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靡华文世界的才女张爱玲离世:人世间的我们并不是真的懂她

1995年9月8日,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前一天,当洛杉矶警署的警察打开罗契斯特街公寓一间房间的门时,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幅他们以前从未见过的凄凉画面:一位体态瘦小,身着赫红色旗袍的华裔老太太,十分安详地躺在屋中一张相当精美的毯子上溘然长逝,旁边是一叠展开的稿纸和一支未合上的笔。他们更没有料到的是,这位逝去的老太太就是风靡华文世界的才女张爱玲。


风靡华文世界的才女张爱玲离世:人世间的我们并不是真的懂她


张爱玲的一生,就是一个苍凉的手势,一声重重的叹息。-- 叶兆言(当代著名作家)

或许在很多人眼里只有看到的是她的作品,而她本人是个什么样子?又有多少人知道?

自古红颜多薄命,一代才女张爱玲就这么离开了人世间,她的死对文学界来说真是一大损失,可是人们只知道她的作品,对她真的懂么?

童年的阴影

1920年9月30日张爱玲出生于上海麦根路(今泰兴路),原籍河北丰润,原名张煐。

张爱玲的童年并不美好,她的父亲张志沂是典型的遗少。而母亲黄逸梵是欧化的千金小姐,两人截然不同的生活观念使这段婚姻早早地走向破裂。

黄逸梵奔赴远洋,当时的张志沂看到自己的妻子如此不顾一切抛夫弃子离开了,心中别提有多少怨恨了。


风靡华文世界的才女张爱玲离世:人世间的我们并不是真的懂她


1930年,直入黄氏小学插班读六年级。张瑛改名为张爱玲,父亲一纸休书就结束了和母亲两之间的这段婚姻。

母亲留下了她,带着弟弟去了欧洲游历,而张爱玲的父亲也很快再娶,从她的回忆录中还写道,成亲当日,年幼的她和弟弟带着无比复杂的感情去从糖盒里抓糖吃。他的父亲从不关心这姐弟俩,还曾经因一点小事便把张爱玲囚禁在家中,连继母对两人也十分苛刻,张爱玲还一直记得继母让自己穿的一件碎牛肉色的旧棉袍,使她无比愤恨。


风靡华文世界的才女张爱玲离世:人世间的我们并不是真的懂她


后来她的亲生母亲回了国,资助了她读书,但又对大笔的花费多有怨言,这使得她一直把还钱这件事放在心中,时时忧思。

后来在还了钱后,也看透了母亲的冷漠,无比的失望。总之张爱玲在成名之前,父母反目,父亲绝情,母亲冷漠,小小年纪的她便尝尽炎凉,也看懂了人性,所以在她后来的爱情遭遇背叛时,她不闹不留也不追,不是她懂男人,是她懂人性。


风靡华文世界的才女张爱玲离世:人世间的我们并不是真的懂她


过早的懂了人性,让她感受不到爱,也对她的人生产生了影响,是该喜还是该悲?

孩子们是热爱生活的,这就是他们最初的爱,遏止这种爱是不明智的。——泰戈尔《泰戈尔评传》

父母的这般绝情和冷漠,让她过早的知道了人世间的冷暖,这让她过早的独立,也给她的童年留下了阴影。

她在世间得不到爱,但她又渴望得到爱,所以她只要在文字里寻找,或许只有文字才能带给她缺失的爱吧。

才华流露

1931年,张爱玲入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1932年张爱玲首次发表短篇小说《不幸的她》于圣玛利亚校刊。

1933年,张爱玲在圣玛利亚发表第一篇散文《迟暮》,并开始与父亲学写旧诗。

1936年,张爱玲在《凤藻》上发表散文《秋雨》。1937年,张爱玲在圣玛利亚校刊《国光》半月刊发表小说《牛》、《霸王别姬》及评张若谨小说《若馨评》。在《凤藻》发表《论卡通画之前途》。

1939年,张爱玲与母亲,姑姑迁居静安寺路赫德路口爱丁堡公寓(今常德公寓)5楼51室。

1940年,张爱玲的散文《我的天才梦》参加《西风》三周年纪念征文,获第十三名荣誉奖,并获学校两项奖学金。


风靡华文世界的才女张爱玲离世:人世间的我们并不是真的懂她


这就是少年的张爱玲,才十来岁才华就流露出来,这恐怕是很多小孩子都望尘莫及的吧。

小小的年纪太独立,让她对生活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她只能通过作品将自己想说的话在里面展示出来。

张爱玲当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下来的,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其实很深。-- 白先勇(当代著名作家)


