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 陳三姑辦學記

【風浪讀志 陳三姑辦學記】舊志記載女性,多以貞節烈孝為主,且有姓無名。但也不盡然,偶有才徳俱佳,才行高秀的,也能在字裡行間找到其事蹟。清末民初時,舒城有一位女子,人稱 “陳三姑” ,光從這個“三姑”名號來看,我們就覺得這個女子極富傳奇色彩,不得了,不簡單。當時縣城內只要說起三姑,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其實,她不僅有名,而且還有字,名和字都挺有詩意和美感的。陳三姑,名幻,字夢如。她人長得漂亮,“蘭姿玉質,秀韻天成”,時人戲呼為“小牡丹”。她思想超前,從小授業於沙埂陳中一。陳中一老師 “才華清越”,能順應新時代,富有新思想。三姑深受其影響,並且學習用心,成績很好,後考入“兩江師範學堂”,與鑑湖女俠--秋瑾交好。 三姑長大後,張曙東“驚其豔,慕其才”,於是對其展開猛追之勢,終得美人歸。三姑出嫁之日,全城轟動,婚宴盛極一時。張家家產殷實,為後期三姑辦學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舒城人自古重教,清末變法求新,大力提倡新學,“舒改書院為學堂,實先他縣越五、六年”。但是,當時全縣卻無一所女子學堂。於是,三姑想以私資興創一所女子學堂,提出這一想法後,丈夫張曙東非常贊同她,並大力支持。三姑說幹就幹,立即啟動選址,開始籌建工作,在縣城雲路街一處公地上,修建了數十間平房,作為教室。學校掛牌為“舒城女學”。三姑自為校長,聘請王乾九專司教務。但在當時,風氣閉塞,女子“無才便是德”觀念,深入人心,有錢有勢人家,都告誡家裡女子不要出閨門。所以,“舒城女學”的招生出現了困難,“苦無一人入學”。但是困難是難不住三姑的,三姑有的是錢,況且,她辦學圖的也不是賺錢。三姑於是自己出學費,很快就招收了33名貧苦農民家的女子入學,於當年3月5日,開班進行授課。辦學的第二年,社會風氣稍開,逐漸有人主動送女入學了。又過了幾年,女子學堂招生規模逐年擴大,有學生100多人了,而且境內的一些名門淑女,也樂於前往女學讀書。 1920年,三姑在縣城,再創全縣女子天足會,天足會是一個禁止婦女纏足,提倡婦女放足的民間社團組織,各縣區都有建立了分會。縣內紳士因為三姑創辦女學的偉大成績,在經費上,也多給予資助。首先響應天足會放足的,主要是舒城女學的學生,隨後廣及四鄉。三姑由此聲名遠播。 1922年,三姑在縣城再建我縣歷史上第一所具有職業教育性質的學校---舒城女子蠶桑職業學校。那些在舒城女學畢業的學生,無力赴外地深造的,都可以進入蠶桑學校就讀,接受職業教育。蠶桑學校開設的課程,主要是教授學生的紡織技能。學校擁有紡紗機30部,織布機15臺,都是三姑和丈夫出資購買。 三姑辦學非常投入,為爭取蠶桑學校校官經費補助,1924年間,與時任縣知事鮑庚和教育局長王仁峰產生矛盾,先後多次赴省府安慶控告,照現在說法,因不符合政策規定,沒有如願。後又與繼任蔡姓縣知事產生隔閡,又反映情況到中央,丈夫張曙東飛函制止其上訪行為,但無奈三姑秉性剛愎,遇事獨斷獨行,聽不進丈夫意見。最後從南京鎩羽歸來。丈夫張曙東非常生氣,再沒有讓其進家門了。後蠶桑學校解散,舒城女學也為縣政府收購,改名為“舒城縣立雲路街女子小學。”三姑事業,至此一無所有。 丈夫張曙東暮年生病,三姑想回家探視,被拒。直到丈夫去世,才被允許回家瞻仰丈夫遺容。三姑晚年一人居住在其一手創辦的蠶桑學校後面的宿舍,杜門窮巷,喜歡談論禪理佛法,於1945年去世。 王國璠先生對陳三姑有極高評價:“三姑以巧慧之資,得風氣之先,獨力創辦女學。其心良苦,其志可嘉。……吾鄉今日談女子教育者,仍無不一致推崇三姑開創之功”。

舒有才女名陳幻,重教興學責任但。雖為巾幗不輸男,風騷獨領美名傳。(吳道良)

注:1、張曙東:字凌如。光緒初年,任職西川監運使司同知。辛亥革命後返鄉,主管本縣賦稅政務。2、陳三姑:一輪《舒城縣誌》記作“程夢如”。國璠老先生《故鄉耆舊錄》記作“陳夢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