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越親近的人卻越難溝通

通常來說,我們會把家人當成自己最親近的人,他們給我們帶來了幸福感和安全感。而與之相對應的是,家庭矛盾也容易給人特別理不清和使不上力的感覺。

大部分時候,家人是最容易交流的,因為足夠熟悉,又有很大的包容度。家庭就像一個小社會,大家扮演著各自的角色,同時做著共同的努力。因為不同的角色會有不同的思維和需求,自然也會有分歧出現。又因為有親情和愛情的存在,撫平了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的分歧。

這裡面最大的風險在於:我們是基於感情基礎化解了矛盾,並形成一個維持家庭平衡的共同守則;還是為了和諧的感覺壓制了衝突,積累在心裡卻隨時可能爆發。

我們試著分析一下幾種常見家庭矛盾:

一、父母和子女之間,長輩覺得晚輩聽不進去自己的血淚經驗,晚輩覺得長輩的理論根本不適合自己。這算是因為愛而忽略了兩代人在經歷、心智及成長環境上的差異,一方急切給與,一方逆反抗拒。近期有部比較火的電視劇《小歡喜》,講的就是父母為孩子高考備戰的各種衝突。

二、夫妻之間

,通常生活習慣上的差異還容易接受,會被記在心裡的是你根本不理解我想的。這點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男人和女人的思維方式差異。在戀愛時候是一點好就萬般好,結婚後本身生活中需要顧及的的事情就多,再加上思路和做法不同,摩擦會迅速增多。比較悲劇的情況是,一方覺得已經很努力在付出了,另一方覺得根本不是我想要的,你只是在滿足自己喜好。

三、婆媳之間,則是集齊了三大矛盾根源:

1、屬於兩代人,想法和習慣都有差異。

2、婆媳關係屬於被動選擇,不像夫妻那樣有感情基礎。

3、爭奪家庭話語權和爭奪兒子(丈夫)注意力的天然對手。

對於怎麼減少矛盾,我們通常會說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控制好情緒等等。這些都是屬於大家都能明白,但是沒法做到完美的狀態。

而家庭矛盾的特質,前面也有提到,不會輕易產生衝突,一旦產生的時候,就是大家都覺得自己已經到底線,對方應該去改變了。結果雙方都覺得對方特別難溝通。顯然,防患於未然,是我們需要重點考慮的事情。

在古代的時候,一家之主通常能起到一言而決的效果,雖然專制,卻也是一種解決矛盾的方式。對現代人顯然不適合,不過我們也可以換個角度想一下,家庭作為一個小集體,還是需要一套正常運轉的規則的。我們接受不了地位上的不平等,但是可以嘗試接受對對方領域權威的尊重。

比如父母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孩子尊重父母的經驗積累;丈夫尊重妻子的管家能力,妻子尊重丈夫的工作能力。這其實是家庭裡面必須培養的一種默契。我們在工作中很容易做到只做好自己領域,在家庭裡則容易去幹涉對方領域。

這裡面有兩種心態需要調整:一種是界限不清,我是我的,你的還是我的;還有一種是橫向比較,人家怎麼怎麼好,你咋比不上呢。

回來說說溝通的事情。有些是夫妻之間日子過久了感覺沒什麼話好說,有些是長輩和晚輩之間有代溝說不上話。我是建議把溝通作為一個日常習慣去培養,比如夫妻有個定期的單獨約會時間,家庭則可以舉行集體活動和召開家庭會議。

有時候,我們把愛當成最牢不可破的關係時,就容易去揮霍愛。如果能參考下公司或者團隊的經營方式,反而更有利於家庭的穩定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