一的杂感、评论、记录和小故事,都是兼好法师兴之所至,有感而发写下的,根本没想到要流传后世,所以很多是写在墙上、经卷背面,是禅师辞世后他人整理遗稿结集而成。


周作人和席慕蓉喜爱的《徒然草》:品读其智慧美、意境美和无常美


《徒然草》诞生于日本的南北朝时期,相当于中国的元明时期。众所周知,从隋唐开始到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徒然草》也不例外。

作者兼好法师出身望族,有深厚的汉学修养,精通儒、佛、老庄之学。

他前半生居于庙堂,后半生遁世出家。一面历经繁华,交友广阔,人情练达;一面看破红尘,闲云野鹤,心若止水,所以他是站在俗世外,笑看红尘事,对人生百态抒发见解,其思想深邃、文笔生动、意境幽美、启迪智慧,成为闪耀日本文坛的一颗明珠,甚至美名远扬国外。


周作人和席慕蓉喜爱的《徒然草》:品读其智慧美、意境美和无常美


周作人在《冥土旅行·徒然草抄》里写道:

《徒然草》最大的价值可以说是在于他的趣味性,根底里含有一种温润的情绪,我们读过去,时时觉得六百年前老法师的话有如昨日朋友的对谈,是很愉快的事。

席慕蓉也曾沉醉于它的美:

今夜重读《徒然草》,兼好法师那样淡然而又冷静地描绘着他其实热烈的生活在其中的世界,美因为无常显得更美,万事因为皆难前定才能显得真实不乱。

这本小书更是以它的智慧美、意境美和无常美影响了日本的审美倾向和生活态度:朴素、寂静、幽玄、自然的“侘寂”美学,唯美中带有淡淡的悲凉之感。


周作人和席慕蓉喜爱的《徒然草》:品读其智慧美、意境美和无常美


而我仔细读来,却发现这本小书与我国传统诗词的风格颇为相似,虽然国别不同、题材不同,却有一种跨越时空的呼应。

《徒然草》使用古日文和古汉文写成,简洁典雅,这是形似,而在意境、智慧、无常上也有神似,如果把中国传统文化比作一条奔腾壮丽的大江,那么《徒然草》就是从中分出的一条蜿蜒支流,虽然处处相似,却又有不同。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是《徒然草》中给我印象极深的一段描写:

暮春之际,晴空万里,路经某大户人家,见庭院幽邃、古树苍苍,庭中落花无数,令人不忍遽去。遂步入探视,但见南面窗格俱已放落,四下寂然,唯东向妻户半开,自帘缝处内望,一男子面容清秀,年约二十,神情闲适、仪态静雅,正于案前展卷阅览。 此何人乎?吾颇欲识之。

宛如一幅冷色调画卷在面前徐徐展开,即使是晴空百日,却不见半点喧嚣,人和自然都是及其安静,庭院深深,掩藏于古树之后,有一种神秘幽静之感,院内的暮春落花又透着淡淡的愁绪,如同古老静穆的寺庙,远离俗世。


周作人和席慕蓉喜爱的《徒然草》:品读其智慧美、意境美和无常美


这不禁让我想到王维的诗歌: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周作人和席慕蓉喜爱的《徒然草》:品读其智慧美、意境美和无常美


“诗中有画”大抵如此,或许是兼好法师和王维都是精通佛学之人,所以他们喜欢的景物多有重叠:静夜、明月、深林、清泉、落花……组成一幅寂静清幽的画卷,意趣悠远,令人向往。

但王维笔下的人却有所不同,大多是樵夫、农民和浣衣女,是出入山林劳作的普通人,有种田园的悠然,而兼好法师更为偏爱文人雅士,突出清贵之感,上一篇是如此,这一篇也不例外:


