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说成“小丑”,为什么我不怒反喜:世人皆小丑

这篇文章不为别个,单单是自我剖白和检讨一下,文章以言志。屈原曾云: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世世代代不曾如此,人们过于将精力和聪明放在了身外,从不向内观照过自己,或许对于自己的为人,过于自信,处理身外之事不曾有愧,身躯坦坦荡荡,做人明明白白,也或许不够勇敢而坦诚,照镜子从来只见到自己这副好皮囊,而有意忽略那不干不净之处,还当作独特的修饰,又或许有些人根本上缺少“内观”的功能,眼睛只能看见外边的世界,而独不见自己。

近来,在朋友圈发了一张自拍照,并附上一些文字,如图所示:

被说成“小丑”,为什么我不怒反喜:世人皆小丑

朋友圈截图

发这条朋友圈单纯为了调侃一下自己,不成想,底下有三两好友评论我为“joker”,我觉得饶有趣味,便想成文一篇,不为洗白自己,也不想辩驳,就想借机剖白一下自我的性格,或做一番人生检讨。

被别人严肃而有意说成是joker(小丑)的话,往往是一种不怎么正面的评价,甚至会被一些人当作是侮辱,因为小丑是哗众取宠的,是牺牲自我的尊严而只为赢得众人欢笑的滑稽的代表,是可怜亦可悲的形象。但我对于好友的评价并不十分放在心上(写这篇文章也并不代表),小丑虽被人们这样偏见地看待,但并不真正意味着小丑一无是处,标签只是人们认识这个世界的简化工具,它往往并不客观真实,甚至被人们曲解滥用。这是其一。其二,我之所以不太放在心上,是因为我并不觉得当个小丑有何不可,好歹是个身份,不光彩也只是舞台上聚光灯下的一种表演作态,真实的小丑又是如何,岂非外人所见,外人之见,不过其实质于万一,自我之见,亦实属有限,任何人,绝对不会被看得一清二楚,所谓对于个人形象的评价,亦不过是社会舆论的造势或政治偏见的殉葬品,权且当作玩笑而已,何必当真,曹雪芹有云: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说回我,我有时也觉得自己挺像个小丑,太爱显摆,有时候甚至是造作;过于彰显自己的所谓聪明,例如,经常在公众平台发一些歪诗邪理甚至显得有点恃才傲物;过于喜欢自我剖白,例如写这篇文章,但我不知道为什么自我剖白对我有一种致命的吸引,我不是不知道自我剖白是一件危险的事,尤其是在众人面前做这样的事更是如此;还有时候,我又不明事理一般分不清是非荣辱,拎不清言论自由的界限,甚至不知道什么该说,什么应该三缄其口,有些事就应该烂在肚子里,而我却如小丑一般将丑事当作谈资来炫耀自己的与众不同,其实这种自由也是危险的尝试,或许我性格里就有爱冒险的潜质。

我过去也曾怀疑过自己这样做的意义,这种性格其实总体上而言并不利于我,我太爱说,而前人有言:言多必失。我不懂得“沉默是金”的道理。言论自由,不仅是一种自由,也是一种威胁。说话带来的口腔快感也是一种“爽”,而所有“爽”的诱惑都伴随着危险,甚至要付出代价,比如,吃喝嫖赌抽。

拉回主题,过去的怀疑也让我想到一个问题:我有没有必要询问一下朋友关于我的看法或评价?但后来,我又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觉得实在没有必要,即使问了,也并无益效。况且朋友的回答又几分能借鉴,几分能取纳,有些答案其实自己也心有所知,问了不过是多此一举。就拿我来说,我知道自己的性格有小丑的一面,但只要它不会在重大利益上有损于我,我并不care,更何况我还觉得这有益于我在生活方面的情趣,又何必要追究呢?还有就是,我性格之中有我行我素,甚至狂放不羁的品质,这有时候在人缘方面有所利害,但

的确有些人并不属于自己的圈子,无论如何也耍不到一起去,又何必强留,正所谓“你刻意融进别人圈子的样子真丑!”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友谊如此,爱情亦然,不是自己的人,奈何是留不住的!

哗众取宠的小丑,人间独我?就算是小丑,也要活出小丑的样子来,又有多少实在是小丑的人,终日装得“人模狗样,落落君子”相,又何苦呢?就算台上是小丑,也要做个深刻的小丑,台下我也要阅尽这芸芸众生相,渺渺人生情,不枉来此人间一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