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復性消費沒有了,刺激性消費能救茶市嗎?


最近,一位朋友被公司裁了。

朋友是典型茶學院出身,也是專業的茶藝師人才,在全國知名茶城——廣州芳村茶城已經從業兩年以上。其所在的前公司,屬於茶行業傳統經銷商類角色,同時兼經營著自己的一個小品牌,主打產品為普洱中期茶。

這只是行業裡的冰山一角,可見疫情衝擊下,茶葉經銷商體系,遠比我們想象中要脆弱得多。

不止茶行業,各行各業也紛紛傳出減薪裁員、公司倒閉的消息。有關數據顯示,2月至4月8日,中國共有23萬多家公司被註銷,其中,被註銷的影視企業數量排名第一(500多家公司),達到0.3%。批發業、零售業、住宿業、餐飲業核銷企業分別達到94800家和22600家。

報復性消費沒有了,刺激性消費能救茶市嗎?


原在2月中旬,筆者對“報復性消費”充滿了信心,並且制定了系列疫情恢復後的超級消費計劃,分別涵蓋了旅遊業、餐飲業、娛樂影業等(家裡存了點茶,所以暫未考慮茶葉報復性消費)。然而到了月底,官方發佈了“中國以外國家新增病例超過中國新增病例”消息,在這之後,疫情開始全球大爆發。至此,筆者的計劃也全打了水漂,並且重新制訂緊縮計劃——非剛需消費一律排除。

進了4月份,國內疫情情況稍稍有了好轉,海底撈、西貝、喜茶們相繼報復性漲價。不到幾天,劇情急速反轉,西貝、海底撈紛紛出面道歉,聲明恢復之前價格標準。至於喜茶,目前廣大網友還在等待其道歉。

究其本質,無非是民眾消費力下降了,確切地說,是普通民眾的消費力下降了。而消費力下降背後,是不容樂觀的經濟形式。

疫情對經濟產生了巨大沖擊,首先就凸顯在了消費領域。

3月份,國家統計局曾發佈了2020年1到2月份的社會消費情況,結果顯示,階段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130億元,同比名義下降了20.5%,這個數字,可以說慘不忍睹……

報復性消費沒有了,刺激性消費能救茶市嗎?


4月9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也發表演講稱,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將急劇跌入負增長,出現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糟糕的經濟後果。

他表示,2020年全球經濟將會特別艱難。如果新冠疫情在下半年消退,允許逐步取消防控措施並重啟經濟活動,預計是2021年出現局部經濟復甦。但這一前景存在重大不確定性,它可能因為很多變量而出現惡化,包括新冠疫情的持續時間。他還提到,發達和發展中經濟體都將面臨暗淡的經濟前景,且這次危機不分國界,每個人都身受其害。當前,已有超過90個國家向IMF提交緊急融資請求。

以上種種,從大小程度預示了疫後報復性消費的可能性已經極低,甚至不會來臨。

如果一味抱著“茶葉報復性消費”樂觀期望,到頭來可能全是失望。

但是,如果連僅存的報復性消費希望沒有了,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中國茶市,還能拿什麼來拯救?

投資?某茶市已經爆了;出口?更是難以指望。

唯一可能的答案,也只有消費,而且是刺激性消費。

所謂穩經濟就要穩消費,作為救市一把手,刺激性消費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典型案例便是08年的金融危機,當年家電下鄉政策如火如荼,令人記憶猶新。

報復性消費沒有了,刺激性消費能救茶市嗎?


如今再遇特殊時期,為了救市,全國各地也紛紛拼了。自3月2日起,山東濟南率先發放了旨在拉動文旅消費的2000萬元消費券,緊接著,全國已有近50多個城市跟進,累計發放消費券金額達百億級以上,惠及餐飲、交通、服飾美業、休閒娛樂、零售等行業,廣東更是擬重啟家電下鄉政策,以拉動內需。

這本質上,是讓處於枯竭邊緣的實體企業們得以解渴的一次救贖。

鑑於此,茶行業是否也能效仿?未嘗不可。

據悉,目前很多茶葉產區的中小企業,基本都是靠當地銀行信貸援助續命,短期來看只能是緩兵之計,而非長久之計。而有一些茶企,開始聯合一些電商平臺發放消費補貼,讓價消費者,本質上是刺激消費的一種嘗試。

茶葉非剛需品,如果消費者家中屯有足夠的茶甚至不消費茶,實際上僅是影響了一點生活質量,無傷大雅。當消費者處於巨大經濟壓力下時,很難會有消遣非剛需品的慾望,甚至會因為消遣式行為而產生負疚感。

當前茶葉主觀報復性消費動力不足,則更需要外力來刺激推動。

比如,茶行業通過發放消費券方式,給用戶發放半年、整年消費券,或者逐月發放消費券,促進用戶提前消費或者延遲消費等彈性制消費,某種程度上或有助於緩解消費者的焦慮心態,同時也能為茶企輸入血液,維持經營。

報復性消費沒有了,刺激性消費能救茶市嗎?


另外,還可以通過助力茶葉下沉三四線市場等方式刺激消費。這些未必不是救市出路,也有望趁機佔據新型消費者們的心智,進一步提升更多國民的茶葉認知。

當然,這只是短期求存的辦法,從長遠來看,茶業要穩健發展,茶葉從非剛需品轉化為剛需品的角色轉變戰略顯得尤為重要,這,任重而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