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益平: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的突破口是什麼?

近年來,中小企業融資難已經成為一個老大難的問題,幾乎是“年年治理年年難”。大概每隔二到三個季度,政府都會出臺政策試圖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這樣的政策普遍地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監管要求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增加對中小企業的貸款。銀監會以前有一項政策叫“三個不低於”,其中最關鍵的一條就是金融機構每年給中小企業貸款的比例必須上升。

二是整治亂收費,目標是降低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其中包括把貸款利率往下壓。這兩條政策有非常良好的用意,但是對金融機構來說,卻是一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事情。

首先遇到的一個難題是金融機構很難做市場化風險定價。風險定價的基本原則是成本要覆蓋風險,通俗地講,就是風險有多高,資本成本就有多高。比如對一家大型企業而言,業務相對比較穩健,風險也比較小,這樣貸款利率就可以低一些,處於基準利率甚至更低的水平。

黃益平: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的突破口是什麼?

反過來,比如對一家中小企業,可能項目不錯,但風險比較高,這樣,貸款利率就得高一些,才能充分地補償所承擔的額外的風險。現在政策強制要求銀行降低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利率,就會將銀行推入一個兩難的境地,一方面需要響應政府的號召,大力增長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另一方面因為貸款利率太低,很可能增加潛在的金融風險,這樣就會降低銀行增加中小企業貸款的積極性。

銀行在服務中小企業時還面對一個問題,就是如何降低信息不對稱的程度,也就是怎樣深入、全面地瞭解中小企業,具體看,銀行面對兩個難題:一是獲客難,二是風控難。中小企業的基本特徵是數量大、規模小、在地理位置上比較分散。銀行要找到所有這些客戶的難度比較大、成本比較高,這就是所謂的獲客難。

風控難就是銀行往往不知道如何對中小企業做風險評估。傳統銀行做風控的辦法是看財務數據、固定資產或者政府擔保,但大部分中小企業是“三無企業”,既沒有完整的歷史財務數據,也缺乏固定資產做抵押品,更沒有政府提供擔保。所以銀行面對中小企業往往有束手無策的感覺,發放貸款必然需要做風險評估,但對中小企業不知道如何下手。

那麼究竟應該如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辦法還是有的,就是中央提出的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體而言,可以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適當降低准入門檻,增強競爭。

第二,讓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與風險定價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第三,改善監管框架,平衡創新與穩定、效率與風險之間的關係。比較迫切的是兩項工作,一是真正完成利率市場化的改革,讓銀行能夠按照市場化的原則進行金融風險定價。二是鼓勵銀行利用線下軟信息、線上大數據的方法,創新風險評估模型,一些地方性的中小銀行以及新型的網絡銀行已經在這方面積累了不少好的做法,下一步可以推廣到整個銀行部門。

(作者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