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缺失和缺失的教育——再看許X馨事件

許X馨作為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典型代表,這類人的出現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共同出了問題才導致的結果。

家庭教育毫無疑問在其中起了最根本的作用。這一點我已在上篇文章中進行了闡述,(具體參看《從許X馨的言行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醜與惡》一文)。這裡就不再贅述了。現在主要探討的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在許X馨這類人產生的過程中發揮的不好作用 。

先說學校教育的問題。從孩子上小學開始,家長和老師最關注的就是考試分數。甚至從孩子小學入學就已經開始了這種變態的關注。而在其中帶頭這麼做的就是一些私立學校和在社會上享有較高聲譽的優質的公辦學校。這些學校關注小學生入學的條件之一就是會背多少英語單詞,會寫多少漢字,會做什麼難度的數學題。換言之就是變相的以學習成績作為小孩子入學的重要條件。

之所以如此,一是中國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高度關切:每一箇中國家長都有一個望子成龍的夢想。二是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優質的學校就那麼多,但人人都想讓自己的子女上好學校,僧多粥少,學校只好列出條件進行選拔。

既然要選拔,就要強調選拔的公平性。先不管要求才準備上小學的小孩子掌握一定數量的英語單詞、漢字、會運算一定難度的數學題是否合理,至少這個標準是客觀的,在競爭激烈的前提下。用這個標準進行篩選,家長也沒有話說。

自打上了小學,這種選拔就成了伴隨孩子整個學習生涯的必須要過的關卡。中考要選拔,高考還要選拔。選拔通過了才有機會參加下一階段的競爭,否則就成了這種選拔機制的失敗者,退出繼續前行的隊列。

因此家長、老師、學校最關心的就是孩子的考試分數。只要成績好、怎麼都好說。如果學習成績差,就會被同學瞧不起,老師不重視,家長還要批評。

儘管現在強調素質教育,但唯成績論依然是教育領域的主流價值觀。各種針對學校和教師的評比中,學生成績的好壞依然是最重要的指標。有些評比雖然也加上了家長是否對教師的教學以及學校的辦學滿意的指標。但說實話,如果教師的教學不出成績,學校中考、高考成績差,家長能滿意才怪!

這就是為何教育部門三令五申給學生減負,學校千方百計縮短教學時間,減輕作業量。但孩子的負擔非但沒有減輕,反而加重的原因。君不見各類補習班、培訓班如雨後春筍一般成長了起來。其背後是龐大市場需要的支撐。

當學校和老師把眼光過度的盯在了學習成績上,自然就忽略了學生的人格塑造、心理健康、興趣培養和習慣養成。即便學生有點什麼小錯誤、小毛病,只要成績好,都可以無視。

但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成績好絕不等於品質好、習慣好。成績好更不等於人格健全、心理健康。重成績輕育人這就是當前教育中最大的缺失。

現實裡越是好學校,學生和家長越是趨之若鶩,造成這些好學校的班級人數太多。一些名校一個班學生超過60人很普遍。這麼多的學生讓一個班主任怎麼管得過來?所以老師在學校裡最喜歡的學生就兩種:成績好的和聽話的。如果既成績好又聽話那就完美了。

那些成績不好還不聽話的孩子多半就被放棄了。成績還不錯但比較有個性的孩子在這樣的大環境裡也不得不假裝聽話。他們不為討好老師只為給自己少找麻煩。這部分孩子在趨利的前提下就會逐漸養成在老師和家長面前偽裝自己的習慣。只要能達到目的,他們善於利用一切條件。他們判斷事物的標準就成了是否有利於自己獲得某種利益。這其實就是精緻的利己主義的雛形。

教育的缺失還體現在品德教育注重形式卻忽視內容,注重說教卻忽視養成。注重知識考核卻忽視行為評價。

現在從小學就開設思想品德課,可以說思想品德課貫穿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但是一個人正確的價值觀形成和良好品德的培養是靠在課堂上老師的講授就能夠完成的嗎?如果思想品德課考了100分就意味著德育教育的成功,那麼教育倒是變成了一件簡單的事情。

就比如愛國主義的培養,不能是讓學生背會幾個名詞就是愛國了。愛國不是空泛的概念,而是一種情感的形成。一個人首先愛自己的父母親朋,然後愛他們生活的家鄉,最後才會昇華為一種高級的家國情懷。學生需要通過身邊發生每一件具體的事情去感受,才會讓這種愛在內心裡油然而生,而不是通過簡單說教去強行塞給他們。

教育的缺失還體現教育的內容和現實脫節。翻開現在小學生和中學生的語文課本,反映我們近十年來偉大建設成就和重大科技成果的課文寥寥無幾,陳舊的內容還是佔大多數。其實這些年的巨大成就如果以一種合適的方式在學校教育中呈現出來,最能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的形成。

正是學校教育的這些缺失造成了學校也成為了塑造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幫兇"。不幸的是在個人成長的重要階段,又缺失了很重要的社會教育內容,使得一部分人更加滑向精緻的利己主義的懷抱。比如當前社會價值導向上,一個階段過分強調了名利的因素。

曾經,各種形形色色的明星成了青少年追捧的對象。為了出名,一些人不惜一切手段,甚至為了保持較高的話題度不顧社會的公序良俗炒作各種緋聞。明星的各種八卦信息成了社會的熱點。這種情況非但沒有受到譴責,反而成為了青少年羨慕的對象。可想而知這種風氣的蔓延對青年人價值觀的形成會起到何種的惡劣作用。

缺失的教育還包括對公民義務和公民意識缺乏持久的培育。尤其突出的是對破壞社會公德、挑戰民族大義的人缺乏嚴厲的懲戒。就比如這次許X馨事件,許X馨自己就揚言:"冷處理就好了,過三天他們就忘了。"犯了錯卻不必承擔責任,反而因為這次事件成為了紅人,並在不久的將來可能還會因此而得利。這不正是讓許X馨之流達成所願嗎?

八十年代網球運動員胡娜只為個人一己私利叛逃美國,過了這麼些年,不是照樣回到中國撈錢。相比起來,許X馨的言行的危害性要輕微的多,她當然有理由相信自己會在這次事件中毫髮無損。

如果這次我們這個社會又象以往不痛不癢的將許X馨輕輕放過,我敢斷言,以後類似的人和事還會層出不窮,讓我們在一次次憤怒中趨於失望,變得麻木,最終趨同於這些人的立場和價值觀。這才是許X馨事件最壞的影響,也是大家為何緊緊抓住許X馨不放的根本原因。

教育是一個關係國計民生的大問題,需要全社會認真思考,從根本上堵上缺失,剷除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生長的土壤。至少要讓許X馨之流付出慘重的代價,不能在社會上公然招搖過市,才可以達到警示他人,維護民族利益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