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謬!饒毅、閆寧憑什麼就一定要被評上院士?

最近,一篇《北大教授永不參選院士,怒斥:幾個老院士,竟然圍著一個處長賠笑》引起了我的注意。文中說:2011年,回國4年的饒毅在中國科學院士增選中,第一輪就被刷了下來。這在當時的學術界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因為饒毅增選院士是眾望所歸,無論是從他的學術水平還是對中國的貢獻,都勝比一些進入第二輪選增選的人,但是偏偏就是他落選了。作者為此憤憤不平,痛斥中國學術界不公。那麼,他的理由是什麼哪?

先看作者對饒毅的簡介。饒毅於1962年出生於江西南城縣,畢業於哈佛大學,未回國前就是著名的生物學家。饒毅在美國的時候,他有自己的實驗室,有穩定高薪的工作,擁有著美國國籍,又是終身講席教授。但是,他始終有一個“中國夢”,就是為中國的科研做貢獻,再加上他想給那些猶豫回國的科學家做出表率。於是,在2007年,饒毅放棄了美國的一切回到祖國的懷抱,成為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的院長,成為北大教授。饒毅確實不是一個不太討人喜歡的科學家,因為他常常不給人面子,只要覺得不對的,他會堅守自己的原則,犀利地指出來,甭管你的官職如何?饒毅不會去搞人情關係,不會去巴結逢迎,只會踏踏實實地做事情,因為他對那些行為非常不屑,他曾經怒斥幾個老院士,竟然圍著一個處長賠笑。饒毅認為,作為科學家就應該老老實實做科研,而不是搞那些虛的東西,所以面對幾個老院士,竟然圍著一處長賠笑臉,他是受不了的,所以他怒斥。饒毅,“憂國憂民的科學大家、犀利耿直的現代魯迅”,這就是我們期待的“德才兼備”的學術大咖。

我不瞭解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評選標準,但我想,作為世界上最大國的中國,一定會本著對國家高度負責的精神,確定作為中國科學界至高榮譽的院士的硬性評選指標體系的,比如重大發明發現,或重大創新,或重大貢獻等,如果有人有這些公認的硬指標,我想任何人也不可能妨礙他當選院士。但是,饒毅有嗎?作者在這篇文章中沒有拿出饒毅任何可以當選院士的硬指標,他究竟為中國做了哪些貢獻?又有哪些重大發明發現或創造?作者沒有說出一丁點,只說他是一個不會搞人情關係的人,“憂國憂民的科學大家、犀利耿直的現代魯迅”。我的天!難道中國院士還得必須成為“包青天”才行?再請問,真正的科學家哪個懂人情關係?

饒毅剩下的能拿得出手的就是美國學術背景了。哈佛畢業,在美國有他自己的實驗室,有穩定高薪的工作,擁有著美國國籍,又是終身講席教授。但這些東西有價值嗎?在我看來,這些虛名對中國一點價值都沒有,評選中國院士不能因為你有好的西方國家的學術背景就高人一等,而這恰恰是中國應該必須堅持的原則和標準。

至於作者說道他的道德水準我是更不認可。饒毅沒有被評上,就拿幾個院士陪笑處長說事,但笑笑不過是人的正常表情,安知不是院士們禮賢下士或正常交往?難道要天天板著面孔才好?我相信任何一個能夠在中國當上院士的科學家,一定有其獨獨立的人格,更不會要敷炎趨勢才能當上院士。而饒毅把院士們的正常交往視為巴結,這其實正是反應了其本人小人心態,就是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僅這一點就說明其心術不正,不夠院士的起碼為人標準!作為一個科學家不去把精力用於科學鑽研上,卻過於關注自己的身外名利問題,工於業務範圍之外的社會鑽營問題,這還是一個合格的科學家嗎?基於此,我覺得他沒有被評上院士完全是因為他不夠格,合情合理!

無獨有偶,以前也有這樣一篇文章《清華大學教授顏寧,落選國內院士又評上外籍院士:排資論輩的錯?》,作者也是在為顏寧鳴不平,斥責中國學術界不公。那麼,這個顏寧又有何德何能應該評上院士哪?

