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从不是孤胆英雄故事,而是一群人的冒险


1.创业者都有一颗钢铁般的心

硅谷顶级创业者、投资人本·霍洛维茨曾在他的《创业维艰》一书中写到,“在我担任CEO的8年多时间里,只有3天是顺境,剩下的8年几乎全是举步维艰”。

人人都知创业维艰。从概率上来说,创业并不容易成功。创业3年的公司,93%都会倒闭,活下来的只有7%。创业可以说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创业者甚至会自嘲创业的“好处多多”:

创业后,才知道哪些人是自己的真心朋友:“有一次,公司账上只剩3万块钱,第二天下午就要发工资了。我一直琢磨着到哪借到5万块,好给员工发工资,再预留一部分未来付款的钱。我把能想到的人统统都试了个遍,结果得到的都是一句‘不好意思啊’。”

创业后,才发现自己似乎有单相思的“毛病”:“做生意,有时就像是对钱的单恋,只见出货不见回款。创业不到4年时间,公司被拖欠的款项接近500万,项目收入的1/3都没能如期收回,更糟糕的是越积越多。”

创业就是这么一件魔幻与现实交织的事情。创业者经常处于即将成功和随时可能失败的焦虑之中,很少能够获得安全感。

创业从不是孤胆英雄故事,而是一群人的冒险

但坎坷的创业路途,却正是伟大企业家成长的必需养料:

网上曾经流传过这样一项有趣的统计:《乔布斯传》全书中,乔布斯一共哭泣过157次,平均3页哭1次。其中,哭倒在地25次,大哭并尖叫34次,泪流满面42次。

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也曾遭遇过至暗时刻:特斯拉创办15年未曾盈利,出现产能不足、交付困难等问题。外界对马斯克的质疑不断。在接受采访时,马斯克眼里噙着泪水,委屈地说:“我现在每周要工作120个小时,经常性在工作车间一待就是三四天。整日整夜,没有孩子,没有朋友,除了工作,一无所有。”


创业从不是孤胆英雄故事,而是一群人的冒险

但正如有句话所说,“你想过普通的生活,就会遇到普通的挫折。你想过最好的生活,就一定会遇上最强的伤害。这世界很公平,想要最好的,就一定会给你最痛的。”

要有大成就,必定要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创业就是一个走“窄门”的过程。每位创业者都有着一颗经受过千锤百炼的钢铁之心。

创业从不是孤胆英雄故事,而是一群人的冒险

2.好的创业者都是魔术师

“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

创业路上,或许偶尔会经历想放弃的夜晚,重新思考自己为了什么而出发,脑海中盘旋着一句“要不要算了?”。一次次陷入纠结之中。

但当创业者们一想到身后“兄弟们”的信任、家人们的鼓励以及客户股东的支持,这种想法便转瞬即逝,取而代之的是“如果被打倒100次,那就站起来101次。倒下多一次,离成功也就更近了一步”的信念。

他们叮嘱自己,总有一天,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人碰到问题都希望躲避,这是一种本能。但是,不躲更是一种力量。创业或许会有苦上眉梢的时候,但却也有“拨得云开见日出”的喜悦时刻:

1996年是金山历史上最艰难的日子。雷军埋头苦干3年的成果——“盘古”软件在市场中接近全军覆没。公司差点倒闭。200多人的公司,当时走得只剩下10来个人,账上也只有几十万人民币。

那年的雷军很沮丧,灰心地说:我失去了理想。但6个月后,他缓了过来,重返金山,只带回一句话:“我仍然有一点点不死心。”那时,金山的研发团队,算上雷军只剩下4个人苦苦支撑。

创业从不是孤胆英雄故事,而是一群人的冒险

带着这份“不甘心”,他们孤军奋战,先后推出了金山词霸、金山影霸,大受市场追捧,获得了成功。虽然此后也并非一路坦途,但总还是一次次地坚持了下来:金山5次上市,5次被打回,最后花了8年时间,才在港交所敲钟。

2019年11月,金山分拆挂牌科创板。上市第一天,股价就暴涨200%,如今市值已超过700亿元。

那个“不死心”的雷军,在经历了创业的万千险阻后,已带领出3家上市公司,身价超过600亿元。小米也成为了全球最年轻的世界500强企业。

创业从不是孤胆英雄故事,而是一群人的冒险

永远不要低估一颗英雄的心。这正是创业者最了不起的地方。他们就像一个个有着神奇魔力的魔术师,把各种各样的看似“不可能”变成“可能”。

回顾雷军的创业故事,他首先要感谢的是曾经那个不死心、百折不挠的自己;但也不会忘记,在这份辉煌背后,他并非孤独前行。功劳簿上,还写着:张旋龙、求伯君、黎万强、林斌以及金山、小米万千员工的名字。

雷军自然没有忘记,他在金山成立30周年的公开信中说到:“30年不懈奋斗的岁月里,我跟张旋龙、求伯君以及众多为金山奋斗过的兄弟姐妹们肝胆相照、亲密无间,这份兄弟情始终没有改变。

因为我们深信,在创业这条道路上,一个人走,可能走得快,但一群人走,会走得更远。”


创业从不是孤胆英雄故事,而是一群人的冒险

3.独行快,众行远


企业的“企”字,拆开来便是“人”和“止”,意思就是:没有人,企业就会停止发展。企业的核心永远是人。

具体来说,就是企业家和员工两个群体。只有当两者默契配合、互相理解并搀扶着往前走时,创业才算打开了正确的姿势。

创业从不是孤胆英雄故事,而是一群人的冒险

但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生活不易,每个人都不轻松,不仅创业者没有安全感,员工也是需要悉心呵护的群体。

理解彼此,是创业路途中最为稀缺的东西。而优秀的创业者往往懂得:要让员工理解自己,得先学会体恤员工,善于创造出这样的环境。

餐饮行业的两个快速增长的“奇迹”——海底捞和西贝,都深谙这个道理:


海底捞文化的精髓之一是“把人当人看”。创始人张勇曾解释说:如果你的兄弟姐妹从农村来北京打工,你一定担心他们路不熟,会走丢;不懂规矩,遭城里人白眼。于是海底捞的培训,不仅仅是工作内容,还要培训如何使用ATM机、如何乘坐地铁等等……这家企业,在帮助自己的员工,去融入一个城市。

张勇说:对于高科技公司的员工来讲,他们是追求幸福,但是我们的员工首先追求的是做人的起码尊严。海底捞创立25年,到如今市值1700亿港元,肯定不是靠张勇一个人。

“先给钱,再干活”“陷入精算逻辑,累死你”“要想好,大让小”,这些企业经营思想都出自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之口。贾国龙夫妇曾公开承诺带头向下分利,每年拿出自己50%以上分红发奖金。

他曾说过,“人都是有良心的,多给两个亿,没准给你干出四个亿,至少干出两个亿,不会让你多掏腰包”“人啊,绝大多数都是俗人。人们在西贝平台奋斗来奋斗去,最终获得了什么成果?这才是最重要的”。

一个人拼命,永远不如一群人拼命。


创业从来都不是创业者一个人力挽狂澜的英雄故事,它是一群人互相理解、相互陪伴的温暖历程。创业的故事也可以很温暖。


创业从不是孤胆英雄故事,而是一群人的冒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