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漫談攀登精神及其現實意義

前言:《攀登者》是根據中國登山隊1960年和1975年兩次登頂珠峰的真實歷史改編的。影片講述了1960年,中國登山隊完成了世界首次珠峰北坡登頂這一不可能的任務。15年後,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氣象學家徐纓的幫助下,帶領李國樑、楊光等年輕隊員再次挑戰世界之巔,並取得成功的故事。

這部電影展現了中國登山隊為了國家使命勇於攀登的精神,開創了中國類型片中登山電影的先河,也是第一部致敬中國登頂英雄的電影。

當時,沒有高科技支持,沒有先進裝備護航,中國登山者們在全世界望而卻步的珠峰北坡,用血肉之軀,勝利登頂!靠的是什麼?就是這種攀登精神!

我們現在的生活,何嘗不需要這種精神?

那我今天就來分析分析,《攀登者》中的勇士們的身上綻放的是怎樣的攀登精神。在我看來,可以分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文章的第四部分,我會分析這種攀登精神的現實意義。

01,首先,攀登精神是一種誓不罷休的頑強精神。

《攀登者》漫談攀登精神及其現實意義

眾所周知,海拔八千多米的珠穆朗瑪峰被稱為世界第三極,常年被厚厚的積雪覆蓋,登上它需要超強的體力、耐力和高超的技巧,這是一座讓人望而生畏的神山。而從常年得不到日照的大山的陰面,也就是位於我國境內的珠峰北坡登頂更是難上加難,前無古人。然而,沒有什麼困難能嚇到英雄的中國人民。1960年,在國家還處在三年自然災害的艱苦條件下,中國登山隊員硬是以簡陋的登山裝備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的首次北坡登頂。此後,又在1975年再次登頂,並完成了首次覘標測繪,測得珠峰的高度為8844.43米,這一高度後來為世界採用。

事實上,中國的兩次登頂珠峰都並非一帆風順。第一次登頂是在原定的中蘇聯合登山隊突然解散,中國人一缺經驗、二缺裝備的情況下完成的。不幸的是由於這次登頂沒有留下影像資料,國際上一直有質疑的聲音。以影片中的方五洲(吳京飾)為代表的中國登山人即便在“文革”動盪的歲月裡,也從未放棄再次登頂的目標,始終默默訓練、保持體力,終於在15年後,完成了二次登頂的夙願。

在我看來,正是這種大無畏精神,讓所有的困難在中國登山隊勇士們面前統統讓路。

02,其次,攀登精神是一種甘於奉獻、團結一致的集體主義精神。

《攀登者》漫談攀登精神及其現實意義

吳京飾演的方五洲在第一次登頂時為了協助隊友征服8680米處的第二臺階——一處無法固定鋼錐的4米高峭壁,毅然決定讓隊友踩著自己的肩膀上去,在極度缺氧的環境裡冒著生命危險搭起了人梯,而張譯飾演的曲松林為了避免踩傷隊友脫掉了登山靴,以至於凍傷腳趾留下殘疾。此後,曲松林雖然無法再次登頂,但他承擔起了訓練新一批隊員的重任,甘為1975年二次登頂的人梯。胡歌飾演的登山隊員楊光則是因為途中休息時把睡袋留給需要的隊友,自己在高寒的風雪中苦熬,才不得不截肢的。

中國登山隊在國家條件艱苦的歲月裡能夠完成北坡登頂珠峰的壯舉,上有國家的重視和支持,擠出經費支持購置必要的裝備,支持訓練,還有當地駐軍和藏族同胞在高寒地區修築道路、保障後勤。具體到登山隊,則離不開氣象、通訊、醫療、後勤各部門的協作和保障,離不開現場的指揮。雖然最後登頂的只有幾個人,但是整個登山隊卻是由數百人組成。章子怡飾演的徐纓作為一位留蘇回國的氣象專家就為登山任務的指揮和實施提供了有效的氣象資料和及時的氣象預警。作為非職業登山運動員,在高海拔地區工作,他們面臨的危險一點也不比登山運動員差。

《攀登者》漫談攀登精神及其現實意義

在我看來,中國人之所以歷經幾千年的苦難而愈挫愈強,就是因為有這些甘為人梯、甘於犧牲奉獻的民族脊樑在。無數幕後英雄都在默默奉獻,是因為集體主義精神早已浸透在共和國一代的血脈裡!

03,最後,攀登精神是祖國利益高於一切的愛國主義精神。

1960年中國人的攀登珠峰與今天登山運動愛好者們征服天險不同,既有宣示主權的目的,也有為中國人爭氣的目標,是一次為國登頂。祖國利益高於一切,愛國主義是引領攀登者們的最高精神。正是為了祖國利益,攀登者們才不畏艱險、勇於攀登,才自我犧牲、甘於奉獻,才不計得失、團結協作,才堅持不懈、久久為功。因此,在電影《攀登者》中感受到的不是一種征服自然的個人英雄主義,而是中華民族昂首世界之林的民族自豪感,是一種生為中國人、深愛共和國的愛國情懷。

《攀登者》漫談攀登精神及其現實意義

在我看來,中國勇士們征服珠峰,也是讓更多世人知道中國毅力和中國信仰,中國主權不可分割的決心。

04,基於《攀登者》,談談攀登精神對我們現實生活的意義。

巜攀登者》講述的是一段漸行漸遠的傳奇,隨著“商業登山”活動風行,如今每年都有數百人登上珠峰,其中絕大多數是業餘選手。這一方面表明,我們的綜合國力確實有了很大提高,過去只有專業人員才能做的事,現在普通人也能做了;但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忘記,不論做什麼,開路者總會承擔最大的風險,後來者則容易得多,如果大家都等別人去冒險,那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就永遠無法進步。不否認,在物質保障、科學決策、關注個體價值等方面,已經今非昔比。作為後人,我們很容易發現前人的疏忽與不足,他們並不完美,但我們也應反躬自問,是否還保持著他們同樣的勇氣?是否還有他們那樣的奉獻精神?

所謂強者,就是能戰勝所有困難的人。人人嚮往富裕與安定的生活,但不應因此降低精神品質。遙望曾經歲月,我們常常被前輩們大無畏的氣概所震撼——他們不為一己得失而失魂落魄,他們在不斷尋找更高的山峰,因為他們堅信一定可以征服它。還有什麼,能比“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更好地概括這種精神呢?“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所以他們能創造出無數個第一。

《攀登者》講述的是一段歷史,但更深去體會,它其實回應著時代的問題:除了庸庸碌碌、每天重複之外,我們還有沒有別的活法?人能不能活得更豪邁一點?能不能把先輩們這攀登精神傳承下去併發揚光大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