周作人和席慕蓉喜爱的《徒然草》:品读其智慧美、意境美和无常美

屋北背阳处残雪未消,冻结为冰。彼处车辕凝霜,映于有明之月清辉中,晶莹闪亮。皎月未照之处,则显阴寒。御堂走廊,寂寂无人,唯见一风雅男子与一女子坐于柱间横木,絮语某事,仿佛永无尽时。 女子云髻峨峨、螓首蛾眉,亦属高贵之人。吐气如兰,令人心醉。二人谈姿清雅,只言片语断续传来,用词优美,惹人欲探其全貌。

这一幕虽然是一对男女在交谈,但只是絮语,并未高谈阔论,而周围的景致更是清雅:白雪、冰凌、凝霜、明月,皆是洁净剔透的事物,夜间无人的走廊,更是给人清净宛转之感。


周作人和席慕蓉喜爱的《徒然草》:品读其智慧美、意境美和无常美


《徒然草》和山水田园诗派都爱刻画出尘澄澈的景色,幽静古朴的氛围,读起来句句清凉,宛如触及夏日山林里的潺潺流水,只觉得沁人心脾。只是《徒然草》里的人不沾烟火,恍如谪仙般高高在上,而山水田园诗派更加贴近芸芸众生,但也只描绘其纯真质朴,毫无粗鄙之感。


周作人和席慕蓉喜爱的《徒然草》:品读其智慧美、意境美和无常美


对无常的抗拒和欣赏


隐居避世的人,大抵是看破了人世间的真相,从而产生失望之感:人聚如蚁,奔波东西、忙碌南北,贵贱老幼,去有所往、归则有家。夕眠朝起,熙熙攘攘,所为何事?贪生求利,无有止境。

所以他们远离人群,将目光转向自然,这里没有尔虞我诈,没有争名夺利,万物各守其时,各循其道。


周作人和席慕蓉喜爱的《徒然草》:品读其智慧美、意境美和无常美


但人终究是有感情的动物,在情难自抑的时候,难免拉着大自然下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寓情于景,借情抒情。

兼好法师也曾感叹人世间的无情变迁:人心之花,未待风吹已自落。往昔岁月,佳人依依,情意绵绵之语,至今犹难忘怀。可叹别离经年,已形同陌路。生离苦,更甚于死别悲。


周作人和席慕蓉喜爱的《徒然草》:品读其智慧美、意境美和无常美


但毕竟禅师久伴青灯古佛,具有一种佛家超然和淡然的气度,对生老病死顺其自然、坦然面对;对残缺凋败静心欣赏、泰然处之。


若爱宕山野之露永不消、鸟部山之烟恒不散,人生在世,得能长存久住,则生有何欢?正因变幻无常、命运难测,方显人生百味无穷。


他深知,如果没有悲伤,则快乐毫无意义,如果没有分别,则相聚也失去意义。景色也好、人生也罢,都是因为无常和短暂,才显得格外美好,才让人懂得珍惜。


周作人和席慕蓉喜爱的《徒然草》:品读其智慧美、意境美和无常美

近时不知何人言及,始有忌讳。其说法谓:此日诸事不顺,所愿皆空;入手之物得而复失,谋划之事件件难成。此等言论,尽属愚妄。择吉日而为之事,若计其顺与不顺者,两者亦相差无几。推究缘故,盖因世事变化无常,完美事物从未存在。事始而难终,志不遂而希望不绝。人心不定,物皆幻化,凡事均不过暂存。可叹此理庸常难明。吉日作恶则必凶,恶日行善则必吉。吉凶皆由人而生,而非由日而定。


他知道世事无常,因此不求万事顺意,知道世无完美,因此不求全然圆满。但他并不全然悲观进而厌世,而是饶有兴致地旁观世俗,欣赏美景,品味生活乐趣,这样反而生出一种“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随遇而安,更能发现人生的美和趣味。


周作人和席慕蓉喜爱的《徒然草》:品读其智慧美、意境美和无常美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更多是追求圆满,对残缺凋败之景总生出一种荒凉悲哀之感。“伤春悲秋”是古代诗歌永恒的旋律:

