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廿五)颜元

本文由《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读书笔记整理而来。

中国哲学简史(廿五)颜元

颜元像

颜元,1635-1704。四岁时,满洲兵犯境,他的父亲跟满洲兵跑了,从此杳无音信。十二岁时,母亲也改嫁了。颜元少年曾学神仙、学练气。在学八股文的时候,不务正业,喜欢喝酒闹事。

颜元二十岁时才发奋务农养家,二十二岁又因家贫,学医来糊口。二十四岁,开了一家私塾,给小孩子开蒙,并为人治病。喜欢看兵书、技击。后来又读理学、心学。自命要学者作圣贤,在家供奉着“道统龛”,正位是周公、孔子,配位是颜回、曾子、子思、孟子、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朱熹。

颜元三十四岁时,他的义祖母去世了。实行的是朱子的《家礼》:居丧三日不食,朝夕哭。丧后,他仍然尽哀,又寝苫三月,日夜不脱孝服。后来遍体生疮,到了第五个月的时候病倒了。这时候有个老人哀怜他,说他本不朱家子孙,不必如此哀伤。

中国哲学简史(廿五)颜元

颜元去问了改嫁的母亲,才直到,原来他父亲是卖给朱家当义子的,这次减哀。这几个月内,他亲身体验了朱子的《家礼》,深深感到宋儒的不近人情。开始反思自己十多年来的学问。

三十五岁时,颜元编著《存性篇》,后又著《存学篇》。从三十五,到五十七这段时间,他一直在家乡教书。五十七岁时,去河南游学数月,见到人人禅子,家家虚文,都是跟孔子学说敌对的。颜元说:“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

中国哲学简史(廿五)颜元

六十二岁的时候,颜元在肥乡漳南书院主教,他定下了书院的规模。主要教:武备、艺能、文事、经史。不幸的是那一年,漳水大涨书院被淹。颜元感叹道:“天也”,后辞归故里。七十终老。

颜元的名誉不大,但他的弟子李塨不但继承的颜元的学问,还传授于南北。因此他们这个学派也被成为“颜李学派”。他们的著作有《颜李遗书》《畿辅丛本》《颜李全书》。

在中国的诸多哲学家中,颜元是根红苗正的农民阶级。他的思想是从离乱里经验出来的,是从生活中阅历出来的。他说个农夫,也是个医生,这两种职业都注重实践。后来当了教书先生,实践的思想已经成了他的固有思维模式了。他的名号叫做“习斋”,也强调了“习”的重要性。

颜元在《存学篇》中说,道不在诗书章句,学不在颖悟诵读。就像是孔门博文约礼,身实学之,身实学之,终身不懈。颜元强调了“实践”,对于认识“道”的作用,对于学习的作用。这是古代哲学史上少有的见识。

宋明两代的儒生,认为六府六艺太粗浅,偏要谈性命之理。颜元认为他们这是魔道,因此重新伸张六府(金木水火土谷)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同时还有修习三事(正德、利用、厚生)三物(德、行、艺)。三事原是《周礼》里面的东西,只是宋明儒生摒弃了。

宋儒的大病在于只能静坐论玄,而不能行而习事。宋明儒者不光是自己喜欢虚谈,还偏爱跟禅宗的和尚争斗玄妙,互相打诨猜拳。颜元致力于挽回这股不正之风,叫人重视实习实做实事实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