风靡华文世界的才女张爱玲离世:人世间的我们并不是真的懂她


她的才华不仅来自她读了不少的名著,更多的是她对人性有自己的理解,童年的遭遇让她对人性有了自己的认识。

她是孤独的,她渴望爱,想找人叙说一切,没有人懂她,她只有和文字交朋友。

文字里的世界比现实要精彩很多,能带给她想要的一切,能安慰她那颗幼小的心灵。

小小的年纪才华就流露出来,只因为她从小便知道人情冷暖,她渴望表白,文字便是她宣泄的窗口。

崭露头角

1942年夏她开始了写作生涯,在《泰晤士报》上写影评和剧评。在英文《二十世纪》月刊发表《中国人的生活与服装》、《中国人的宗教》、《洋人看戏及其他》等散文和其他五六篇影评。

1943年5月,张爱玲在该刊物上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在上海文坛一炮打响,崭露头角。

1943年月6,张爱玲发表续作《沉香屑·第二炉香》。

1943年7月后在《杂志》、《万象》、《古今》等刊物发表《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心经》、《倾城之恋》等一系列小说,散文。

1944年1月,在《万象》刊登长篇小说《连环套》,共登六期。

1944年2月,在《天地》刊出散文《烬余录》。后发表《花凋》、《谈女人》、《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一系列小说,散文。


风靡华文世界的才女张爱玲离世:人世间的我们并不是真的懂她


傅雷以讯雨为笔名发表评论性文章《论张爱玲的小说》,对张爱玲的《金锁记》大加赞扬,而对其他小说采取批评态度特别是《连环套》。

她自己说: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她做到了,可是她快乐么?她表面上是快乐的,可内心是孤独寂寞的,她对人性失望,可是又渴望被关爱,周围的人并不能给予她爱。

有一部电影《当我们离开》,主人公乌马伊不堪忍受丈夫的家暴,回到娘家,却同样遭到娘家人的嫌弃。坚信血浓于水的乌马伊偷偷看望自己母亲,探望病危的父亲,却一直得不到家人温暖的回报,甚至最后自己的儿子也死在弟弟手上,自己唯一的精神支柱,却死在自己最亲近人的手中。


风靡华文世界的才女张爱玲离世:人世间的我们并不是真的懂她


乌马伊是天真的,她至始至终不曾离弃自己的家庭,一直坚信,家人最后还是会选择自己的,即使她“破坏”了家族的名声,因为她太孤独,太需要家庭的温暖和支持。

家庭应该是爱、欢乐和笑的殿堂。(木村久一《早期教育和天才》

冷漠和自私给只会将人推到绝境,在任何时候每一个人都需要得到家人的关怀和温暖,希望得到他们的爱。

她在小说《留情》中说:“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每一段或浓或淡的感情总是充满着幸福、甜蜜、斗争、难过、心痛等各种复杂情绪。爱不容易,经营爱是一项伟大的工作,耗费我们一生的精力,并且我们不知道这工作成果是好是坏。

面对现实的一切她感觉到无力,她只能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想要的一切,她知道只有文字能懂她,不会伤害她。

低到尘埃里的婚姻

在文学的道路上她是很有才华的,可是在感情上她却走得并不那么顺利,1944年8月,她遇到了伤他最深的男人----胡兰成。


风靡华文世界的才女张爱玲离世:人世间的我们并不是真的懂她


一向高傲、清冷的她,怎会在遇见滥情的胡兰成时,竟如此卑微呢?对于粉丝而言,最不能忍受的大概就是偶像被碾压了,尤其,她还似乎心甘情愿地被碾压。

张爱玲自己在送给胡兰成的一张照片背面写到:

“遇见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欢喜的。并且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

她大概是太缺少爱了,而胡兰成是情场高手,他当然知道她的心里在想什么,也知道她需要什么,所以可以肆意践踏她的爱。


风靡华文世界的才女张爱玲离世:人世间的我们并不是真的懂她


胡兰成逃难,她千里寻夫而来,没有想到看到他身边站的却是另外的一个女人,并和她结为了夫妻,她心里早已经是翻江倒海般,她没有想到自己一心痴爱的男人竟然这样对自己。

1947年6月,心灰意冷之际,张爱玲经过深思熟虑后,终于写了一封绝交信给胡兰成,信中她写道:

“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彼时唯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此后甩给胡兰成30万现金,并决绝地与姑姑迁居梅龙镇巷内重华新村2楼11号居住。

这就是她要爱就深爱,要么就不爱,尽管心里很痛,但她明白那个男人的心已经不在自己身上了,她只能忍痛割爱。

面对这样的婚姻,她又能怎么办?男人会负她,可是文字不会,她只能在文字中获得安慰。

忘年的婚姻

遇见了她的第二个丈夫edinand Reyher赖雅先生。赖雅比张爱玲大三十岁(根据1967年赖雅去世,享年76岁,这边应该是大二十九岁),是一个很有才气的美国剧作家。


风靡华文世界的才女张爱玲离世:人世间的我们并不是真的懂她


36岁的张爱玲嫁给64岁赖雅,若是放到当今更开明的社会,也是难以接受的。这段震惊世人的忘年之恋,被当时的人们评价为:

