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系列2——帝國式的業務佈局,股價被低估

大家好,我是格菲大師兄查理,專注於上市公司和行業的深度研究,我們格菲一共有7位師兄妹,他們各有所長,歡迎關注。

上一期我們分析了比亞迪當前的轉型之路(感興趣的可以在查理的主頁查看),這一期查理將為大家分析一下比亞迪的發展之路,以及比亞迪的各項業務。

其實要對比亞迪這個公司進行分析,還是有一些難度的,其他的車企,簡單分析一下市場,分析一下產品就行,但是比亞迪可不太一樣,因為它業務結構甚是複雜,而且各業務之間還有關聯性。

比亞迪系列2——帝國式的業務佈局,股價被低估

另外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比亞迪還涉及手機和筆記本電腦代工業務,包括消費電子材料的全系列結構件及整機設計製造,當然這部分業務公司主要放在比亞迪電子(在港股上市),母公司比亞迪(A股上市)通過控股65.76%的方式進行控股。

翻譯成白話就是,比亞迪電子是做手機代工的,在港股上市,但是A股的比亞迪是比亞迪電子的控股股東(持股65.76%),比亞迪電子(港股)的財務報表是要合併進比亞迪(A股)的。再直白點兒,A股的比亞迪把比亞迪電子拆分到港股上市了。

好了,把比亞迪的股權關係說清了,接下來查理會對比亞迪做一個整體的分析。

一、王老闆有個造車夢

比亞迪這個公司,其實是靠電池起家的,2000年時,公司打破索尼等國際巨頭對鋰電池行業的壟斷,成為摩托羅拉的第一個中國鋰電池供應商,而後又成為諾基亞的第一個中國鋰電池供應商,2003年公司成為全球第二大充電電池供應商。

比亞迪系列2——帝國式的業務佈局,股價被低估

但是王傳福同志一直有一個造車夢,於是比亞迪在2003年收購了秦川汽車,進軍汽車行業,當然當時的車型都比較低端。

如果放在當時看,其實這公司挺不靠譜的,明顯的跨界,造的車還不咋地。但是王傳福同志充分發揮了業務協同性,把電池和汽車結合到了一起,於是就有了新能源電動車。

說實話,雖然那會兒有新能源車,但是絕對不是主流,要不是特斯拉帶起來的電動汽車浪潮,以及國內相關政策的支持,電動車這會兒在哪兒擱著還不知道呢!我們可以說王傳福眼光獨到,也可以說他運氣好,反正是踏上了電動汽車發展的大浪潮,在這個趨勢下,公司也一躍成為了國產新能源車的領軍企業。

比亞迪系列2——帝國式的業務佈局,股價被低估

二、汽車成為主業

在汽車領域站穩腳跟後,公司在15年推出了“7+4”的戰略佈局,全面啟動電動化佈局,其中“7”代表七大常規領域,即城市公交、出租車、道路客運、城市商品物流、城市建築物流、環衛車、私家車,“4”代表四大特殊領域,即倉儲、礦山、機場、港口。

在這個階段恰好趕上了補貼政策的拉動,新能源汽車產業迅速爆發,公司收入及利潤雙雙爆發,2015年營業收入突破800億元,扣非淨利潤12億元,2016年利潤大幅增長2.8倍至46億元。

後來由於受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大幅調整,公司收入增速放緩,2017年營業收入1059億元,扣非淨利潤30億元,到了18年更是下降至不足6億元。

公司營收變化:

比亞迪系列2——帝國式的業務佈局,股價被低估

公司利潤變化:

比亞迪系列2——帝國式的業務佈局,股價被低估

三、比亞迪的雜貨鋪

除了新能源汽車,我們說比亞迪還有很多其他業務,包括“雲軌”、“雲巴”這種基建類項目,以及以比亞迪電子為主體的消費電子業務。

這裡我們簡單看一下,“雲軌”、“雲巴”其實就是建立高架橋,讓軌道交通和巴士在高架上運行,這樣就可以不佔用地面的公路資源,解決交通擁堵問題。其中“雲軌”建設像地鐵一樣,需要上報審核,但是雲軌成本比地鐵更低;而云巴只需要省級審核即可。

比亞迪系列2——帝國式的業務佈局,股價被低估

消費電子業務方面,其實收入還真不低,一年收入400多億,但是毛利率低的可憐(畢竟是代工),只有10%左右,淨利潤率則只有3%到4%。

比亞迪系列2——帝國式的業務佈局,股價被低估

四、比亞迪該怎麼估值?

說實話,這個問題還真有點兒難住了大師兄,公司產品複雜,業務結構複雜,未來的收入變化也極其難以預測,在這裡大師兄只能毛估估了。

汽車方面,預計2020年收入800億元;消費電子方面,預計2020年收入450億;消費鋰電池收入100億元;動力鋰電池收入50億元;雲軌雲巴收入50億元;其他業務(包含IGBT)30億元。

估值上,汽車部分,1.5倍市銷率估值1200億元;消費電子給與1倍市銷率,對應(歸母)300億元;消費電池1倍市銷率,對應市值100億元;動力電池2倍市銷率100億元;雲軌雲巴2倍市銷率100億元;其他業務(包含IGBT)估值200億元。合計2000億元。

公司目前市值1600億元,查理認為當前股價具有一定安全邊際,可以參與。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啦,下期查理將為其他公司的分析,不見不散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