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狂妄不羁还是自掘坟墓?解读祢衡之死,探析汉末士风每况愈下

引言

提起汉朝末期名仕,"击鼓骂曹"的祢衡,是难以绕过的话题。祢衡一生放荡不羁,被杀时仅仅二十余岁,但是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渴望入朝,但又辱骂曹操的事情,引起了后世的广泛讨论。

有人认为祢衡辱骂曹操,是因为他看不起这个篡汉的逆贼,有人认为祢衡辱骂曹操,是他的本性使然,但实际上,要理解祢衡那反常的举动,只有联系到汉末畸形的士风,才能找到合理的解释。

东汉自开国皇帝刘秀时期起即开始褒尚名节,士人也多以此相砥砺,史籍中记载的克己轻公者比比皆是,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发展到了东汉末年,这种风气却渐渐地发生了转变,那就是士风日趋浮华,士人们相互结交奔走,以声明作为自己唯一的追求。东汉末年士人日常生活的重心已经完全转向谋求个人名利这一方面。随着汉末皇权控制力的减弱,这一现象也愈演愈烈。

是狂妄不羁还是自掘坟墓?解读祢衡之死,探析汉末士风每况愈下

祢衡画像

《抱朴子外篇校笺》中记了这个现象载:"逮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婞直之风,于斯行矣。"

东汉的社会,以士大夫为统治主体,所以当时名士的影响绝不限于私下的批评或褒扬,名仕的言论,可以影响到政治的运转,即使没有在朝为官,只是在野的士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声望或评议干涉到政治,这说明当时的名仕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位的。无论名仕去往哪里,都会被以最高的礼遇对待。

由于名士在当日士林中享有极高的声望,有大批的追随者对他们顶礼膜拜,这一点极大满足了一部分士人的虚荣心,因此,对于那些有意快捷追逐声名的人来说,往往会更加注重特立独行以求引人注目,以至于种种耸人听闻的事情一再出现,而祢衡,就是在这种扭曲的士风影响之下,成长起来的,他的死,也与扭曲的士风,脱不开干系。

是狂妄不羁还是自掘坟墓?解读祢衡之死,探析汉末士风每况愈下

祢衡与孔融

一、汉末的逐名好异之风

东汉名将皇甫规自首认错,请求皇帝责罚,这一举动,成就了他的名声,为人所赞赏;赵宣诈孝,行服二十余年,引得"乡邑称孝,州郡数礼请之",同样是为士人所尊崇。因而,种种为了博人眼球的举动,在东汉时期屡见不鲜。而这种种离奇的举动,都和汉末狂热求名的畸形士风有关。当时的社会在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的统治之下,已经引起人们的厌倦,因此很多士人通过对抗礼法的行为来体现自己的个性。

东汉狂士向栩,行为放荡不羁,性格卓诡不伦,他的所作所为,在当时的社会之中,有很多不符合礼法的地方,但是在汉末以彰显个性为高的风气下,越是这样另类的行为越受人重视,向栩不仅没有受到责罚,反而受到地方的推荐和中央的征召,入朝做了官员。有他这样一个成功的例子在先,这些违背礼制、惊世骇俗的行为,也迅速被逐名之人所袭用。

是狂妄不羁还是自掘坟墓?解读祢衡之死,探析汉末士风每况愈下

孔融画像

《后汉书》中记载:"向栩字甫兴,河内朝歌人,向长之后也。少为书生,性卓诡不伦。恒读老子,状如学道。又似狂生,好被发,着绛绡头。常于灶北坐板床上,如是积久,板乃有膝踝足指之处。"

比如"陇上三大家"之一的赵壹,为了引起羊陟的注意,便采用了这种不合乎礼教的方式,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如此一来,在这种社会风气影响下,汉末士人除了以苦节而求名节外,对抗礼制以求名也成为一种趋向。汉末某些士人的活动,实则已经是形成了灭亡礼法制度的风潮,这一风潮的动力,则是来自他们对声名的推崇与追逐。

在知晓了东汉末年已然扭曲的士风之后,再来看祢衡的举动,便很容易理解了。祢衡并非出自什么名门望族,出身贫寒的他,想要入朝为官,对于渐重阀阅的汉末来说,无疑是很大的劣势。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快速出人头地,也只有做出一些非常举动才有可能引起世人的注意,如此看来,祢衡这一生的所作所为,便都讲的通了。

二、士风引导下的"击鼓骂曹"

祢衡的做法,是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以为自己赚取声名与人气,换做是在别的朝代,做出如此违背礼教的行为,定然会被治罪,但是在汉末乱世,祢衡的这一做法,却是快速的为他获赚取了名声。不仅如此,他的这种狂傲的处事方式,还赢得了当时名仕孔融的赏识,孔融本就欣赏轻剽奇异之人,祢衡狂傲夸张的行事风格正投他的口味,因此他不仅对祢衡赞不绝口,还向曹操推荐了他。这正是祢衡想要的,入朝为官的机会,但是令人奇怪的是,祢衡没有接受曹操的召见,反而做出更为孤傲的举动。

