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分享:麥肯錫諮詢面試,女兒抓住機會超常發揮,獲得滿意結果

我女兒在大學讀書時就積極地尋找頂尖公司的實習機會,她投了很多簡歷,最想去的是諮詢公司麥肯錫日本分公司的冬季實習項目,此時她正在東京讀大學。

沒想到,麥肯錫也是第一個發來通知的,要求一個星期後參加筆試,寫一篇作文(英文寫作),2個半小時。通過者才能獲得面試機會。

第二天就發來了面試通知,一個星期後又接到英語會話的面試通知。

4天后,進行最後一輪面試,共要見5位面試官,全部做Case。

Case1:日本新幹線,地鐵站營業時間早6點到晚12點,多少流量?

Case2:東京地鐵站販賣機一年的盈利是多少?如要翻成兩倍怎麼做?

Case3:索尼的隨身聽市場,怎樣從iphone 搶回來?

Case4:賣戒菸產品銷量不好怎麼辦?

Case 5:怎樣做可以增加外國人來東京旅遊?

每個Case 時間1小時。

面試的過程就是和麵試官一起,運用你所知道的知識來得出新的結論,面試官要考察的是你一步一步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思維、心態。整個進行過程,你能得到面試官的提示,但前提是你要讓面試官願意和你一起工作,願意與你聊天,話題越多很重要。

一般在Case做完後,還會有幾個“最後的問題”:

如:問:為什麼不去做學術研究?要去麥肯錫?答:學術研究面太窄,想做影響力大的事。一般這樣的回答能與面試官的想法一致。

問:講一講在危難時刻由支持者變成領導者的事。圍繞著領導能力,渡過難關,發揮作用這幾個點,需要你精彩地說一件事。

最後的環節則是讓求職者提問。女兒問的是:如果進貴公司,做什麼工作?1年做多少案例?

面試如果只進行到這兒,或許還只能算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了一般性的面試選拔,相信大多數的人都能做到有問必答和流暢陳述。因為都是有備而來的,而且都是名校的學生。那麼,怎樣才能分出水平的高低?或換句話問:為什麼只有極少數人能獲得通過呢?

答案究竟是什麼?儘管每個人依據自身的經歷有著各自不同的答案,但我們的答案就是:需要有超出常規的出色的細節表現。

“說一件事”是招聘中常見的問題,女兒就在回答這個常見問題時抓住機會超常發揮,真正出彩了一次。

女兒在回答“遇到最困難的一件事是什麼”之後,按常規則是進行下一個問題,但面試官沒有走流程而是緊接著盯著問:還能不能再說一件?女兒心一驚,因為沒有準備(一般應試者都只准備一個回答),很難一下子想到好的答案,於是腦子一轉,另闢蹊徑:我可不可以不說事,說一種心情,怎麼面對一種心理難關。得到面試官的許可後,女兒便描繪了剛來日本難以融入文化的困難時刻的心情。從“焰火大會”開始導出語言的理解不同,“大會”在日本是“比賽競爭”的意思,在中國是“人數很多的聚集”。之後又由語言引發出國留學的歸宿感問題,不知今後家在何處的迷茫。最後的結論是:每個人不一樣,自然最好,做好自己就可以。

剛說完,就聽到對方的滿意回應:通過了,晚上等通知吧。看得出來,面試官對女兒的這個回答相當讚賞,十分滿意。

都說麥肯錫的面試是最難的,要求高,為什麼能得到他們的讚賞?因為女兒回答得十分特別,角度好,他們看到了想要的東西:腦子靈活,思維敏捷,思路正確。

兩次提問同一個問題,兩次回答同一個問題,已經屬於非常規性的提問了。已經說了一件事,如果再說同類性質的另一件事,那怕再精彩,超過前面說得那個,也顯然不是面試官想聽到的。如果換一個角度呢,不說事,轉說情,從別的不同的方面回答同一個問題,哪怕那個“情”再小也很有價值,因為再問這個問題的時候,“一件事”已經變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思維,能否瞬間啟動大腦,創新思考。這正是諮詢行業看重的東西。

女兒講述給我們聽的時候,我們也很得意,覺得最出彩的地方在於:非常巧妙地接住了面試官拋出的意外招數,答案又正是他們想聽到的。

晚上,就得到了正式通知,拿到了期待已久的冬季實習機會。

經驗分享:麥肯錫諮詢面試,女兒抓住機會超常發揮,獲得滿意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