作者對顏寧做了簡單介紹。5年前,顏寧在清華大學帶領她的實驗室破解了人葡萄糖轉運蛋白的結構,將中國青年科學家的能力完美的展現在了世界面前,成功的告訴了世人中國科學家的實力,也將中國分子結構研究方面的進展推進了一大步,這在整個世界來說都是質的飛躍,而此時的顏寧團隊的平均年齡,甚至還不到30歲。初步揭示其工作機制以及致病機理,相關研究論文在線發表於《自然》。

這顯然是作者的一家之談。顏寧不過是提出了關於人葡萄糖轉運蛋白的一種觀點而已,但這種觀點正確嗎?有何實驗證明?大家公認了嗎?完全不得而知!我們知道任何理論觀點都是站在他的那個角度提出,用不同的理論觀點,必然會提出不同的人葡萄糖轉運蛋白結構的,怎麼就肯定你說的就是對的?就一定是破解了?也就是說,顏寧不過是提出一個理論觀點而已,不同的僅僅在於她是在線發表在《自然》上而已,但發表在《自然》就有什麼了不起了嗎?真理不在於出身,也不在你發表在哪兒,而在於是不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真知灼見,如果僅僅在西方几個著名期刊上發表論文就能被評為院士,那大家就不要搞科研了,都去公關學術論文發表吧,可是這樣的國家以及這樣的科學院還有前途嗎?正如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陸大道所說:“中國科研資金、方向正被西方國家的SCI所支配,我們的科研人員貧於創新、貧于思想!”。事實上,以SCI論英雄、論人才、論業績,這類量化指標的侷限性、欺騙性早已開始暴露出來。

作者對顏寧的介紹還有如下幾點。“顏寧的成績也一直是名列前茅”,“ 師從當時從美國回來的鼎鼎大名的施一公教授”,“ 更為諷刺的是,僅僅在到達美國兩年後,顏寧就獲得了美國科學院院士的榮耀。”在作者看來,自己祖國的科學家在自己國家不能得到承認,卻在異國他鄉得到了院士殊榮,這簡直就是大逆不道,中國的院士標準豈能高於美國?典型的崇洋媚外心理!作者根本不明白,美國院士根本就是個虛位,遠不如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貨真價實!美國當選院士只是個具有象徵意義的會員而已,不具有經濟和行政意義,院士每年還須為自己的頭銜繳納每年200美元的會費,他們在為政府提供科學和相關技術服務時沒有辦公室,也沒有個人報酬。

顏寧其實就是個學霸而已,但我覺得她更像個碌碌無為的人,這種沒有什麼突出創新成就且媚外的學霸,也是我特別瞧不起的。因為只有真正有所重大發明發現、創新成果、對人類有進步作用和貢獻的才是真正人才,而大多數學霸因為其學習的程式化思維而很難有突出創新,正因如此中國高考狀元大部分碌碌無為。本人對此深有體會。如我,若我中小學時期不是把95%以上的學習時間用於課外高深知識鑽研,而是中規中矩地認真程式化學習,我自信我的學霸成績會比他們做得更好,只是後來“邪路”越陷越深。但青春無悔,我一點不後悔且非常慶幸我當年的作為,否則就肯定不會有今天我自以為的“巨大成功”。

真正的科學家應該往往在其研究方面是很忘我的,探尋真理、追求進步才是其最大樂趣和目的,而跟不上是不會在意身外名利的。而像饒毅因為沒有評上院士就小人心態種種,顏寧因為沒有評上院士就賭氣跑到國外,只能說明他們不過是名利之徒,這樣的人連科學家的起碼條件都不具備,又何以能夠配當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評選標準體系需要與時俱進 不斷完善,但我相信總體上是正確合理的,不因為別的,僅就其能夠堅持符合本國國情的高標準而不西方看齊這一點,就非常難能可貴!中國科學院不會因屠呦呦的諾獎而就遷就她被評為院士,也不以饒毅具有較好的西方國家學術背景而破格,這樣的科學院才是真正有前途的。

往期精彩鏈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