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狂妄不羈還是自掘墳墓?解讀禰衡之死,探析漢末士風每況愈下

引言

提起漢朝末期名仕,"擊鼓罵曹"的禰衡,是難以繞過的話題。禰衡一生放蕩不羈,被殺時僅僅二十餘歲,但是卻留下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他渴望入朝,但又辱罵曹操的事情,引起了後世的廣泛討論。

有人認為禰衡辱罵曹操,是因為他看不起這個篡漢的逆賊,有人認為禰衡辱罵曹操,是他的本性使然,但實際上,要理解禰衡那反常的舉動,只有聯繫到漢末畸形的士風,才能找到合理的解釋。

東漢自開國皇帝劉秀時期起即開始褒尚名節,士人也多以此相砥礪,史籍中記載的克己輕公者比比皆是,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發展到了東漢末年,這種風氣卻漸漸地發生了轉變,那就是士風日趨浮華,士人們相互結交奔走,以聲明作為自己唯一的追求。東漢末年士人日常生活的重心已經完全轉向謀求個人名利這一方面。隨著漢末皇權控制力的減弱,這一現象也愈演愈烈。

是狂妄不羈還是自掘墳墓?解讀禰衡之死,探析漢末士風每況愈下

禰衡畫像

《抱朴子外篇校箋》中記了這個現象載:"逮桓靈之間,主荒政繆,國命委於閹寺,士子羞與為伍,故匹夫抗憤,處士橫議遂乃激揚名聲,互相題拂,品核公卿,裁量執政,婞直之風,於斯行矣。"

東漢的社會,以士大夫為統治主體,所以當時名士的影響絕不限於私下的批評或褒揚,名仕的言論,可以影響到政治的運轉,即使沒有在朝為官,只是在野的士人,也可以通過自己的聲望或評議干涉到政治,這說明當時的名仕對社會的影響是多方位的。無論名仕去往哪裡,都會被以最高的禮遇對待。

由於名士在當日士林中享有極高的聲望,有大批的追隨者對他們頂禮膜拜,這一點極大滿足了一部分士人的虛榮心,因此,對於那些有意快捷追逐聲名的人來說,往往會更加註重特立獨行以求引人注目,以至於種種聳人聽聞的事情一再出現,而禰衡,就是在這種扭曲的士風影響之下,成長起來的,他的死,也與扭曲的士風,脫不開干係。

是狂妄不羈還是自掘墳墓?解讀禰衡之死,探析漢末士風每況愈下

禰衡與孔融

一、漢末的逐名好異之風

東漢名將皇甫規自首認錯,請求皇帝責罰,這一舉動,成就了他的名聲,為人所讚賞;趙宣詐孝,行服二十餘年,引得"鄉邑稱孝,州郡數禮請之",同樣是為士人所尊崇。因而,種種為了博人眼球的舉動,在東漢時期屢見不鮮。而這種種離奇的舉動,都和漢末狂熱求名的畸形士風有關。當時的社會在儒家思想為正統思想的統治之下,已經引起人們的厭倦,因此很多士人通過對抗禮法的行為來體現自己的個性。

東漢狂士向栩,行為放蕩不羈,性格卓詭不倫,他的所作所為,在當時的社會之中,有很多不符合禮法的地方,但是在漢末以彰顯個性為高的風氣下,越是這樣另類的行為越受人重視,向栩不僅沒有受到責罰,反而受到地方的推薦和中央的徵召,入朝做了官員。有他這樣一個成功的例子在先,這些違背禮制、驚世駭俗的行為,也迅速被逐名之人所襲用。

是狂妄不羈還是自掘墳墓?解讀禰衡之死,探析漢末士風每況愈下

孔融畫像

《後漢書》中記載:"向栩字甫興,河內朝歌人,向長之後也。少為書生,性卓詭不倫。恆讀老子,狀如學道。又似狂生,好被髮,著絳綃頭。常於灶北坐板床上,如是積久,板乃有膝踝足指之處。"

比如"隴上三大家"之一的趙壹,為了引起羊陟的注意,便採用了這種不合乎禮教的方式,成功的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如此一來,在這種社會風氣影響下,漢末士人除了以苦節而求名節外,對抗禮制以求名也成為一種趨向。漢末某些士人的活動,實則已經是形成了滅亡禮法制度的風潮,這一風潮的動力,則是來自他們對聲名的推崇與追逐。

在知曉了東漢末年已然扭曲的士風之後,再來看禰衡的舉動,便很容易理解了。禰衡並非出自什麼名門望族,出身貧寒的他,想要入朝為官,對於漸重閥閱的漢末來說,無疑是很大的劣勢。在這種情況下,想要快速出人頭地,也只有做出一些非常舉動才有可能引起世人的注意,如此看來,禰衡這一生的所作所為,便都講的通了。

二、士風引導下的"擊鼓罵曹"

禰衡的做法,是通過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以為自己賺取聲名與人氣,換做是在別的朝代,做出如此違背禮教的行為,定然會被治罪,但是在漢末亂世,禰衡的這一做法,卻是快速的為他獲賺取了名聲。不僅如此,他的這種狂傲的處事方式,還贏得了當時名仕孔融的賞識,孔融本就欣賞輕剽奇異之人,禰衡狂傲誇張的行事風格正投他的口味,因此他不僅對禰衡讚不絕口,還向曹操推薦了他。這正是禰衡想要的,入朝為官的機會,但是令人奇怪的是,禰衡沒有接受曹操的召見,反而做出更為孤傲的舉動。

