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分享:麦肯锡咨询面试,女儿抓住机会超常发挥,获得满意结果

我女儿在大学读书时就积极地寻找顶尖公司的实习机会,她投了很多简历,最想去的是咨询公司麦肯锡日本分公司的冬季实习项目,此时她正在东京读大学。

没想到,麦肯锡也是第一个发来通知的,要求一个星期后参加笔试,写一篇作文(英文写作),2个半小时。通过者才能获得面试机会。

第二天就发来了面试通知,一个星期后又接到英语会话的面试通知。

4天后,进行最后一轮面试,共要见5位面试官,全部做Case。

Case1:日本新干线,地铁站营业时间早6点到晚12点,多少流量?

Case2:东京地铁站贩卖机一年的盈利是多少?如要翻成两倍怎么做?

Case3:索尼的随身听市场,怎样从iphone 抢回来?

Case4:卖戒烟产品销量不好怎么办?

Case 5:怎样做可以增加外国人来东京旅游?

每个Case 时间1小时。

面试的过程就是和面试官一起,运用你所知道的知识来得出新的结论,面试官要考察的是你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心态。整个进行过程,你能得到面试官的提示,但前提是你要让面试官愿意和你一起工作,愿意与你聊天,话题越多很重要。

一般在Case做完后,还会有几个“最后的问题”:

如:问:为什么不去做学术研究?要去麦肯锡?答:学术研究面太窄,想做影响力大的事。一般这样的回答能与面试官的想法一致。

问:讲一讲在危难时刻由支持者变成领导者的事。围绕着领导能力,渡过难关,发挥作用这几个点,需要你精彩地说一件事。

最后的环节则是让求职者提问。女儿问的是:如果进贵公司,做什么工作?1年做多少案例?

面试如果只进行到这儿,或许还只能算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了一般性的面试选拔,相信大多数的人都能做到有问必答和流畅陈述。因为都是有备而来的,而且都是名校的学生。那么,怎样才能分出水平的高低?或换句话问:为什么只有极少数人能获得通过呢?

答案究竟是什么?尽管每个人依据自身的经历有着各自不同的答案,但我们的答案就是:需要有超出常规的出色的细节表现。

“说一件事”是招聘中常见的问题,女儿就在回答这个常见问题时抓住机会超常发挥,真正出彩了一次。

女儿在回答“遇到最困难的一件事是什么”之后,按常规则是进行下一个问题,但面试官没有走流程而是紧接着盯着问:还能不能再说一件?女儿心一惊,因为没有准备(一般应试者都只准备一个回答),很难一下子想到好的答案,于是脑子一转,另辟蹊径:我可不可以不说事,说一种心情,怎么面对一种心理难关。得到面试官的许可后,女儿便描绘了刚来日本难以融入文化的困难时刻的心情。从“焰火大会”开始导出语言的理解不同,“大会”在日本是“比赛竞争”的意思,在中国是“人数很多的聚集”。之后又由语言引发出国留学的归宿感问题,不知今后家在何处的迷茫。最后的结论是:每个人不一样,自然最好,做好自己就可以。

刚说完,就听到对方的满意回应:通过了,晚上等通知吧。看得出来,面试官对女儿的这个回答相当赞赏,十分满意。

都说麦肯锡的面试是最难的,要求高,为什么能得到他们的赞赏?因为女儿回答得十分特别,角度好,他们看到了想要的东西:脑子灵活,思维敏捷,思路正确。

两次提问同一个问题,两次回答同一个问题,已经属于非常规性的提问了。已经说了一件事,如果再说同类性质的另一件事,那怕再精彩,超过前面说得那个,也显然不是面试官想听到的。如果换一个角度呢,不说事,转说情,从别的不同的方面回答同一个问题,哪怕那个“情”再小也很有价值,因为再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一件事”已经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思维,能否瞬间启动大脑,创新思考。这正是咨询行业看重的东西。

女儿讲述给我们听的时候,我们也很得意,觉得最出彩的地方在于:非常巧妙地接住了面试官抛出的意外招数,答案又正是他们想听到的。

晚上,就得到了正式通知,拿到了期待已久的冬季实习机会。

经验分享:麦肯锡咨询面试,女儿抓住机会超常发挥,获得满意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