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寧對話黃益平:後疫情時代,企業和投資者的生存“祕籍”


新冠疫情大流行背景下,全球經濟受到巨大沖擊,一時間“危機論”和“衰退論”盛行。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將如何,新一輪增長機遇在哪裡,企業該怎樣從容抗疫,成為廣大企業家、創業者和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4月9日,宜信財富《唐寧會客廳》在經歷前4期頂級投資人做客之後,迎來了節目開播以來首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下稱“國發院”)副院長、北大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益平。圍繞疫情衝擊下中國經濟的破局之道以及中小企業抗疫之策,宜信公司創始人、CEO唐寧與這位老朋友展開了深度探討。


未來30年,中國將面臨三大新挑戰


“未來30年,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可能跟過去有很大的差異。”談到對中國經濟的展望時,黃益平開宗明義的指出。“2009前後,中國宏觀經濟表現出巨大的反轉,經濟增速出現下行。而未來,中國將面對一些跟過去很不一樣的問題。”


黃益平援引由國發院與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去年底聯合撰寫的《中國2049》報告內容指出,未來30年,中國經濟將面臨特別突出的三個新挑戰。


第一個挑戰是低成本優勢喪失。黃益平表示,隨著中國人均GDP的大幅提高、步入世界中高收入國家行列,低成本優勢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過去許多充滿競爭力的產業已經難以為續,這在一定意義上就是“中等收入陷阱”問題。


“‘中等收入陷阱’的核心問題是新舊動能轉換,也是經濟發展與過去相比變得挑戰重重的原因。而解決這一挑戰的關鍵,在於產業升級與效率提升。”


第二個新挑戰是人口快速老齡化。“中國過去確實享有人口紅利,但隨著中國的撫養比不斷下降,近年來中國每年勞動人口減少800萬,而老齡人口增加1200萬,預計到2049年,撫養比可能從2019年的41%上升到66%,意味著100個勞動力需要撫養66個人。”


黃益平指出,人口快速老齡化將給經濟發展帶來很多新的挑戰,包括消費、勞動力供給、儲蓄和社會保障體系等。


第三個突出挑戰是逆全球化,即全球化政策的反轉。“中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效就是受益於全球化,但隨著全球金融危機後一些國家的政策出現調整,例如美國實際關稅稅率又回到二戰前的水平,意味著全球市場的開放程度正在快速降低,市場環境不像過去那麼友好,這些對未來經濟發展構成一個很大的不確定因素。”


黃益平認為,如果未來全球金融、國際經濟體系變得不那麼開放,作為全球化的主要獲益者之一,中國將會遭遇新的壓力和挑戰。


經濟新常態呼嘯而來,兩招從容應對


未來30年,中國經濟增速將會出現怎樣的變化?黃益平指出,上述挑戰下,中國經濟由此進入新常態階段,外部市場不太可能再像過去一樣高速增長,而經濟增長減速將會是一個長期性的趨勢。


他再次援引《中國2049》報告內容稱,2049年經濟增速可能會放緩到2.7%-4.2%。“但這個預判並不悲觀,而是正常現象。中國經濟過去的奇蹟式增長不可能重現,我們現在所謂的新常態,在一定意義上來說就是一種常態化增長,這是全世界的國家在發展中都會遇到的問題。這個新常態非常重要,我們要意識到,也必須接受這個常態。”


關於如何應對經濟新常態帶來的一系列挑戰,黃益平給出兩點建議。


首先是跟上產業調整帶來的技術進步的步伐,從而坐上時代的列車。“以人口老齡化這個挑戰為例,我們現在恰好身處第4次工業革命中,人工智能、機器人、大數據技術極有可能幫助我們緩解甚至克服勞動力人口減少帶來的問題。這意味著企業只要能跟上這樣的時代步伐,持續增長是有可能實現的。”


黃益平建議企業家在新常態下具備憂患意識,思考自己的企業什麼時候會被替代,“隨著技術的進步,昔日優勢可能隨著產業調整變成劣勢,今天不可替代的工種明天也許就被替代了。”


第二是從本土掘金。黃益平指出,過去有兩個世界級的中國經濟故事,一是大宗商品需求,二是勞動密集型製造品出口,下一個世界級的故事很可能是中國老百姓的消費品市場。“隨著中國消費開支大躍進,未來10-20年,中國市場是全世界的生產者都要追捧的地方,國內企業是近水樓臺,要找到消費者,特別是年輕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和偏好,這對於我們下一輪的經濟增長會提供很多機會。”


