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拟—在废丞相后朱棣的政治新花样,能生杀予夺,权力远超丞相

在朱元璋废丞相后,他所能体验到两点:一是手中权力足够大,二是皇帝的工作负担也非常之大。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8天之中,朱元璋案头需要处理的各种文件就有1160份,平均计算,每日天需要批阅文件的字数就有约20万字,处理事务423件。这样的工作量,即便朱元璋不眠不休,一个小时也要阅读8000字以上,并且在20多件国家事务上做出决断。

作为一位强势的君主,在废除丞相并定为主训不设丞相后,朱元璋既想紧握大权,又要处理庞大繁杂的政务,可以想象在这位已经临近退休的老人,他为了保证帝国的安稳运行付出了多大精力。

当然,朱元璋也在试图找到一个居中的方法,既能帮自己处理政务,又不会威胁到自己的权力,可是他到死也没能解决这个问题。

票拟—在废丞相后朱棣的政治新花样,能生杀予夺,权力远超丞相

而在朱棣当上皇帝后,他便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以求能够从庞杂的政务中抽身,于是他便玩起了新花样——让大学士参与军国大事的处理。

而为了避开“丞相” 这个已经变得不详的词,加上其名称为“入值文渊阁”,又在内廷办事,所以人们含混的称之为“内阁”。内阁制的雏形由此形成,中国官制史由此进入内阁时代。

朱棣是一位高明的皇帝,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力,又为了有人能协助自己处理政务,他严格要求大学士和六部发生其他关系,以防止权责不清引发冲突。朱棣时期大学士官阶只有五品,没有部下,没有统辖机构,甚至没有自己的办公场所。可以说是既没丞相之名,又无丞相之实,但这些人却是权力系统之中的红人,因为他们围绕着皇帝转,每日侍奉于皇帝身边,参与国家政务。

可是朱棣没有学过哲学,他不明白这个世界是变化的,不是静止不动的。在他在世时,他能牢牢掌控皇帝的大权,处理好自己与大学士、六部等各方面的关系。然而他去世了,他的子孙却把他的这个“新花样”玩走了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士们开始兼任各部尚书、侍郎之职,也就是兼任六部的部长、副部长职位。有的还具有正一品太傅、太保或者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等崇高头衔,权力地位不断提高。

票拟—在废丞相后朱棣的政治新花样,能生杀予夺,权力远超丞相

大学士虽然不能到兼职的部门里实地任职,也不能干预各部事务,名义上仍然是皇帝的侍从顾问之臣,但在重大事务的决策上,他们实际上已经具有了相当大的权威,如人事推荐与任免建议、内政外交的政策制定等。他们真正的权威,则来自宣德年间逐渐发展起来的所谓“票拟”之权。

票拟,又叫票旨、条旨,里面暗含了帝国官场运作的大部分奥秘。

这里涉及帝国国家机器的运转方式与程序:在通常情况下,全国各地、各部门的报告文书先是汇集到通政司(相当于国务院办公厅),这个机构是中央联系地方的纽带。通政司将文书登基在册,录下副本,随后又转到内阁,由大学士(办公厅主任或者副主任)将处理意见“用小票墨书”后,分别贴在这些报告上的封面上,送呈给皇帝做最后的批示,这就是票拟的整个过程。皇帝的御批通常使用朱笔,所以又叫“批红”。经过批红的文书,再登基备案,录下副本,然后再下发至各地、有关部门,遵照执行。

所以说事情发展到了这种地步,那些掌握了票拟权的大学士就等于掌控了全国各地、各个部门,也包括中央六部,也等于同时掌握了票拟和批红在内的这种官家权力机器的运行方式和程序。它带来的恶果也随之显现。

票拟—在废丞相后朱棣的政治新花样,能生杀予夺,权力远超丞相

当最受皇帝信任的大学士正式成为首辅大学士时,“首辅”之称谓便随之产生,而且得到了皇帝的认同。首辅没有丞相之名,也没有丞相的行政号令、任免官吏之实。

但当他深受皇帝信任时,却可以垄断票拟之权,并将皇帝玩于股掌之上,从而将属于皇帝的生杀予夺大权,相当大程度地转移到自己手上。此时,其令人畏惧的威力,甚至远远超过了以往真正的丞相,这可是朱元璋做梦也想不到的事。

朱元璋以为他的后世子孙会也会像他一样勤勉,人人做劳模,靠着不眠不休的精神将朱明王朝推向千秋万世。可惜他的子孙虽然身体里流淌着他的血,却没有继承他的钢铁意志。他们渐渐丧失了处理政务的能力和兴趣,最后索性将专属于皇帝的“批红”大权交给了身边宠幸的宦官们,也就是说首辅手中的票拟之权也同时失去了效用。

皇帝和满朝文武大臣就这样被架空了权力,朱明王朝在一帮阉人的胡作非为之下,颠颠撞撞,一路踉跄前行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