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与子同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古时候的与子同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文 | 葫芦爸

ID:Hulupapalove


又到了星期二,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最近在抗击疫情中被使用得很多、非常振奋人心的词语:“与子同袍”。


主讲:葫芦爸

古时候的与子同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子”,就是你。“袍”,就是战袍。“与子同袍”,就是和你同穿一件战袍,上阵杀敌。

它的前后文是这样的,共有三句。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古时候的与子同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在这里,袍、泽、裳分别指穿在外面的战袍、里面的衫衣、下面的战裙。


古时候的与子同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所以,翻译成现代的文字就是:


谁说没有战衣?与君同穿战袍。征师作战,修整我们的戈与矛,与君同仇敌忾。

谁说没有战衣?与君同穿衫衣。征师作战,修整我们的矛与戟,与君上阵杀敌。

谁说没有战衣?与君同穿战裙。征师作战,修整我们的甲与兵,与君共赴国殇。

古时候的与子同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读起来特别有气魄,如同一首战歌。

实际上,这就是一首战歌,出自于《诗经·秦风》。因为时间非常久远,所以现在对它的时代背景有着不同的解读。

比较盛行的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吴国军队攻陷了楚国的国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因为秦哀公与楚国有亲戚关系,所以一开始没答应出兵。


但是,申包胥非常执着,一连哭求了七天七夜,一滴水、一粒米都不进。


古时候的与子同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秦哀公深受感动,楚国的君王不怎么样,但是有这样的臣子,楚国不该亡国。


于是,秦哀公就朝着申包胥拜了九拜,写了这首《无衣》,动员秦国百姓组成军队,高唱战歌,一举击退了吴兵,挽救了楚国。


古时候的与子同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第二种,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来被犬戎攻破国都,这之后周王室的力量就越来越弱。


因为秦国离周王室较近,所以这首诗是秦人抵抗犬戎来袭时,兵士间团结友爱、同仇敌忾、偕作并行、抵御外侮的战歌。


古时候的与子同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时至今日,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越来越多。也一致认为,之前总是说秦国残暴、穷兵黩武,但是这首《无衣》说明秦除了兵力强盛以外,也有非常强大的文化底蕴。而且,好斗并不是什么过错,恰恰相反,这是一种永不服输的精神。

正如宋代理学家朱熹《诗集传》所说:“秦俗强悍,乐于战斗。故其人平居而相谓曰:岂以子之无衣,而与子同袍乎?盖以王于兴师,则将修我戈矛,而与子同仇也。其欢爱之心足以相死如此。”


古时候的与子同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对于自己人,相爱。对于外敌,以死对抗。这是多么温暖和振奋人心的诗句。

古时候的与子同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至于这个词语为什么会在这次抗击疫情中使用得这么多,确实有很多类似的地方。

第一,当时,秦国实行的都是“存兵于民”制度。


古时候的与子同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正如《木兰辞》里说的那样,“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jiān),南市买辔(pèi )头,北市买长鞭”,平时都是耕田种地的农民,到了战争的时候,就要成为上阵杀敌的勇士。


古时候的与子同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所以,这些戈与矛、戟与甲,战袍、战衣与战裙,都是收在家里的。一旦大战来临,那就要找出来穿上,组建军队,抵抗强敌。


古时候的与子同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我们这次抗击疫情,也是这样,因为病毒是通过飞沫等呼吸道和接触进行传播,没有任何一个人能置身事外,只有全民皆兵,才能打赢这一场人民战争。

第二,当时,秦国每个人家里也是不一样的。


如果相对宽裕,戈、矛、戟、甲和战衣战袍这些就准备得比较好。如果特别穷,可能就没有。可是战争来了,这时就不能说你家穷你没有,大家都是一样的,需要同仇敌忾、共赴国殇。


所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我们同穿一件衣裳,这既是作为同胞的感情,又反映了一致对外的决心。


古时候的与子同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如今抗击疫情也一样,可能每个人家里不一定有口罩和防护用具,尤其是医院,更是紧缺。但是,在疫情面前,我们需要团结一心,共克时艰。


所以,很多人从国外“人肉”背回口罩,有人感叹中国人已经把全世界的口罩都买空了。


古时候的与子同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古时候的与子同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这次各省也纷纷往湖北派出了最强的医疗队伍,还有很多主动请战的,有参加过2003年非典的,有参加过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的,还有参加过援非救治埃博拉医疗队的。


古时候的与子同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正如四川省人民医院骨二科护士邓小丽主动申请前往武汉,她说:“我是汶川人,更懂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意义。”


古时候的与子同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除了医疗设备和队伍,还有很多地方和人纷纷将蔬菜、肉蛋奶等紧缺物质送往湖北,比如山东寿光,第一时间就给武汉送去了数百吨蔬菜。


古时候的与子同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古时候的与子同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日本等很多国家也为我们送来了援助,“患难之时见真情”,这个时候的援助没有假的,都是真的。


古时候的与子同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我们要感恩于他们,自己更要团结,到今天,“同袍”这个词意味着战友、同道,意味着共同进退。在敌人面前,最怕不团结,只有与子同袍,万众一心,才能共克时艰。

第三,大敌当前,最重要的是信心。


当时的犬戎来势汹汹,已经使整个周王室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如果没有必胜的信心,一味退让或任其宰割,那就是亡国灭种。


古时候的与子同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如今的疫情也一样,异常凶猛,如果任其蔓延,后果不敢想像。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斗志。


谁说秦人好斗?好斗有什么不好?


古时候的与子同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中华民族既有温文尔雅,更有百折不挠。


我们的女排精神,不就是这样么?


古时候的与子同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古时候的与子同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我们也与被称为战斗民族的邻国一样,甚至比他们还能战斗。


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经历了多少大难,没有哪次能把我们这个古老而弥新的国度击垮,因为我们不论面对多么强大的敌人,都有必胜的信心。


古时候的与子同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正如我们的国歌唱的那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古时候的与子同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虽然,如今的抗击疫情,是没有硝烟的战争,但这个敌人NCP病毒,它的危害远比炮火更可怕。


当然,我们也没有什么好怕的。


古时候的与子同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古时候的与子同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有这样的同袍在,有必胜的信念在,就没有什么是不战胜的。


中国人民,一定能打赢这场战争。


中华民族,百年绝不是什么东亚病夫,一定也始终屹立古风世界民族之巅。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儿,咱们下周二见!


希望下周的时候,能听到疫情前线更多的好消息。谢谢大家!


古时候的与子同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古时候的与子同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古时候的与子同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古时候的与子同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