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盤點:饒毅教授近兩年學術成果,質量和數量驚人

大盤點:饒毅教授近兩年學術成果,質量和數量驚人


施一公曾經這麼評價饒毅:”憂國憂民的科學大家,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犀利耿直的現代魯迅,我行我素的半老頑童。無論你是否喜歡他,饒毅在用自己的方式啟蒙中國社會、也註定留下重要影響。”


他正在經歷的一些風波也讓我們似乎淡忘了他本身作為科學家做出的卓越成就,我們先簡要回顧一下饒毅教授從1990年到2011年的一些代表作,質量和數量驚人


大盤點:饒毅教授近兩年學術成果,質量和數量驚人

饒毅實驗室主頁


Nature Neurosci ,
2011 , 7:896-902

Social regulation of aggression mediated by pheromonal activation of Or65a olfactory receptor neurons in Drosophila

Nature , 2011 , 472:95-99

Molecular regulation of sexual preference revealed
by genetic studies of 5-HT in the brain of male mice

Nature Neurosci ,
2008 , 11:1059-1061

A subset of octopaminergic neurons are important
for Drosophila aggression

Nature Neurosci ,
2008 , 11:28-35

Netrin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he guanine
nucleotide exchange factor DOCK180 in attractive signaling

Cell , 2005 , 120: 123-135

Both the establishment and the maintenance of
neuronal polarity require active mechanisms:
critical roles of GSK-3b and its upstream regulators

Nature Neurosci ,
2004 , 7: 1222-1232

Netrin requires the focal adhesion kinase and
the Src family kinases to induce axon outgrowth and to attract axon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 2004 , 101:970-974

Visualization of spatially and temporally regulated N-WASP activity during cytoskeletal reorganization in living cells

Nat Neurosci ,
2002 , 5: 719-720

Role of the chemokine SDF-1 as the meningeal attractant for embryonic cerebellar neurons

Cell, 2001, 107: 209-221

Signal Transduction in Neuronal Migration: Roles of GTPase Activating Proteins and the Small GTPase Cdc42 in the Slit-Robo Pathway

Nature , 2001 , 410: 948-952

Slit, a molecule known to guide axon projection and neuronal migration, inhibits leukocyte chemotaxis induced by chemotactic factors

Cell , 1999 , 96: 807-818

Vertebrate Slit, a secreted ligand for the transmembrane protein Roundabout, is a repellent for olfactory bulb axons

Nature , 1999 , 400: 331-336

Directional guidance of neuronal migration in the olfactory system by the protein Slit

Development ,1997 , 124: 603-615

A single morphogenetic field gives rise to two retina primordi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prechordal mesoderm

Nature , 1990 , 345: 163-167

Similarity of the product of the Drosophila neurogenic gene big brain to transmembrane channel proteins


最近兩年,饒毅教授課題組在視覺、遺傳學以及生物化學相關領域取得了一些重要進展。分別是:


2019年7月30日,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歐洲人類遺傳學雜誌》)刊發了北京大學方方實驗室和饒毅實驗室合作發表的研究論文“Heritability of human visual contour integration — an integrated genomic study”,報道了他們在利用基因組學方法探索人類視覺輪廓整合能力的生物基礎方面的重要進展


2019年5月7日,國際學術刊物《自然 通訊》在線發表北京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北京腦科學中心饒毅實驗室的博士後戴熙慧敏和周恩興等的研究論文:D-Serine made by serine racemase in Drosophila intestine plays a physiological role in sleep(果蠅腸道產生的D型絲氨酸在睡眠中的生理作用)。他們發現了特別的分子——D型氨基酸調節睡眠這一重要的生理學過程


2019年2月21日,北京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所長、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CIBR)聯合主任、北京大學教授饒毅實驗室在Neuron(《神經元》)上發表論文:Chemoconnectomics: Mapping Chemical Transmission in Drosophila(化學連接組學:構建果蠅化學傳遞圖譜)。這是中國科研歷史上,第一次在同一篇論文中出現新概念、新途徑和強有力資源三者合一——化學連接組是一個新概念,化學連接組學是一個新途徑,應用於果蠅的相關工具是強有力的資源。


2018年9月21日,饒毅實驗室和方方實驗室在探索人類的視覺認知行為的生物基礎方面開展合作,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神經科學雜誌》)發表文章。該文題為Genomic analyses of visual cognition: perceptual rivalry and top-down control。


2018年7月,

北京大學研究生朱子建和陳碧清等(6)使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方法系統地對短時程記憶和長時程記憶進行了單核苷酸多態性位點、基因和通路等多維度的全基因組範圍的遺傳關聯分析。該文章題為Multi-level genomic analyses suggest new genetic variants involved in human memory,在線發表於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歐洲人類遺傳學雜誌》)。


2018年6月,饒毅課題組在Molecular Pharmacology雜誌發表題為Independence of 5HT involvement in sleep and arousal from thermoregulation in mice的文章,證明五羥色胺參與睡眠。通過對遺傳突變體的行為和腦電分析結果提供了迄今最強的證明五羥色胺參與睡眠的證據。共同第一作者是張嫻和閆洪銘,合作者為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藥理系的黃志力教授和他的研究生,通訊作者為北京大學的饒毅。


