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宅家80天:隔代育兒,和爸媽差點成仇人

疫情宅家80天:隔代育兒,和爸媽差點成仇人


疫情宅家80天:隔代育兒,和爸媽差點成仇人

因為疫情的原因,單位還沒復工,閨蜜的工作被按下了暫停鍵,她這個之前的大忙人,終於有了充足的時間陪家人和孩子。

閨蜜卻說,這不陪不知道,一陪才知道自己親媽“坑”孩子沒商量。

先說吃飯的問題,他兒子已經三歲多了,可是他現在吃飯有兩種狀態,要麼是一邊看動畫片,一邊喂著吃;要麼就是一邊追一邊喂,一個說不吃了,一個說再來一口。

疫情宅家80天:隔代育兒,和爸媽差點成仇人

土豆番茄媽

還有如廁的問題,閨蜜一再強調,不要給孩子穿開襠褲,尤其是在戶外,要穿拉拉褲和封襠褲。

可在家一段日子,兒子穿的開襠褲,簡直是亮瞎閨蜜的眼。 更雷人的還在後面,閨蜜在房間裡換衣服,兒子非要看她的咪咪。閨蜜自然是拒絕啊。可是,她的親媽卻來了一句:“有什麼?看一下又不會掉一塊肉。”

你聽聽,這是什麼話?不能看,跟掉肉不掉肉有什麼關係?明明是因為兒子性意識已經萌芽了。

閨蜜氣得捶胸頓足,血壓飆升。照著親媽這樣教孩子,這孩子以後不是在去上天的路上,可能就是剛從天上下來。

疫情宅家80天:隔代育兒,和爸媽差點成仇人

土豆番茄媽

可是,面對閨蜜的抓狂,親媽覺得她過於小題大做。

說孩子長大了,一切都會懂的。 閨蜜說她當初坐完月子,轉身就殺進了職場,因為她有父母幫著帶娃,搞好後方陣營。可如今看來,這不太妙。

我安撫閨蜜,出了問題,好好溝通,逃避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疫情宅家80天:隔代育兒,和爸媽差點成仇人

隔代育兒,是很多家庭存在的一種結構。 現在年輕人工作忙,上班早出晚歸,經常出差,一邊上班一邊帶娃,的確是無法做到的事。

所以常常有“家有二老,如有珍寶”的說法。

前段時間熱播大劇《安家》裡,宮蓓蓓的家也是隔代育兒,她和老公忙於工作,孩子主要是由公婆來照顧。

可是,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兩代人卻發生了分歧。

宮蓓蓓是婦產醫生,她認為自己現在奶裡面的營養,沒有那麼多,小娃應該添加輔食了。

疫情宅家80天:隔代育兒,和爸媽差點成仇人

婆婆卻不嚴格執行,經常忘記,還一本正經地說:“母乳是最有營養的,什麼輔食都比不上,斯禮從小吃到三歲,要不他能長那麼高、那麼聰明?”(斯禮就是宮蓓蓓老公)

疫情宅家80天:隔代育兒,和爸媽差點成仇人

大娃都上幼兒園中班了,老人還餵飯。宮蓓蓓阻止,認為這樣不利於養成孩子好的飲食習慣,也容易不消化。

疫情宅家80天:隔代育兒,和爸媽差點成仇人

爺爺就說:“我要是不喂,他就不吃。歡歡身上這點肉,都是這麼一口一口喂出來的。”

還指責:“你們年輕人哪有這個耐心。”

疫情宅家80天:隔代育兒,和爸媽差點成仇人

老人不僅把宮蓓蓓的勸阻當耳旁風,還讓孩子邊吃飯邊看Ipad。媽媽讓孩子放下pad好好吃飯,爺爺奶奶像唱雙簧一樣:

“看動畫片還能消停點,還能多吃幾口飯。”“你們不喂不知道,小區那些爺爺奶奶都是這樣子。”

看到有人幫腔,孩子直接威脅起來:“你不給我看,我就不吃飯!”

