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山口重鎮,大美五顯!因“五帝顯聖”傳說而得名!

舒城:山口重鎮,大美五顯!因“五帝顯聖”傳說而得名!

五顯鎮,位於舒城縣西南,舒城、霍山、金安三縣交界,東鄰萬佛湖,南接萬佛山,北望大華山,西聯東石筍,G105、S317、S318穿境而過。全鎮97.2平方公里,轄16個村1個街道,3.8萬人,屬安徽省環境優美鄉鎮,六安市創建文明先進鄉鎮,六安市雙擁模範鄉鎮。

舒城:山口重鎮,大美五顯!因“五帝顯聖”傳說而得名!


五顯鎮,因“五帝顯聖”的傳說而得名,環境優美,民風淳樸,孝悌文化在這兒根深蒂固。作為山口重鎮,他們依託資源優勢,整合主導產業,致力綠色發展。圍繞旅遊抓服務,立足生態抓產業,做活商貿抓提升,五顯鎮呈現出“顯山”“顯水”“顯茶”“顯園”“顯鎮”的可喜局面。

舒城:山口重鎮,大美五顯!因“五帝顯聖”傳說而得名!

顯山。五顯鎮,素有“景山”一說,境內有九龍寨、百家寨、荒田衝林場、三線寨、紅頭尖、獅子山、獨山、青山等,雖然不能與萬佛山、東石筍、大華山比雄偉、比名氣,但個個生得秀氣俊美,山峰連綿,層巒疊嶂,山上成片成塊的翠竹、被綠樹、村莊、公路隔開,像一塊塊陸地鋪在水中。

舒城:山口重鎮,大美五顯!因“五帝顯聖”傳說而得名!

山上偶爾也有一些刀砍斧削之勢,輟立峭壁,讓人感受到山的險峻。山間涓涓細流,不時發出嘩嘩地水聲,讓人享受親山親水的魅力。

舒城:山口重鎮,大美五顯!因“五帝顯聖”傳說而得名!

山間還有三線廠留下的幽深的窯洞、陳舊的樓房、長滿青苔的步道,增添了山的幽靜。

舒城:山口重鎮,大美五顯!因“五帝顯聖”傳說而得名!

顯水。五顯河、滑水河,作為五顯鎮的母親河,分別源自東石筍和石關,每條河由大大小小七、八個細流匯聚而成,河水清澈見底,水底的鵝卵石、水裡的魚蝦清晰可見,水邊青草叢生,三三兩兩的鴨子在水中覓食,野生的水鳥也不懼來人。

舒城:山口重鎮,大美五顯!因“五帝顯聖”傳說而得名!

五顯河集鎮段,環境得到根治,夕陽西下、彩霞滿天,水天相接、河舟一色,讓人感嘆大自然的造化。

舒城:山口重鎮,大美五顯!因“五帝顯聖”傳說而得名!

夜幕降臨時,河道兩旁,燈火透明,七彩燈火將河道描繪的五顏六色。

舒城:山口重鎮,大美五顯!因“五帝顯聖”傳說而得名!

在河邊洗衣的、釣魚的、散步的、游泳的,與河道融為一體,盡情地享受夏日的清涼。

舒城:山口重鎮,大美五顯!因“五帝顯聖”傳說而得名!

顯茶。五顯石關茶葉,在舒城小蘭花茶葉品牌中,獨樹一幟,由石關蘭花茶葉專業合作社生產的“石蘭三翠”系列舒城小蘭花,翠綠鮮活,舒展朵形,毫顯勻齊,嫩清香高,鮮淳回甜,嫩綠明亮成朵,深受消費者喜愛。石關村現有茶園1500畝,石關茶廠年產幹茶3500公斤,其中名優茶佔80%以上。

舒城:山口重鎮,大美五顯!因“五帝顯聖”傳說而得名!

顯園。建設美麗家園是五顯人的夢想,2014年開始,五顯鎮上河村,整合第三批省級農民文化樂園和上河村美好鄉村建設示範點項目,建設上河公園。

舒城:山口重鎮,大美五顯!因“五帝顯聖”傳說而得名!

在美好鄉村示範點,投入2000餘萬元,建設了1000平方米的包括“一廳、兩堂、三室、四牆”的農民文化樂園(即展覽廳、禮堂、講堂、圖書閱覽室、信息資源共享室、文化活動室、展覽展示牆),建成2000平米的農民文化健身廣場,實現園區路面硬化、環境綠化、村莊亮化,改造了危房,治理了河道,整治了環境衛生,形成了一個宜居、宜業、宜遊的幸福家園。

舒城:山口重鎮,大美五顯!因“五帝顯聖”傳說而得名!

顯鎮。集鎮是五顯對外展示的窗口,五顯鎮積極圍繞“山口重鎮、詩畫五顯”,謀劃佈局。目前,集鎮基礎設施日臻完善,集鎮面貌煥然一新,鎮區面積達2.5平方公里。

舒城:山口重鎮,大美五顯!因“五帝顯聖”傳說而得名!

為體現“十里竹鄉”的特色,在集鎮立面上,他們統一使用了由竹匾做成的店招,竹鄉魅力更濃。充分利用原三線廠遺留下來的土地和廠房,發展了以“薇菜加工、傢俱製造、竹業發展、尼龍造粒”四大集群產業,形成了精米加工、機械製造、建築建材、綜合養殖、紡織加工、交通運輸、餐飲服務等多種支柱產業,個私企業68戶,工商戶1000多戶。

舒城:山口重鎮,大美五顯!因“五帝顯聖”傳說而得名!

五顯鎮發揮四大景區集散地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交通和旅遊服務業,實施G105改道拓寬、環萬佛湖旅遊扶貧通道,全面建成通村公路網,通信信息“村村通”,建設大大小小的賓館、茶谷驛站、茶谷小院三十多家,日接待遊客二百多人。

舒城:山口重鎮,大美五顯!因“五帝顯聖”傳說而得名!

舒城:山口重鎮,大美五顯!因“五帝顯聖”傳說而得名!

目前,五顯鎮正搶抓茶谷和美麗鄉村建設機遇,正在為生態增綠、為旅遊添景、為農民增收。五顯作為一方投資的熱土,寨灣竹海、光明茶谷驛站等項目準備落戶,有更多的社會資本正在注入,一個“山口重鎮、詩畫五顯”已展示在人們面前。(圖/李衛生張向陽文/何道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