2018年2月26日,饒毅課題組在《人類遺傳學雜誌》發表文章證明遺傳影響從眾行為,發現與從眾相關的特定基因 。文章的第一作者為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的研究生陳碧清和朱子建,研究由北京大學與重慶醫科大學、廣州眼科醫院等合作,通訊作者為饒毅。


饒毅


現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學術副所長,未來論壇諮詢委員會委員,《知識分子》主編 。1983年江西醫學院本科畢業後考入上海第一醫學院研究生。1991年獲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科學哲學博士。1991年進入哈佛大學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系做博士後,研究脊椎動物神經誘導的分子機理。1994年在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解剖和神經生物學系任教並領導獨立的實驗室。2004年起任(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神經科教授、(美國)西北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2007年饒毅決定回國,受聘出任北京大學講席教授、生命科學學院院長,2013年9月卸任。2015年饒毅在北京大學本科生畢業典禮上作為教師代表致辭,文章含標點535字,贏得9次場熱烈掌聲,獲得網友轉發評論超過10萬次。2015年1月,未來論壇諮詢委員會委員。2015年9月,饒毅和魯白、謝宇聯合創辦《知識分子》,並擔任《知識分子》主編。2018年4月,任西湖大學創校校董會成員。2019年6月,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


“牛”教授回國

饒毅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在美國取得終身講席教授職位後第一個全職回國工作的生命科學領域的科學家。早在1995年,饒毅就開始幫助中國的生命科學發展,在中科院上海神經所的創建和後來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的建設中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2007年,饒毅辭去美國教職、用盡可能快的速度關閉實驗室,然後全職回國擔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


時年45歲的饒毅在美國期間,可謂順風順水,哈佛大學博士後、美國西北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不久升任講席教授。或許是因為正值北京奧運會開幕一年倒計時,饒毅的回國又被賦予了“中國夢”的色彩。他自己也自覺或不自覺地為這樣的情緒添柴點火——毅然決定放棄美國國籍。此舉甚至引起《紐約時報》的重視,該報以饒毅和施一公(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為對象,對中國科學家回國潮進行了報道與點評。


但在美國留學、工作長達22年的饒毅早已習慣了美國式的直接。早在全職回國之前,他就多次對中國的教育科技問題提出直言不諱的批評,在國內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


2004年,饒毅等11名學者聯名給中國政府高層寫信,反對中國科研界的“大科學”趨勢。所謂“大科學”項目,就是國家投入巨大、有關方面認為意義重大的科學項目。一般說來,大科學項目的投入在1億元人民幣以上,需要動用大量人力。但關於某個大科學項目的意義是否重大,科學界常存在爭議。這封聯名信認為,大型的生物醫學計劃科研項目不但沒有達到預定目標,反而阻礙了良性競爭,扼殺了科學家的創造性,也嚴重妨礙了人才培養。


院士落選


很明顯,這個平日裡以在實驗室埋頭研究為樂的科學家,很難徹底弄清中國的科學同仁們是如何爭奪資源的。


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選,314位有效候選人,饒毅和施一公均位列名單之上。同年8月17日上午,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在媒體公佈,選出初步候選人145位。讓人頗感意外的是,此前呼聲極高的饒毅出局。不過,施一公仍然上榜。這一消息在科學界知名網站科學網上掛出不到1個小時後,饒毅在科學網實名博客上予以回應,標題直截了當:“從今以後不候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水土不服


2011年12月9日,新增院士名單出爐,51名新院士和9名外籍院士產生,施一公最終也落選。


新增院士名單出爐的同日,饒毅便撰寫了一篇4000餘字的博文,標題為《解剖“逆淘汰”社會現象的一隻麻雀》

,為施一公的落選鳴不平。他認為,院士評選中,重視的“不是學術水平、年齡、學術年資、在國內科學貢獻大小”,而是“在有些人面前低頭排隊的時間,有時可以起很大的作用”。


有人推測,就學術水平而言,施、饒二人完全有資格當選院士,而落選原因猜測或是由於兩人曾撰文批評中國科研經費分配體制及科研文化。饒毅和施一公聯合在2010年9月3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的科研環境》的文章,討論中國科研基金分配體制及科研文化問題,引起社會關注。


文章稱,“中國政府投入的研究經費以每年超過20%的比例增加,從理論上講,它應該能讓中國在科學和研究領域取得真正突出的進步,與國家的經濟成功相輔相成。而現實中,研究經費分配的嚴重問題卻減緩了中國潛在的創新步伐。” 文章還指出了中國科研界的“潛規則”:“在中國,為了獲得重大項目,一個公開的秘密是:做好的研究不如與官員和他們賞識的專家拉關係重要。”


9月3日,北大校方宣佈饒毅卸任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吳虹教授(女)將出任新一任院長。當天,北大黨委組織部宣讀關於生命科學學院新一屆行政領導班子的任命決定,原班子成員自然免職。饒毅就是原行政班子的成員,屬“自然免職”...


11月29日,互聯網流傳一封舉報信,信中內容曝出一則學術圈重磅事件:饒毅教授實名舉報武漢大學教授李紅良、中科院院士裴鋼、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教授耿美玉論文涉嫌造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