“张爱玲这朵鲜花漂洋过海,插在了赖雅这坨牛粪上。”

对于这样的评价,当事人张爱玲虽不曾站出来反驳,却可从她的文字中品出对这段不为世人看好的婚姻发自内心的温暖与忠贞。

她曾经以为胡兰成是自己一生的归宿,可以托付终身,可惜他并不是。

她缺少爱,也渴望得到爱,好在她在受到伤害后又遇到了赖雅,尽管年龄相差悬殊,但并不防碍他们相爱。


风靡华文世界的才女张爱玲离世:人世间的我们并不是真的懂她


1956年8月,张爱玲与赖雅结婚了,虽然没有出彩隆重的婚礼,张爱玲并不在意。

让人觉得可惜的事情这段婚姻并没有维持多久,婚后不久,赖雅两次中风,后来股骨不幸摔断。

她始终对他不离不弃,吃喝拉撒,她全身心的照料,她靠着自己的文字支撑着整个家。


风靡华文世界的才女张爱玲离世:人世间的我们并不是真的懂她

在好的年纪遇到对的人,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她渴望爱,可是两段爱情太短暂,她还来不及享受爱情的温暖。

她生前曾坦言,此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二人无法共白头。相见恨晚,只抓住了缘分的尾巴。

好不容易碰到个知冷知热的人,可是没有想到他最终还是离自己而去,现实一次次将她的美梦击碎,她只好来用文字抚慰自己,来抚慰和她类似遭遇的人们。

幽居的生活

1967年赖雅去世后,她也变了,她习惯了深居简出,也拒绝给所有熟人回信, 拒绝电话,拒绝见客,对人事也很淡然。


风靡华文世界的才女张爱玲离世:人世间的我们并不是真的懂她


只不过她还是一如既往的喜爱文字,或许对她来说,这个时候只有文字懂她,她只想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

在1984年8月到1988年3月这三年半时间内,她平均每个星期搬家一次。如此算来,三年内的搬家次数:竟多达180多次。


风靡华文世界的才女张爱玲离世:人世间的我们并不是真的懂她


在自己给文学史家夏志清的一封亲笔信里,她这样记载当时的情况:

“我这几年是上午忙着搬家,下午忙着看病,晚上回来常常误了公车。”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在忙着不断搬家的这段时间里,张爱玲不仅年纪大,而且身体也不好。

这个时候的她已经基本不见客人,不接电话,不论白天黑夜都开着电视和电灯,怕黑怕寂寞却又拒绝尘世间的一切热闹和烟火。

1995年9月8日夜(中秋节)在洛杉矶西木区公寓内去世,享年七十四岁。


风靡华文世界的才女张爱玲离世:人世间的我们并不是真的懂她


最终的她还是走了,带走了她的一切,不用再忍受人世间的一切,她将最好的作品留了下来,让热爱她的人们能通过她的文字却感受她。

张爱玲的小说艺术,像神话一般,过一代代的海峡两岸作者和读者的爱戴、诠释、模仿、批评和再发现而永垂不朽。

-- 李欧梵(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

她的文字高明自然不用说,可是又有多少人了解她本人的呢?她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女子,渴望家庭的爱,渴望丈夫的爱,渴望世人的爱,可是现实却总是让她失望,她只能把自己包裹在自己的世界里。

文字只她一生的挚爱,不伤她,不负她,不怨她,或许只有在文字的世界里她才能做那个真实的自己。

结语

我觉得你们都过高看待张爱玲了,我对她有偏见,我的外甥女和张同是圣玛利女校学生,我的外甥女说张爱玲死要出风头,故意奇装异服,想吸引人,但她相貌很难看,一脸“花生米”(青春豆也),同学都看不起她。

我说句平心话,她的文笔不错。但意境卑下。她笔下的女人,都是性饥渴者,你生活的时期和我不同,你未经日寇侵略的日子,在我,汉奸是敌人,对汉奸概不宽容。“大东亚共荣圈”中人,我们都看不入眼。夏至(志)清很看中张爱玲,但是他后来对钱钟书说,在美初见张爱玲,吓了一跳,她举止不自然,貌又可怕。现在捧她的人,把她美化得和她心目中的自己一样美了(从照片可证)。我没有见过她。


风靡华文世界的才女张爱玲离世:人世间的我们并不是真的懂她


——楊绛致钟叔河的信

这是楊绛先生对她的评价,其实她不过也是个可怜的人,她孤冷高傲并不是错,错的只是人世间。

她也是凡人,渴望被爱,渴望温暖,面对现实她无力改变,只有把自己保护好,这样才不会受到伤害。

她留给世人的只有文字,她在文字里写了人性,给世人思考,她懂世人,何时世人又何曾懂她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