是狂妄不羈還是自掘墳墓?解讀禰衡之死,探析漢末士風每況愈下

禰衡與曹操

《資治通鑑》中記載:"平原禰衡,少有才辯,而尚氣剛傲,孔融薦之於曹操。衡罵辱操,操怒,謂融曰:禰衡豎子,孤殺之,猶雀鼠耳!顧此人素有虛名,遠近將謂孤不能容之。乃送與劉表,表延禮以為上賓。"

在苛求名節的大環境下,漢末已經形成專以大義責人的風氣。禰衡之前年少輕狂,肆意評彈得罪了很多人,如果現在變得俯首帖耳,並不一定能保證被世人所接納,反而可能敗壞掉自己積累起來的名聲。在過度推崇名節的時代風氣之下,習慣了以狂傲示人的禰衡來說,他根本沒有其他的選擇,只能以辱罵曹操來顯示自己的傲岸的品格。

瞭解了這一點,對於他身穿布單衣、頭戴粗布頭巾,手裡拿著三尺長的木杖,坐在大營門,用棍棒擊鼓大罵曹操的舉動,便很容易理解了。如此離奇怪誕的舉動,除了出於特定目的而有意為之之外,幾乎找不到第二種理由來解釋,而這個目的無非就是延續他的狂傲路線,以博取更大的名聲,這在東漢末年以逐名為最高目標的時代中,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是狂妄不羈還是自掘墳墓?解讀禰衡之死,探析漢末士風每況愈下

擊鼓罵曹

三、漢末士風與禰衡之死

禰衡辱罵可曹操,曹操並沒有殺禰衡,只是將他送到了荊州牧劉表的身旁,劉表是漢室的宗親,也是漢末清流名士的領袖。曹操把禰衡送與劉表,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將他送到了名士陣營裡面。禰衡初到荊州,和劉表相處得也比較愉快。但是禰衡和同為名士的劉表之間的關係,卻沒有他與孔融那麼融洽,最終還是產生了分歧,被劉表送給黃祖。

曹操是一個實幹家的,有統一天下的宏圖大志,容不下禰衡這個狂士,可以理解,但是劉表為什麼也容不下禰衡呢?因為劉表雖為名仕,但他是推崇儒學的,還開創了"荊州詩派",而禰衡則與孔融一樣,是疏狂名士。劉表為具有禮樂精神的儒學名士,和背棄禮法以求聲名的禰衡本非同道,所以兩人間有隔膜本在情理之中。

是狂妄不羈還是自掘墳墓?解讀禰衡之死,探析漢末士風每況愈下

禰衡與劉表

可能是因為禰衡接連被曹操和劉表放逐,這遭受了人生中的重大挫折。在這種處境下,出於自保的心理,他只得收斂了自己,以表達黃祖父子的依附之意。故而剛一開始,他與黃祖之子黃射相處得十分融洽。然而在漢末畸形士風的薰陶之下,長期以張揚高調來引人注目的禰衡,已經註定無法讓再循規蹈矩地做一個幕僚。在一個眾目睽睽的場合,他再一次做出令人瞠目之行,而這一次則使他丟掉了性命。

《抱朴子外篇校箋》之中記載:"後黃祖在蒙衝船上,大會賓客,而衡言不遜順,祖慚,乃訶之,衡更熟視曰:'死公!雲等道?'祖大怒,令五百將出,欲加棰,衡方大罵,祖恚,遂令殺之。祖主簿素疾衡,即時殺焉。射徒跣來救,不及。"

是狂妄不羈還是自掘墳墓?解讀禰衡之死,探析漢末士風每況愈下

黃祖殺禰衡

評價

禰衡的舉動則公然違背禮制,在面對別人的責問時,又出言不遜,他的死,可以說是咎由自取。這一次的衝突和之前禰衡罵曹的行為一樣毫無理由,只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聲罷了,但是黃祖和善用權謀的曹操、顧及名望的劉表都不同,他是一個性格偏激的武夫,不懂得使用"借刀殺人"之計,對於得罪了他的禰衡,他當即便將其斬殺在地。

縱觀禰衡的種種舉動,不難看出,長期的肆行放誕,使狂傲才子已經成為了他的鮮明標籤,而這一形象確立後,也屢屢給他以心理暗示,讓他有意無意地做出種種舉動,來維持這一形象,以引起世人的注意。這種行事風格使他在辱罵曹操時,為世人所稱讚,維持了他狂放不羈下形象,然而卻在無形之中,給自己掘下了墳墓。漢末誇求虛名、輕浮躁進的畸形士風,實是使禰衡狂傲不羈,最終被殺的罪魁禍首。

總而言之,禰衡的行為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他將時人逐名行為中的狂誕特質發揮到了極致,並贏得了巨大的聲名。然而他面臨的卻是與桓靈時期不同的社會,經歷漢末的動亂,名士們的浮華虛矯已經漸被厭倦,時代需要的是兢兢業業的實幹家,孔融、邊讓等人先後被殺,證明了這一觀點。

禰衡雖利用狂放不羈的行為、肆意苛刻的言論引起了人們的注意,獵取了一時的聲名,但長期的恃才傲物也漸漸在他心理上形成一種定式,使他把狂傲當成自己形象的特點,不自覺地去維護,正是被這一心靈枷鎖所束縛,他才會屢次做出格的舉動。由此看來,東漢末年社會之中,那盲目追求聲名,不惜好立異行的浮躁風氣,才是導致禰衡之死的最根本原因。

參考文獻:《後漢書》、《抱朴子外篇校箋》、《資治通鑑》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