疫情宅家80天:隔代育兒,和爸媽差點成仇人

媽媽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家人在旁邊黑著個臉。

爸爸甚至說:“你怎麼回事?本來爺爺奶奶帶的挺好的,你一回來,全亂了。”

疫情宅家80天:隔代育兒,和爸媽差點成仇人

自己這個最有育兒權、最專業的婦產醫生,在孩子的養育上卻成為了外人。

宮蓓蓓的委屈,估計也只有在夾縫中生存的媽媽才能感同身受。

兩代人在同一個屋簷下住著,共同養育一個孩子。如果意見不統一,各說各的理,尤其是當著孩子的面,拆對方的臺,孩子就會理直氣壯,繼續錯誤的習慣。

甚至,孩子夾在這種“錯誤關係”中,會變成一個愛說謊、兩面派的人

疫情宅家80天:隔代育兒,和爸媽差點成仇人

按理說,隔代育兒是一個家庭人員合理分配,最完美的存在方式。如何讓隔代育兒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墊腳石,讓一個家庭受益呢?

一定是,父母不再是教育孩子的配角。

老人負責孩子的衣食住行,保證吃飽穿暖。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絕對不能做,這是父母該進行教育的事,不接受老人的安慰和說情,更不允許質疑,這個一定要說好。

疫情宅家80天:隔代育兒,和爸媽差點成仇人

土豆番茄媽

可是,讓老人“聽從”年輕的父母,可能會有一定的難度。

首先,他們總覺得自己有養孩子的經驗;其次是,家務活、帶孩子這些事情是他們在做,我出的力最多,你憑什麼來指責我? 這裡就需要孩子的父母們,在生活中使用一些小技巧。

1. 原則問題必須抓,小問題放手

餵養問題、穿尿不溼問題、用藥問題,這些都是隔代育兒常出現的一些問題。

老人們根據經驗養孩子,而孩子父母,常常搬出科學育兒那一套,去否定老人的想法。 首先要說,老人帶娃很辛苦。不是原則性的問題,我們還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好了。

不願意給孩子穿尿不溼不穿便是了,反正尿布也是他們在洗。老人願意給孩子穿舊衣服,只要是乾淨的,隨他們去。

疫情宅家80天:隔代育兒,和爸媽差點成仇人

土豆番茄媽

我閨女小時候,因為我上班,公婆幫忙帶娃。我發現我婆婆總喜歡給女兒亂搭配,而且,還喜歡給她穿套褂。

後來,我儘量在週末抽出時間陪女兒,給她穿漂亮衣服,帶她出去玩,拍照。

但是,原則性的問題,我不會退步,比如女兒牙齒不好,我讓她在睡覺前必須刷牙,即使她不願意,婆婆護著,那也不行。

疫情宅家80天:隔代育兒,和爸媽差點成仇人

土豆番茄媽

只有拋棄一些小問題,才能為一些原則性問題爭得話語權。

2. 讓老人跟自己的育兒觀點同步

《育兒大師》的節目中,有一個8歲的小嘉賓叫李欣蔓,來自重慶。因為爸媽工作忙,她是由外婆在照顧。為了帶好孩子,外婆特意去報了國際親子教育指導師的學習班。

李欣蔓三歲左右,外婆開始和她玩閃卡、撲克牌的訓練遊戲,這讓李欣蔓有了和常人不一樣的細微觀察力和記憶力。在外人看來差不多的幾十張臉譜畫裡,能找出它們之間的色彩不同之處。

疫情宅家80天:隔代育兒,和爸媽差點成仇人

同樣由外婆照顧的二寶,也就是李欣蔓的弟弟,雖然不到兩週歲,但是,已經認識了200多個國家的國旗。 這樣的“硬核外婆”是不是很贊?

可是,這樣的“硬核外婆”,也是一家人在一起,有商有量的結果。

疫情宅家80天:隔代育兒,和爸媽差點成仇人

土豆番茄媽

老人接受知識的慾望和能力不像咱們年輕人這麼好,很多思維固化,倚老賣老。這時,我們不要正面起衝突,要徐徐圖之。

比如,建一個家庭微信群,平時看到好的育兒文章、視頻不要自己看完就算了,隨時丟進群裡,讓爸媽也好好看看,特別是專家、醫生的話,還可以重點標註一下,再讓豬隊友配合,說:哦,原來我們之前……是錯的。

