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還有用嗎?

郵票是國家的名片,每一枚郵票都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既有使用和欣賞價值,又有收藏和投資價值。然而,隨著互聯網和移動通訊的飛速發展,如今郵票在傳遞信件過程中的價值大不如前了,收藏和投資的價值也進入了低迷期。

前段時間,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宣佈,將主動調整發行政策,全面調減郵票發行量,2018年紀特郵票發行量同比2017年減少29%。對此,不少讀者疑惑,為什麼要減少郵票發行量?郵票是不是已經過時了?未來郵票市場又將何去何從?

郵票的生命力不減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對於江西集郵愛好者鄧傑來說,深有感觸。今年50多歲的鄧傑回憶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通訊還沒有現在這麼發達便捷的時候,書信是自己與遠在北京讀書的戀人溝通和情感表達的主要方式。每次寫完信後,在信封上小心翼翼地貼上自己精挑細選的郵票,感覺莫大的幸福,“那時候的每一封信件我都保留了下來,寄託著鄉愁的郵票也成了我的無價寶貝”。

後來,隨著移動通訊的迅猛發展,電話、手機、微信、視頻電話等通信媒介逐漸增多,郵票的通信功能在不斷降低。根據目前掌握的情況,全國信件量平均每年下降5%至10%。

不過,在集郵領域,集郵愛好者使用郵票來完成實寄的需求並沒有弱化。每到新郵發行日,各地的集郵愛好者都會製作大量精美的實寄封,與各地郵友互寄。各地郵政也會利用集郵網廳開展一些原地實寄活動,在現場開展蓋戳服務。特別是在一些旅遊景點,比如北京南鑼鼓巷、成都錦裡等熱門景點,給親朋好友寄發明信片的遊客並不在少數,這也使得類似的主題郵局每年信函量反而逐年增加。因為,信件和郵票傳遞情感的作用及需求始終存在。

除去使用價值,郵票更是一種藝術品,小小紙片上承載的是歷史也是文化。中國郵政集團公司郵票發行部副總經理趙愛國介紹說,目前中國郵政每年發行30套、100枚左右的紀念特種郵票,郵票選題內容涵蓋國家政治、經濟、科技、文化、風光、民俗等各個方面。

郵票還有用嗎?

以2017年發行的郵票為例,一方面弘揚主旋律,中國郵政發行《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週年》《河北雄安新區設立紀念》等紀念郵票;另一方面,還發行了由著名藝術家韓美林先生設計的《丁酉年》生肖雞郵票,以及《拜年》《中國恐龍》《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二)》等一批題材內容豐富、設計印製精美的特種郵票。其中,《中國恐龍》特種郵票的發行不僅營造了恐龍文化氛圍,還推動了古生物科普熱潮。據介紹,《中國恐龍》特種郵票在紫光燈下,可以看到恐龍的骨骼化石,這些骨骼並不是隨意畫上去的,而是嚴格按照目前考古學界發現的恐龍骨骼作的排列,既有科學性又有觀賞性。這也意味著,郵票的文化藝術屬性,使其展現出頑強生命力。

適應市場減少發行

儘管每一枚郵票的誕生,都記錄著精彩的歷史瞬間,但郵票現貨市場弱化的現狀不可迴避。近兩年,郵票投資需求在逐漸減弱,為應對這一變化,涵養市場,中國郵政積極採取措施,主動減少郵票發行量。

具體來看,2018年紀特郵票發行量同比2017年調減29%,部分套票發行量調減近40%,部分小版票發行量調減超過50%,郵資封片發行量調減近70%

;特別是2018年《戊戌年》生肖狗票,發行量比2016年《丙申年》猴票調減了600多萬套,比2017年《丁酉年》雞票調減了2000多萬套,減幅超過20%,是第四輪已發行的生肖郵票中數量最少的。

郵票還有用嗎?

中國郵政於2018年1月5日發行《戊戌年》特種郵票1套2枚,圖案內容分別為:犬守平安、家和業興,全套郵票面值為2.40元。

“市場對發行量十分敏感。”湖北資深集郵愛好者陳先生表示,發行量少本身就是郵票收藏的天然優勢,一直被廣大集郵愛好者、投資者青睞和熱捧,開創中國生肖系列郵票先河的“80版”猴票《庚申年》就是最好的佐證。

1980年2月份,由著名畫家黃永玉繪製、著名郵票設計家邵柏林設計、郵票雕刻家姜偉傑雕刻的紅底、金臉、黑身第一輪生肖猴票,走進了大眾視野。這枚猴票印製採用影調套印工藝,金猴毛髮凸起,造型立體感強烈,用手觸摸,逐根可辨,因這枚猴票印製工藝複雜且在印刷過程中意外事件不斷,驗收合格率低,最終到發行時僅印出了443.16萬枚合格產品。再加上當時的郵票多被用於郵寄信件,損耗過大,伴隨著時間的推移存世量稀少,這也是“80版”猴票日後迅速增值的主要原因之一。

郵票還有用嗎?

