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九卿”有哪些?宰相的“宰”,好儿郎的“郎”源自这里

秦汉王朝是官僚帝国的奠基时代,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之滥觞在秦汉,从秦汉开始,中国历史正式有了统一政府。史学界普遍观点认为,秦汉行政组织架构所达到的复杂完善程度,超过了同期的罗马帝国。秦为汉始,汉承秦制。汉代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性毋庸赘言。


“三公九卿”有哪些?宰相的“宰”,好儿郎的“郎”源自这里

《大秦帝国》剧照

在汉代,中央政府(区别于地方政府而划分)组织的最高长官为“三公九卿”,“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为: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这些称谓,我们经常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见到,他们的具体职责是什么呢?几千年前这些称谓又是怎么来的呢?其中别有一番趣味。


“三公九卿”有哪些?宰相的“宰”,好儿郎的“郎”源自这里

明朝洪武宰相胡惟庸,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

丞相,丞是“副贰”之意,“相”本意也是“副”,丞相就是皇帝的“副官”,是行政首脑。丞相也可以叫宰相。在封建时代,贵族家庭最重要的事在祭祀,祭祀最重要的在宰杀牲牛,当时替天子诸侯及一切贵族公卿管家的都称为“宰”,至秦汉统一“化家为国”,家里的宰,就成了国家的政治领袖。区别于“丞相”的是,“宰相”在古代大多数时候并不是正式官名,而是一位或数位执政首脑之称。所以,丞相可以叫宰相,但不能代表宰相全部。

御史大夫,御史本为史官,负责掌管记录、收受和保管文件,《史记·滑稽列传》:“执法在傍,御史在后,后来演变成监察官员,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工作,辅助丞相监察一切政治设施,相当于“副丞相”,汉代惯例,任丞相之前一般要做御史大夫。

太尉,太为“高大”之意,《说文解字》中释尉“武官悉以为称”,太尉是武官首长,统管军事。

太常,在秦代叫“奉常”,常本作“尝”,掌管祭祀祖先鬼神,依四时奉献时物,让祖先鬼神时时“尝新”。祭祀在古代是大事,太常位列九卿第一卿,统管宗庙礼仪。

光禄勋,秦称“郎中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改名光禄勋。光意为大,禄通麓,勋通阍(门之意),古代皇帝多半靠山住家,大麓阍,就是皇帝的门房,《尚书》说舜管尧的大麓,就是舜做了尧的宰相。光禄勋是皇帝的“总门房”,掌管皇宫内侍卫(偏侍从),也就是“郎官”,郎官是汉代选拔行政官吏的重要渠道之一,霍光、苏武都做过郎官。汉代乐府有诗云:“兄弟四五人,皆为侍中郎。五日一时来,观者满路傍。”后代把青年男子称为“郎”,就是从汉代郎官发端的。


“三公九卿”有哪些?宰相的“宰”,好儿郎的“郎”源自这里

苏武牧羊

卫尉,掌管门卫屯兵,是皇宫的警卫司令。

太仆,《论语》:“子适卫,冉有仆”,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仆”代表车夫,太仆就是皇帝的司机,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廷,“朝中也”,廷尉,掌管司法审判,犯了皇帝的法,都归他管。

大鸿胪,“上传语告下为胪”,鸿意为大,大鸿胪就是传达官,秦及汉初本名典客,汉景帝时改名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改名大鸿胪,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该官称一直延续至清代。文章为驴友书虫(头条号)原创,禁止转载。

宗正,顾名思义,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以上七个卿,照名义,都是管的皇帝的家事,而不是政府的公务,汉代政治制度仍有古代封建制度的陈迹,但当时已经“化家为国”,他们也开始掌管国家大事。

大司农,《吕氏春秋·季冬》:“命司农,计耦耕事,修耒耜,具田器。”司农在上古时代是负责教民稼穑的农官,到汉代开始掌管钱谷之事,本名治粟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改为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管的是政府经济。明清两朝别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农,清朝光绪年间,“两朝帝师”常熟人翁同龢为户部尚书,世有以“司农常熟世间荒”讥之者。


“三公九卿”有哪些?宰相的“宰”,好儿郎的“郎”源自这里

《汉武大帝》中汉武帝刘彻形象

少府,少意为“不多也”,少府掌管皇室经济,负责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相对于政府,“少府”似乎就是“不多也”。其实不尽然,盐和铁在当时是最大最易发财的两种商业,商税归少府,汉武帝穷兵黩武,军费浩繁,花光了大司农的钱,少府当时收入是高于大司农的。汉武帝号召有钱人尤其是盐铁商人捐钱,结果几乎无人理会,汉武帝一气之下,把盐铁经营权收归国有经营,所有收入归政府,这就是汉武帝著名的“盐铁政策”。

“三公九卿”制,在东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几经变革,随着历史潮流中“皇室与政府”“皇权与相权”的不断博弈,随着隋朝“三省六部制”的问世,“三公九卿制”基本宣告退出历史舞台,只有部分官职和称谓延续后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