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書畫《石湖攬勝圖》手卷

萬曆三十八年(1610)春,董其昌結束了僅僅只做了四十五天的福建副史,乘船回松江。江南春雨連綿,行至杭州時由於雨水太大,暫棲西湖半月。煙雨迷濛、山色秀潤的景色使董其昌為之傾倒。他取出隨身攜帶的一幅去年遊蘇州石湖所作的畫展觀,頗有感概。於是,他在畫面中題跋道:昨年在石湖寫此圖,今攜至西湖展觀。乃絕似兩峰六橋境界。惟是積雨連旬,煙霏不開,與李營丘畫法無當,須米家山水可為傳神。畫面之後,董其昌又題寫了蘇軾等詠西湖的詩歌,落款 :庚戌二月晦,書於湖上清止軒。

董其昌書畫《石湖攬勝圖》手卷

尺寸:22.5×178cm


款識:昨年在石湖寫此圖,今攜至西湖展觀,逎絕似兩峰六橋景界。惟是積雨連旬,煙霏不開,與李營丘畫法無當。須米家父子可為傳神也。董玄宰。

款識:庚戌二月晦,書於湖上清止軒,董其昌。

印文:少宗伯章(朱文)、董其昌印(白文)

鑑藏印:其清秘玩(朱文)、延陵林溪氏鑑賞之章(朱文)


董其昌書畫《石湖攬勝圖》手卷


董其昌書畫《石湖攬勝圖》手卷

《石湖攬勝圖》橫22.5釐米,縱178釐米,絹本水墨,卷。畫中山巒連綿,湖水廣闊,不同形狀的樹木自近及遠分佈於山麓與湖畔。平遠法構圖,但在空間的營造方面頗具匠心,遠山以淡墨輕輕擦染,湖面不著一色,但有水波盪漾之感。近處的山石全以渴筆皴擦,在墨的濃淡上有所控制,形成了深淺相參的層次感,也有了起伏的轉折面。皴法多用短線條,濃淡不同,層層堆積,形成獨特的披麻皴。此法得於董源,但董其昌在運用時更多地吸取了黃公望與倪瓚的技法,即注重運用渴筆與幹墨,多用側鋒與短線條,有意識地追求筆墨表現所產生的情趣。此畫在風格上體現出清曠、幽寂,恬淡之貌,深得元人的筆情墨趣與意境。

董其昌書畫《石湖攬勝圖》手卷

目前,國內外公私收藏的董其昌繪畫作品中有一部分是在舟中行旅時創作的,多為他興致所至的即興之作,或與友人鑑賞古人名跡時有感而發的跋語。這就是中國書畫史上十分獨特、體現出文人風雅之趣的“書畫船”。

“書畫船”源自北宋米芾,這位中國書畫史上的大家常將珍愛的法書名畫攜至行旅的舟中,以便在旅途中從事鑑賞、裝潢、題跋之用,或在舟中陳設有筆墨紙硯,進行書畫創作、或書寫信札。於是,“米家書畫船”成為後世許多文人書畫家的風雅典範。董其昌一生沉浮於仕途,但他“結念泉石,薄於宦情”,作為米芾的崇拜者和生長於水鄉的書畫家、鑑藏家,一生舟行往來於松江和天南地北之間。尤其在他數度辭官,賦閒在家的時候,常在太湖流域仿效米芾行徑,以扁舟載書畫遊行各處,成為米芾之後在“書畫船”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董其昌書畫《石湖攬勝圖》手卷


董其昌書畫《石湖攬勝圖》手卷


董其昌書畫《石湖攬勝圖》手卷


董其昌書畫《石湖攬勝圖》手卷

根據文獻,萬曆三十七年(1609)董其昌主要寓居江南。《容臺文集》卷五《引年乞休疏》載辭湖廣提學副史後“又三年,起補福建副史,在任四十五日。”可知,董其昌於當年的年底赴福建就職,但僅有短短的四十五天。次年春天,他就回了松江。《容臺別集》卷六載董其昌題《米仲詔奇石圖》畫跋:庚戌春日,寓於德清吳禮部之來青樓,收西湖之勝,畫中所得不少。餘自閩中歸,阻雨湖上,日望雨峰如濃墨畫。此次回到松江後直至1621年,董其昌家居十有緇年,為賦閒家鄉最長的一段時間。他的活動地區也以太湖周圍為主,未曾遠遊。

董其昌書畫《石湖攬勝圖》手卷


董其昌書畫《石湖攬勝圖》手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