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见邻居高奶奶的一双小脚,很是好奇!
高奶奶是老党员,抗战时“跑敌情”,就凭这双小脚,抱着孩子一口气跑过5道沟,真是难以想象啊!
据说,高奶奶老家在关外,3岁时就开始“裹小脚”了, 因此,高奶奶的脚可称得起是“三寸金莲”。
缠足是我国古代流传了几百年的一种陋习,父母在女儿幼年时,就用布把女儿的双脚包裹起来,使其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这种几近残废的脚被认为是美丽的。
很多时候,女儿成年时如果是一双大脚,还会嫁不出去,或者受到世人的歧视。所以有的时候,即便母亲心疼女儿,也不得不含泪为女儿缠足,防止她在日后受到“非议”。
一直到明代,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清代曾出现反对缠足的强烈呼声,但此时缠足之风却难以停止。
近代以来,尤其是民国成立之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缠足这一摧残女性身体的陋习受到批判,尊重女性权益的呼声日益升高。
从政府到民间社会、从男性知识分子到上层女性,都开始注重缠足这一问题。到了民国初期,抵制缠足已经演变为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不缠足”运动。这场运动参与主体多、范围广,越来越受到欢迎。
一、官方出台禁足政策
民国初期,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 进一步推行禁缠足政策,先后颁布了《大总统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文》《内务部通咨各省劝禁妇女缠足文》《禁止妇女缠足条例》,禁止缠足之风终于有了法令依据。
民国十八年二月( 1929 年 2 月),当时的泸县知事公署发布了 《为禁止妇女缠足及男子留长发等陋 习事的训令》,要求张贴布告让乡愚 了解缠足之害放足之利。
训令中写 到:妇女缠足危害甚大,适来都邑地 方此风难杀,而穷乡僻壤仍多顽梗不 化之,妇女对于女孩缠裹如故,兹由 本公署撰就劝戒缠足。布告除分发及 各团局外,合亟令仰该团张贴布告一 面,待令各团甲按照布告意旨随地講 (讲)演广为劝导,俾一般乡愚咸知缠足之害放足之利,庶可扫清恶习以 跻于世界大同仍照将遵办情形,暨张 贴布告处所具报查考此令。
二、《大公报》等媒体广泛宣传
《大公报》从创办之初就致力于劝诫民众摒弃缠足陋习。第一期便刊登了《戒缠足说》,足见其对缠 足问题的重视。该报不仅刊登有关反缠足的来稿,也积极以报社名义发文,竭力劝导,无惧诋毁和谩骂。在清末的近十年中,《大公报》为反缠足运动积极造势,始终不遗余力地倡导这一运动。
该报认为缠足严重影响国家强盛,欲强盛中国,必先去缠足恶俗。正如当时的有识之士所言, “女足不驰,中国必不强,人才必不盛,白种必不可胜,升平必不可至”。
《大公报》认为缠足影响国运的维系。因为“妇女为国民之母”,妇女缠足后遂成“残废”,气血不能流通,不但影响其能力、思想的发达,而且对其所生后代的健康亦多不利。
《大公报》还认为缠足事关国家的文明形象,中国欲入世界文明之林,必先去缠足恶俗。华夏本为数千年文明之邦,但因其时国内吸烟、缠足之风盛行而被西人目为“鸦片国”“纸烟国”“缠足国”,要改变国家形象,必须“力图改良,痛除积弊,使我中国渐渐的变化到文明道德的地步。
三、知识分子不遗余力地推动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不断传播,缠足作为一种奇异的风俗,被西方人置于一种迥然不同的评价体系中加以重新审视。缠足不仅损害女性身心健康,而且导致民族积弱不振。近代中国的知识精英将西方人对缠足的认识加以吸收,把妇女双足的解放视为抗敌御侮和复兴国族的重要一环。
正义的知识分子非常痛恨缠足,例如康有为曾言,缠足“且劳苦即不足道,而卫生实有所伤,血气不流,气息污秽,足疾易作,上传身体,或流传子孙,弃世体弱,是皆国民也,羸弱流传,何以为病乎?试观欧美之人,体直气壮,为其母不裹足,传种易强也。今当举国征兵之世,与万国竞,而留此弱种,尤可忧危矣”。
袁世凯也认为, “今缠足之妇,气血羸弱则生子不壮,跬步伶仃则教子者鲜。幼学荒废,嗣续式微,于种族盛衰之故,人才消长之原,有隐相关系者。”
流传了几百年的陋俗,终于在近代知识分子、报刊媒体和官方的推动下被废除了,这是一件对国家、民族和民众健康都有巨大好处的事情。
閱讀更多 馬哥日記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