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圣人还是小人

孔子是圣人还是小人?

近段时间,有关孔子的话题又热起来了,好像人人都认识那个两千多年前的孔老二一般。

一个话题的热度,自然和围绕着这个话题所进行的唇枪舌战烈度有关。在这场似乎关乎着国运的大辩思中,有些人看到孔子就像看到了万恶的黄世仁,立刻动用了重型弹药,直接声称孔子为"小人",称儒学为"糟粕",攻击火力不可不谓猛烈。

那么孔子到底是圣人还是小人?

说孔子是小人的,是从孔子杀少正卯说起的。

孔子杀少正卯,是在鲁定公十四年。当时孔子刚刚就职于鲁国,官居大司寇,掌管鲁国的刑法大权。而在这之前,孔子和少正卯都是开私塾讲学的先生,也就是那时所谓的"子"。 孔子和少正卯之间的恩怨,大概就是起于此时。

孔子杀少正卯之前,一直在开课授徒,来听课的门徒甚众,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致仕讲堂。而少正卯也开设了自己的授课讲堂以后,孔子的讲堂一度出现了"三盈三虚"的尴尬状况,有时甚至只有颜回一个人在听课。学子们都蜂拥去了少正卯的讲堂,致使孔子怀恨在心。因此在孔子做了鲁国大司寇仅仅七天之后,即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利公报私仇,用莫须有的罪名将鲁国"闻人"少正卯杀害,并且暴尸三日以泄恨意。如果事情的真相真的是这样,那持这种观点说孔子是"小人",真是一点也不过分。

孔子是圣人还是小人

于此相对应的观点,是孔子杀少正卯只是《荀子▪宥坐》里的一个寓言故事而已,《荀子▪宥坐》等等的诸子百家的文章当中,有很多用寓言证实言论的文章,仅凭《荀子▪宥坐》不足以证明孔子杀少正卯的史实。

孔子是圣人还是小人

还有一种观点,是孔子在鲁"摄相"、职司"司寇"之时,正是鲁国刚刚经历了季氏家臣阳货之乱,鲁国政治制度瓦解,国家处于家臣摄政的混乱当中。而正是这种混乱的局面,使孔子看到了施展自己政治理想的大好契机,于是在鲁国积极推行恢复周礼的儒家治国理念,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来恢复国家秩序。而此时来自理论上的最大阻碍,就是少正卯等所秉持的"法家"思想。法家主张以法治国,革新政治。这一主张得到了鲁国下层社会的普遍支持,所以每当少正卯对这一政治主张进行说教演讲之时,孔子的课堂就会"三虚"。少正卯的"法家"思想,对当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治国理念冲击强烈,使孔子感受到了儒家政治思想从根本上所面临的的巨大威胁。为了维护鲁国的政治稳定和孔子的儒学基础,不得不杀了鲁国当时的"闻人"少正卯。而后为了彻底根除"法家"思想,还将少正卯在旁观暴尸三天,以暴力压制了社会的进步思潮。而关于杀少正卯的罪名,没有落实到具体的行为,只是以空洞的言辞做出了泛泛的解释。"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愽;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正,周公诛管叔,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史付,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诛也。诗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也。"

就是说少正卯之所以必杀,是因为他触犯了五条比盗窃还要更加难以饶恕的罪状。触犯了五条当中的任何一条,都足以被国君处死,何况少正卯五条都沾上了。根据孔子的意思,如果一个人所在的地方聚集了成群的信徒,而他的歪理邪说又有足够的蛊惑力;强大到足以对正确的思想形成威胁,就已经成了一个乱世枭雄,那么就不得不杀掉他了。

基于以上论述,很多人就认为孔子杀少正卯是为了维护国家的政治基础,避免国人思想上的混乱而采取的果断措施,于国有功,于民有利,是一个正确的执法者。而杀少正卯对于孔子来说,在实际的政治实践中能够跳出自己提倡的"仁",在上任短短的七天时间里就把对国家有着严重威胁的"闻人"杀掉,也不缔一种自我的伟大突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