《庚申年》猴票是中國人民郵政於1980年2月15日發行的一套生肖郵票。猴票背景為紅色,圖案是由著名畫家黃永玉繪製的金絲猴。郵票原圖由黃永玉繪製。

生肖郵票作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題材,還是有一定的收藏價值,不過僅靠減少發行量去提振整個郵市,作用有限。”趙愛國表示,郵票市場行情仍是一個供需關係,中國郵政通過新郵預訂、新郵零售等方式滿足大眾購買郵票的需求。與此同時,一些郵票因為題材、設計、工藝等因素,受到大眾的普遍關注,從而產生更多的需求,這都是正常的市場行為。

事實上,每年的郵票發行量、發行題材並不是隨意而為的。“每年的郵票發行計劃都是提前一年編制出來,報國家郵政局審查批准後,一般在每年的10月份對外發布次年的紀特郵票發行計劃,開始新郵預訂工作。”趙愛國告訴記者,發行量的多少也是在新郵預訂、窗口零售的基礎上,適當安排一部分郵品開發計劃,尤其是這兩年總體發行量明顯減少。

哪些郵票值得收藏

方寸之間,見證歷史,這就是郵票的魅力。什麼樣的郵票才值得收藏呢?

趙愛國認為,集郵,首先是一種陶冶情操、益智交友的愛好。正如,有人喜歡收藏古畫系列的郵票、有人偏愛弘揚傳統文化題材的郵票,因為純粹的喜愛而收藏,這對於個人來說最具收藏價值。

但對整個市場而言,收藏價值只能依據市場價格而定。比如題材影響力、發行數量、設計水準、印製工藝等各種因素都會影響大眾的需求,需求越大,自然收藏價值也就會越高。比如“80版”猴票,高達15萬倍的升值神話樹立起生肖郵票在新中國郵票中最為重要的市場地位。

相對而言,懂郵票和集郵的人畢竟是少數。特別專業的集郵愛好者對郵票的研究非常深入,包括齒孔度數、印製工藝、版別等都有詳細的研究,而且會通過製作專業的郵集來展示集郵的成果。對於普通大眾而言,更多關注的只是郵票圖案、郵票背後的故事等。

其實,每一套郵票都蘊含著非常豐富的知識,如果真能把每年發行的郵票知識都瞭解清楚,對於提高文化素養是非常有幫助的。

現在很多家長都給孩子預訂郵票。比如,之前發行的三組《中國夢》郵票,完整地詮釋了中國夢的內涵。其中,《中國夢——國家富強》郵票包含了天宮一號、蛟龍號、北斗導航、遼寧號航母等圖案,讓青少年很容易瞭解到我國的發展成就,深受大眾喜愛。

郵票還有用嗎?

郵票作為國家名片,方寸之中,題材廣泛,包羅萬象,是一個國家傳承與傳播優秀文化的重要窗口。來自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的一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的參觀人數達4萬餘人,博物館外出巡展的參觀人數超過10萬人,觀眾的年齡結構也從中老年向年輕觀眾轉化,以家庭為單位的觀眾越來越多。

“作為郵政歷史的記錄者和展現者,郵政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郵票博物館通過自身的資源優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目前館內藏有8000多件郵政歷史文物,30多萬種逾億枚中國及世界各國的郵票和相關文物,向觀眾展示著中國100多年來郵票發行的歷史和世界各國的郵票。同時,不斷更新郵票的專題展覽,並通過與之配套的講座、互動等文化活動,向社會宣傳集郵文化。如“青少年郵票繪畫比賽”“小小講解員”等特色活動,受到了青少年的熱烈歡迎。

種種舉措都是為了振興郵市,提高公眾對郵票的認知。中國郵政集團公司仍將多措並舉,不斷增強市場信心,包括落實好郵票減量發行政策,及時公佈郵票發行量;加大郵票打假力度,淨化市場環境;提升對集郵愛好者的服務水平,開展服務質量專項提升活動;加快研究促進郵票市場流通的相關政策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