或者,在吃飯的時候,當做八卦一樣地說今天聽同事講了一個故事,他有個朋友,孩子都4歲了還不能自己吃飯,送去幼兒園老師嫌他煩,經常吃不飽……

這樣提前把壞習慣的後果間接地告訴老人,他們心裡肯定有桿秤的。

平時帶孩子看病,也可以把老人叫上,聽聽醫生怎說;或者偶爾帶老人見見幼兒園老師,老人一般比較聽老師的建議。

疫情宅家80天:隔代育兒,和爸媽差點成仇人

土豆番茄媽

3. “三明治”說話技巧

因為老人帶娃很辛苦,所以他們會有一種優越感。 正如心理學家尹建莉說:“個人有了付出感,TA就會想要得到他人的關注、讚美、感恩……

TA會形成情緒主導的思維模式,‘我辛苦所以我正確’,當遇到自己為之付出的對象表達分歧時,很難用理性、包容的態度去應對,缺少了換位思考的同理心。”

疫情宅家80天:隔代育兒,和爸媽差點成仇人

土豆番茄媽

如果老人在生活中,養孩子出現一些不當的行為,切忌不要直說,而是可以用“三明治”說話術——甜→鹹→甜的套路。

首先,肯定老人帶孩子辛苦;然後,提出一點不足之處;最後,再加上一句,總體都是很好,比一般年輕父母做的還好。

沒有一個人喜歡自己的付出被否定,何況是含辛茹苦的老人。

疫情宅家80天:隔代育兒,和爸媽差點成仇人

土豆番茄媽

閨蜜思前想後,還是冒著“危險”,和爸媽開了一個家庭會議,她先是自我檢討,自從孩子出生後,她忙於工作,對孩子的關心和照顧不夠,感謝爸媽一直這麼辛苦幫忙帶娃。

眼看著,孩子已經快進入幼兒園中班了,也是生活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

她決定,以後爸媽負責衣食住行的安排和照顧,但是教育孩子方面,還是由她來,畢竟爸媽年紀也大了,操心太多,對身體不好。

如果爸媽執意操心,為了他們的健康考慮,她也只有辭職,自己來帶孩子了。 好在閨蜜的爸媽,懂了閨蜜的心思,力挺她,說教育孩子是大事,年輕人懂得多,見得廣,他們會全力配合。

疫情宅家80天:隔代育兒,和爸媽差點成仇人

如果讓隔代育兒為家庭做加法,這還是需要老人和父母齊心合力,各司其職。 這其中,最少不了的就是多溝通,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家庭的七個習慣》寫道:“我們習慣於對家人大喊大叫,指責而不去理解,命令而不去溝通,學不會道謝,也不懂得道歉,我們都覺得自己已經為家庭生活付出了太多,卻忽視了最關鍵的一點:有效溝通。

老人沒有義務幫我們帶孩子,他們之所以選擇帶孫輩,是因為心疼我們的不易。

疫情宅家80天:隔代育兒,和爸媽差點成仇人

土豆番茄媽

而我們也要有一顆感恩的心,不僅要口頭上表達自己的謝意,更是在有時間的情況下,做一些家務,帶帶孩子,給老人們忙碌的生活按下暫停鍵,讓他們喘口氣。

每一個家庭關於隔代育兒,都有爭吵。可是,因為有愛,一起養育孩子也是一件幸福的事。也許家庭就是這樣,一邊愛一邊磨合。

疫情宅家80天:隔代育兒,和爸媽差點成仇人

土豆姥姥有時候也會跟我的觀點不一致,比如我想培養土豆做家務的習慣,讓他自己掃掃地什麼的,我媽就會跳出來:孩子這麼小,能做什麼?摔著、碰著了怎麼辦?這點事我一下子就弄好了,土豆要弄半小時,算了。

但是,跟隔代育兒相對應的就是“隔代親”,實際上我挺替土豆番茄地瓜慶幸的:在這個世界上擁有一份超越父母的愛,這難道不是最幸福最幸運的事嗎?

同學們,你們關於隔代育兒有什麼自己的故事和經驗?在留言區聊聊唄。

疫情宅家80天:隔代育兒,和爸媽差點成仇人


疫情宅家80天:隔代育兒,和爸媽差點成仇人

你好,我是旅居德國的土豆番茄媽!3歲女兒番茄、7歲兒子土豆的麻麻,專注二胎養育、家庭關係、育兒心得、漫畫創作,已出版書籍《萌寶土豆在德國》《世界上最好的家就是爸爸愛媽媽》。

在這裡,我精心分享能讓孩子幸福成長的一切好文、好物,希望跟你相伴做一個努力跟娃一起成長的媽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