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雖有佳餚》到議論文的三要素


《雖有佳餚》選自戴聖的《禮記》。 這是一篇經典的議論文。文章 指出教和學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即"教學相長",告訴了我們實踐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學習和實踐的重要性,文章表明'教'和'學'是息息相關的。這篇課文被安排在部編版八年級下冊教材的第六單元。編者的意圖就是希望學生能從記敘文閱讀、說明文閱讀中自然過渡到議論文的閱讀。因此在執教這篇文章時,在學生理解文本內容的基礎上,我通過設置問題情景,分組討論,角色問答等教學環節引導學生領會議論文的三個要素及其關係,並能初步運用到寫作中去。

從《雖有佳餚》到議論文的三要素


《禮記》的編寫者戴聖

一、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探究議論文的構成要素。

師:這篇文章是論說文體,也叫議論文。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那麼這篇文章有哪些明確的觀點?

生1: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生2: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生3:故曰:教學相長也。

生4:學學半。

師:好,剛才這幾位同學的回答都是正確的,那麼請同學們小組討論。這些觀點之間是什麼關係?

經過小組討論後學生總結得出結論:教學相長是中心觀點,其他的觀點都是證明中心觀點的。

師:(適時解釋)“教學相長”是本文的中心論點。其他的觀點是證明中心論點的材料,叫論據。論點解決了證明什麼的問題,論據解決了用什麼來證明的問題。我們再來討論下,文章第一句是用什麼方法來證明論點的呢?

生1:我們小組認為課文第一句是用比喻的方法來證明論點。把學習比喻成佳餚。佳餚不去品嚐不知道味美,學習不去實踐,不知道自己的不足。

生2:我們小組覺得課文第一句是用類比的方法來證明論點的。學習和佳餚都要經過實踐,這是同類相比。

師:你們的回答都是正確的,第一句既是比喻論證又是類比論證。……


從《雖有佳餚》到議論文的三要素


二、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在小組成員間的辯論中領悟到議論文三要素是構成議論文的條件,缺一不可。在教學中,因為學生是初步接觸議論文,所以對論證方法沒有進行過多的講解。學生能從一段議論性的文字中找到正確的論點和論據就算完成了教學目標。

三、角色問答,鞏固知識點。

學生分別扮演提問者和回答者的角色。提問者提出論點,回答者找出論據。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發散學生的思維。當學生提出的觀點本身錯誤時。例如:世界上是有鬼 存在的。回答者要麼找不出論據,要麼找出的論據也是虛假的。這樣學生就明白了:在寫文章時觀點必須正確,論據必須真實。

總之,根據教學目標的設定,我針對教材和學生實際情況採用以上幾點教學方法很好的完成了教學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