伤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周作人和席慕蓉喜爱的《徒然草》:品读其智慧美、意境美和无常美


悲秋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


周作人和席慕蓉喜爱的《徒然草》:品读其智慧美、意境美和无常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古代文人看到暮春残景,容易想到时光飞逝、人生易老,又想到物是人非,离别愁绪,还可能遭遇怀才不遇、国破家亡,难免带着层层累积着的苦闷和愁绪。毕竟红尘中人,总是怀着万事圆满,人生顺遂的期盼。


周作人和席慕蓉喜爱的《徒然草》:品读其智慧美、意境美和无常美


有希望就有失望,但是奇妙的是,一个人处于困境之时,反而是他佳作频出之时。所以无论是兼好法师和文人墨客,因对无常的心境不同,写下的文字也也不同,让人窥见更多元的人生面貌。面对无常的态度无关对错,只是选择不同。对于我们来说,超然者欣赏无常,平常者追求圆满,择其一而从之,便是极好。


周作人和席慕蓉喜爱的《徒然草》:品读其智慧美、意境美和无常美


为人处世的智慧


虽然禅师自己是出家人,但他并不赞同大家都一遇到苦难就想隐居避世:

人逢不幸而愁闷苦恼,以致落发出家、遁入空门,实乃草率之举。何不闭门独处,似在非在,于心无杂念中安然度日,更为适宜。

周作人和席慕蓉喜爱的《徒然草》:品读其智慧美、意境美和无常美


他秉持淡泊名利,超然豁达的生活理念:

观诸世间众生,以人寿最长。蜉蝣朝生夕死,夏蝉不知春秋。倘能淡然豁达、闲适悠游,则一载光阴亦觉绵绵无绝;若贪得无厌、常不知足,则纵活千年,亦不过短似一夜梦幻。

周作人和席慕蓉喜爱的《徒然草》:品读其智慧美、意境美和无常美


他从不盲目崇拜权势,深知很多高位者不过是受前辈荫庇,起点不同:

人皆望名存不朽,永世流传。然位高权重者,未必可称英杰。有愚顽之辈,只因出身名门望族,借时运得登庙堂,享富贵豪奢。反之,高贤大智,却居贱职、守卑位,终生不遇者,亦大有人在。痴求高位之人,其愚仅次于逐利者。又有欲借智慧德行留名后世者,然熟思之,既爱名誉,必喜人传颂。而赞誉者、诋毁者,均不得长存在世。传名之人,亦将离世。如此,又希冀谁来耻我知我呢?誉乃谤之源,身后名实无益,执念追逐,比及求高位者更劣。


周作人和席慕蓉喜爱的《徒然草》:品读其智慧美、意境美和无常美


他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奉行者:

与志同道合者悠然闲话,吟风诵月也好,谈论琐事也罢,均能真心相对,毫无隔阂。彼此言语互慰,实乃一大乐事。然知己难得,若对方一味迎合,与独坐冥思又有何异?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陋室铭》,也是这般从容自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周作人和席慕蓉喜爱的《徒然草》:品读其智慧美、意境美和无常美


他看破男女情事的意趣所在,因为外力反而更加坚定,因为波折而显得美好:

两情久长,不在朝暮厮守,或因相会艰难而忧愁、或喟叹誓言不能永终、或长夜难眠直至天明、或天各一方遥寄相思、或身处陋室忆念往昔,凡此诸般历遍,方能言了悟爱之真谛。眺月千里外,清辉遍照,不及期待一夜,破晓方显之月更有风情。


周作人和席慕蓉喜爱的《徒然草》:品读其智慧美、意境美和无常美


他不喜长舌八卦,带着俏皮讽刺同行:

世间有沸沸扬扬之事,本与之无关联者,却爱刨根问底,一面语人知,一面待人来询,诚不可取。尤以偏僻乡野之僧最为热衷,将打听他人私事,视若己事。而后不厌其烦,四处传播,以致听者都不禁起疑:此僧所知何以竟如此详尽?