是狂妄不羁还是自掘坟墓?解读祢衡之死,探析汉末士风每况愈下

祢衡与曹操

《资治通鉴》中记载:"平原祢衡,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孔融荐之于曹操。衡骂辱操,操怒,谓融曰:祢衡竖子,孤杀之,犹雀鼠耳!顾此人素有虚名,远近将谓孤不能容之。乃送与刘表,表延礼以为上宾。"

在苛求名节的大环境下,汉末已经形成专以大义责人的风气。祢衡之前年少轻狂,肆意评弹得罪了很多人,如果现在变得俯首帖耳,并不一定能保证被世人所接纳,反而可能败坏掉自己积累起来的名声。在过度推崇名节的时代风气之下,习惯了以狂傲示人的祢衡来说,他根本没有其他的选择,只能以辱骂曹操来显示自己的傲岸的品格。

了解了这一点,对于他身穿布单衣、头戴粗布头巾,手里拿着三尺长的木杖,坐在大营门,用棍棒击鼓大骂曹操的举动,便很容易理解了。如此离奇怪诞的举动,除了出于特定目的而有意为之之外,几乎找不到第二种理由来解释,而这个目的无非就是延续他的狂傲路线,以博取更大的名声,这在东汉末年以逐名为最高目标的时代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是狂妄不羁还是自掘坟墓?解读祢衡之死,探析汉末士风每况愈下

击鼓骂曹

三、汉末士风与祢衡之死

祢衡辱骂可曹操,曹操并没有杀祢衡,只是将他送到了荆州牧刘表的身旁,刘表是汉室的宗亲,也是汉末清流名士的领袖。曹操把祢衡送与刘表,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将他送到了名士阵营里面。祢衡初到荆州,和刘表相处得也比较愉快。但是祢衡和同为名士的刘表之间的关系,却没有他与孔融那么融洽,最终还是产生了分歧,被刘表送给黄祖。

曹操是一个实干家的,有统一天下的宏图大志,容不下祢衡这个狂士,可以理解,但是刘表为什么也容不下祢衡呢?因为刘表虽为名仕,但他是推崇儒学的,还开创了"荆州诗派",而祢衡则与孔融一样,是疏狂名士。刘表为具有礼乐精神的儒学名士,和背弃礼法以求声名的祢衡本非同道,所以两人间有隔膜本在情理之中。

是狂妄不羁还是自掘坟墓?解读祢衡之死,探析汉末士风每况愈下

祢衡与刘表

可能是因为祢衡接连被曹操和刘表放逐,这遭受了人生中的重大挫折。在这种处境下,出于自保的心理,他只得收敛了自己,以表达黄祖父子的依附之意。故而刚一开始,他与黄祖之子黄射相处得十分融洽。然而在汉末畸形士风的熏陶之下,长期以张扬高调来引人注目的祢衡,已经注定无法让再循规蹈矩地做一个幕僚。在一个众目睽睽的场合,他再一次做出令人瞠目之行,而这一次则使他丢掉了性命。

《抱朴子外篇校笺》之中记载:"后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而衡言不逊顺,祖惭,乃诃之,衡更熟视曰:'死公!云等道?'祖大怒,令五百将出,欲加棰,衡方大骂,祖恚,遂令杀之。祖主簿素疾衡,即时杀焉。射徒跣来救,不及。"

是狂妄不羁还是自掘坟墓?解读祢衡之死,探析汉末士风每况愈下

黄祖杀祢衡

评价

祢衡的举动则公然违背礼制,在面对别人的责问时,又出言不逊,他的死,可以说是咎由自取。这一次的冲突和之前祢衡骂曹的行为一样毫无理由,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声罢了,但是黄祖和善用权谋的曹操、顾及名望的刘表都不同,他是一个性格偏激的武夫,不懂得使用"借刀杀人"之计,对于得罪了他的祢衡,他当即便将其斩杀在地。

纵观祢衡的种种举动,不难看出,长期的肆行放诞,使狂傲才子已经成为了他的鲜明标签,而这一形象确立后,也屡屡给他以心理暗示,让他有意无意地做出种种举动,来维持这一形象,以引起世人的注意。这种行事风格使他在辱骂曹操时,为世人所称赞,维持了他狂放不羁下形象,然而却在无形之中,给自己掘下了坟墓。汉末夸求虚名、轻浮躁进的畸形士风,实是使祢衡狂傲不羁,最终被杀的罪魁祸首。

总而言之,祢衡的行为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他将时人逐名行为中的狂诞特质发挥到了极致,并赢得了巨大的声名。然而他面临的却是与桓灵时期不同的社会,经历汉末的动乱,名士们的浮华虚矫已经渐被厌倦,时代需要的是兢兢业业的实干家,孔融、边让等人先后被杀,证明了这一观点。

祢衡虽利用狂放不羁的行为、肆意苛刻的言论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猎取了一时的声名,但长期的恃才傲物也渐渐在他心理上形成一种定式,使他把狂傲当成自己形象的特点,不自觉地去维护,正是被这一心灵枷锁所束缚,他才会屡次做出格的举动。由此看来,东汉末年社会之中,那盲目追求声名,不惜好立异行的浮躁风气,才是导致祢衡之死的最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后汉书》、《抱朴子外篇校笺》、《资治通鉴》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