後疫情時代,企業的“續命”之道


對於這次疫情給中國經濟帶來的衝擊中,黃益平格外關注中小微企業的命運。他指出,疫情中,中小微企業往往面臨業務收入減少甚至停止,但人員、租金與利息等開支還在繼續的困難,最大的風險是現金流斷裂,這可能使不存在資不抵債問題的企業倒下。


黃益平表示,大批中小微企業同時倒閉很可能帶來系統性風險。“中小微企業在中國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防止大批倒閉的方法,更多的是要防止他們的現金流斷裂,需要通過允許復工復產增加營業收入,減少房租、社保繳納等費用開支,以及政府直接給企業提供支持等方式實現。”


此外,數字金融機構在疫情中對中小微企業的“續命”作用正在凸顯。“數字金融機構一個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提供無接觸的金融服務,提供的融資服務也更靈活多樣,這在當前都非常有價值。”


唐寧對話黃益平:後疫情時代,企業和投資者的生存“秘籍”


黃益平認為,儘管這場疫情已持續了兩個多月,並給全球經濟帶來一系列影響,但仍是一個危中有機的事件。他引用法國經濟學家巴夏思的“破窗理論”指出,在疫情關上一扇窗的同時,也打開了一道新的大門,那就是站在新起點的數字經濟。


“非典後,電子商務出現蓬勃發展,這一次,數字經濟在疫情期間更加活躍了,諸如5G等新技術的推進將給我們提供很多機會。”


他表示,從歷史框架看,歷經1850年以貨物為載體的第一波全球化和1971年以資本為載體的第二波全球化之後,以數據為載體的第三波全球化即將到來,數據在各國間的分享,會推動醫療、金融等行業的發展。


“總的來說,災難總會過去,對於家庭、企業和金融機構來說,當下最關鍵的是活下去,保持一定的流動性,維持相對健康的資產負債表,這也是政府首當其衝的工作。”


他同時提醒說,除了要活下去,也要關注下一波要做什麼。“疫情後,經濟一旦出現反彈,很可能是強勢反彈,只有做足準備才能趁著上行一起上去,否則就只能趴在底部起不來了。”


投資者要學會借力“負責任的金融”


“新常態下,企業家和創業者無不希望自己的企業和所處行業有很好的增長,也希望個人投資實現良好回報。如何看待新經濟帶來的高增長機會?”互動環節,唐寧替在線的企業家、創業者和投資人向黃益平提問。


黃益平認為,新常態下,過去輕鬆賺錢的時代已一去不返。“我們要接受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其實個人投資也要進入新常態,我們要慢慢接受投資上的這種變化,這也是新常態的一個部分。”


黃益平指出,新經濟態勢下,中國經濟增長最終還是要靠科技進步來推動,投資其中需要投資者具備相當的耐心和專業能力。這個建議也與宜信財富多年來持續給原創技術更多長期、耐心、有溫度的資本支持相吻合。


他同時表示,很多新興產業有著不錯發展的機會,如果找對行業同樣可以實現較高回報,“但必須具備專業的投資知識,通過專業的人和機構,去看對行業、看懂商業趨勢,從而通過配置具備足夠承擔風險的能力。從這個角度說,‘負責任的金融’意義重大。”


黃益平這一觀點與宜信自成立之日起就秉持的理念不謀而合。踐行企業社會責任,提供“負責任的金融,有溫度的金融”是宜信自成立以來一直堅持的企業戰略:


讓金融迴歸本質、服務於實體經濟,強調擁抱監管、推動行業自律、關注客戶權益和社區發展,這是宜信對“負責任的金融”的聚焦所在;而通過金融的方式幫助客戶實現夢想、帶來成長,倡導客戶將投資資產的一部分用於公益投資,關注財務回報的同時帶來社會福祉,則是“有溫度的金融”的核心內容。


在這樣的高目標要求下,宜信用企業的核心關鍵能力和技術等去解決社會問題,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創造社會價值,實現了企業的責任與溫度的雙重擔當。


提示:


本文僅作為知識分享,非宜信官方觀點。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對內容的準確與完整不做承諾與保障。過往表現不代表未來業績,投資可能帶來本金損失;任何人據此做出投資決策,風險自擔。


——————【THE END】——————

作者/牧森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唐寧對話黃益平:後疫情時代,企業和投資者的生存“秘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