周作人和席慕蓉喜爱的《徒然草》:品读其智慧美、意境美和无常美


他强调做人要知进退,一言一行要得体:

无论何事,均应谦虚求教,不以多识而自满。上品者心中虽知,绝不充行家而多言。反观乡下僻野来京者,却夸夸其谈,仿佛无所不知,闻者面有不悦,彼则自鸣得意,甚粗鄙也。 于专精之道,必要慎言。人若不问,己不开口,方为妥当。


周作人和席慕蓉喜爱的《徒然草》:品读其智慧美、意境美和无常美


对于很多我们质疑明星作秀的新闻,早在千百年前,禅师就妙语道破:

仿狂人奔于大路,即是狂人;效恶人杀人害命,即是恶人。学骥为骥类,学舜为舜徒。虽伪而学贤,亦可称贤人。

只要做了好事,即使作秀又何妨?也当得起一声称赞。

周作人和席慕蓉喜爱的《徒然草》:品读其智慧美、意境美和无常美

更多时候,他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提醒世人行百里者半九十,应居安思危:

某男系攀树名手,其指定一人攀高树折枝。攀树者至既高且危处时,彼沉默不言;攀树者降至屋檐高矮时,彼方叮嘱道:“谨慎勿慌。”吾心奇发问:“如此高度,直接跳下也已无妨,何以反出言提醒?”彼答:“于此时出言警示,正当其时。人至高处,枝危眼晕,自然心知谨慎,不必多言。而看似安全之地,负伤失误反多,故必须警示。”


周作人和席慕蓉喜爱的《徒然草》:品读其智慧美、意境美和无常美


人世浮沉,红尘打滚,追名逐利是人之常情,但不应好大喜功,求胜心切:

有人向某双陆高手请教制胜诀窍,高手答道:“心中不可贪胜,应以不败为念。某一着若最易致负,立即弃用。而后步步经营,皆从缓败着眼。” 此悟道之言也。修身、保国之道亦然。


周作人和席慕蓉喜爱的《徒然草》:品读其智慧美、意境美和无常美


他追求简单平实,反对故弄玄虚:

寺院之号、万物之名,古人从不牵强附会,仅依其自然面目平实取名。今人却刻意为之,挖空心思,欲炫示己才,反惹嫌恶。人名取僻字,实无益之举。 事事求奇、热衷异说,才疏学浅者必然如此。

想来人生必要操心之事,一食、二衣、三居所。人间大事,莫过此三者。不饥、不寒、不侵于风雨,娴静度日,便是至乐。


周作人和席慕蓉喜爱的《徒然草》:品读其智慧美、意境美和无常美


在他之前,中国的传统诗词里也不乏颇具哲理的诗词:

绝境中自有生机: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周作人和席慕蓉喜爱的《徒然草》:品读其智慧美、意境美和无常美


人生当豪情满怀,积极进取: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周作人和席慕蓉喜爱的《徒然草》:品读其智慧美、意境美和无常美


立场不同,角度不同,看法也就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人生应活到老学到老: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周作人和席慕蓉喜爱的《徒然草》:品读其智慧美、意境美和无常美


《徒然草》里的忠告建议,就如中国诗词里蕴含的哲理一般,并没有摆出教训人的口吻,而是来自对景物、人生的细致观察和真心感悟。


历经物转星移,《徒然草》和中国传统诗词依然闪耀在人类历史的上空,照亮充满困惑、焦虑、迷茫的人世间。如果你正被炎世灼烤,似有心火涌动, 不如在一个雨后清晨,或是晴朗月夜,泡上一杯清茶,品读兼好法师和古典诗词的世界,体会其中的意境美、智慧美和无常美,重归内心的平静。

周作人和席慕蓉喜爱的《徒然草》:品读其智慧美、意境美和无常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