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刷屏的《啥是佩奇》,你注意到這一點了嗎?

一夜之間,一部名叫《啥是佩奇》

的廣告片在朋友圈刷屏了。片子內容看上去很簡單:一位留守農村的爺爺因城裡孫子一句“想要佩奇”的願望,開始了千方百計四處求助,尋找佩奇的故事。

深夜刷屏的《啥是佩奇》,你注意到這一點了嗎?


他一本正經地開始翻字典查“佩戴”、“配種”……咋就沒有“佩奇”呢?聽到村裡的廣播,靈機一動:”我是李玉寶,我有個問題,什麼是佩奇啊?”;爺爺開始向全村人打聽,收穫了“佩琪”的網紅女主播、叫“張佩奇”的小夥子、“佩琪”牌護髮素……但這些怎麼看怎麼不像是孫子想要的佩奇。就在這時,在北京當過保姆的老三媳婦提供了準確的情報:佩奇就是一隻豬,粉紅色的豬!

深夜刷屏的《啥是佩奇》,你注意到這一點了嗎?


爺爺一聽,拿著紅油漆和刷子就衝向了豬圈,試圖把家裡的斑點豬刷成紅的……幸好隔壁大姐及時制止了他:佩奇不是真的豬,而是一隻長得像鼓風機的豬……

看到這裡,忍不住笑出聲來,但笑著笑著,又有點想哭;留守農村的爺爺奶奶、城裡生活的兒孫,這三代人的代溝,又何止一個小豬佩奇?

還記得決定去廣州讀書的那年暑假,整個暑假爸爸都在擔心:廣州是不是跟新聞裡一樣,傳銷兇潮暗湧。多少次試圖想讓我放棄,終究還是開口成為一句:“你的決定爸爸都支持你,一定要注意安全!”還好的是,除了第一次去學校報到下火車時,險些被壞人騙去某組織,其餘時光都充滿了陽光。然而表妹就沒如此幸運,高考後為分擔家用,出去打暑假工,由於家裡貧窮和重男輕女的思想,原本寄到家的錄取通知書卻被父母悄悄的燒掉……

深夜刷屏的《啥是佩奇》,你注意到這一點了嗎?


是的,我們大多生活在快節奏、高速發展的城市,段子張口就來,萬元的包包也成為生活必備。而與此同時,還有很多在偏僻鄉村的人們,沒有網絡、圖書、智能手機。愈演愈烈的認知不對稱,讓一部分人走得太快,一部分人還在苦苦掙扎。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就像你看過的小豬佩奇,有人會覺得佩奇很可愛,再深層次有人會看到佩奇一家親密和睦的家庭關係。而事實是,你不會想到,一個動畫片背後的製作過程、如何賦予動畫片角色的性格特色,以及如何將做好的動畫片賣個好價錢……這也是一種認知不對稱的體現,你看到的層次,肯定與商人的不一樣。

深夜刷屏的《啥是佩奇》,你注意到這一點了嗎?


所謂認知不對稱也是信息不對稱,什麼是信息不對稱呢?是你在你的年齡階段的收入水平、見識水平、能力水平、信息獲取的渠道和感知經驗,無法理解更高層次人的思想和理念,因此阻礙了你向上發展的通道。

在如今的社會中,又是什麼造成了信息不對稱的。你可能會說是家庭、收入、職業、生活環境、閱歷……而最本質最核心的因素是什麼?造成這種巨大差距的是什麼?我覺得是上進心。

我們與父母之間也存在信息不對稱,他們催著我們早點結婚,而我們說自己還是個孩子。教了很多遍手機發照片,還是學不會,我們開始覺得不耐煩,而不知道我們牙牙學語的時候,他們教了成千上萬遍,我們才學會喊那一聲“爸爸媽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