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公三略

《素书》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宋代颁定的 “武经"之一,旧题黄石公著。黄石公即圯上授张良兵书的老人,事见《史记 ·留侯世家》。他可能是一位反秦的隐士。据从思想体系、使用的语言、出士兵书、引文、古文献记载、著书目的等六个方面考证,《黄石公三略》既非张良所受之书,亦非黄石公所著,它当是西汉末年精通兵法、熟悉张良事迹、拥护汉室的隐士所为。

《黄石公三略》共分上、中、下二略:《上略》多引《军谶》语,主要通过对“设礼赏,别奸雄,著成败"的分析,论述以“柔弱胜刚强"为指导、以收揽人心为中心,以“任贤擒敌"为宗旨的治国统军的战略思想及其实现的方法。《中略》多引《军势》语,主要通过“差德行,审权变",论述君主驭将统众的谋略。《下略》主要内容是“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

《黄石公三略》是《武经七书》之一 ,它兼采众家之长,而又自成体系,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专门从战略上论兵的兵书,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它重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指出:“夫为国之道,恃贤与民" “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 “夫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破敌者,众也"、“以弱胜强者,民也"。注重收揽民心,重视民事,“兴师之国,务先隆恩。攻取之国,务先养民。"重视对战略要地的控制,提出“获固守之,获厄塞之,获难屯之。"它提倡将帅要爱护士卒,与士卒同甘共苦,将帅“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敌乃可加" 之养士,不易于身,故能使三军如一心,则其胜可全",“蓄恩不倦,以一取万。" 要求将帅要有优良的品质和广博的知识。做到“能清、能静、能平、能整、能受谏、能听讼、能纳人、能采言,能知国俗,能图山川,能表险难,能制军权" ,主张“仁贤之智,圣明之虑。

在将帅的选拔和使用方面,它反对任人唯亲,主张任人唯贤,因人而致用, “贤者所适,其前无敌" “贤人所归,则其国强;圣人所归,则六合同"、“使智,使勇,使贪,使愚。知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邀趋其利,愚者不顾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 “无使辩士谈说敌美,为其惑众,无使仁者主财,为其多施而附于下"。

黄石公三略

它在哲学方面,初步揭示了人们的认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对战争的认识不能超越客观条件的许可。初步认识到对立的事物能够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柔能制刚,弱能制强。"认识到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向其反面转化,“造作过制,虽成必败"。它从《老子》的反战观点中引出了积极支持正义战争的主张,认为战争是不好的,但是战争不会自行消灭,要用正义的战争消灭非正义的战争。

在论述士与民、将与众、德与威、仁与法、柔与刚、强与弱等关系时,注意到对立事物的两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片面性。如提出贤士是国家的骨干,民众是根本,将卒并重,德威相济,仁法兼施,刚柔强弱相宜等观点。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在政治上还提出了 “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的思想。诚然,《黄石公三略》中也存有一些封建阶级的糟粕,如剥削阶级的权术、消极出世思想等,在今天看来,都是很反动的。

《黄石公三略》问世之后,就受到社会的重视,广为流传。宋晁公武说:“其书论用兵机权之妙,严明之决,明妙审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戴少望则认为“兵法传于今世者七家,惟《三略》最通于道,而适于用"。

唐代魏徵将其内容收人《群书治要》,供皇帝治国安邦参考。宋元丰三年(1080年),被颁定为武学的“经书"。并被与宋廷对立的西夏国译成西夏文。它在唐朝时传到日本,日本宽平(公元889、897)年间,日皇敕命藤原佐世撰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就著录有《黄石公三略》。日本战国时代的足利学校(武将顾问资格的养成所)将此书与《六韬》定为该校的主要教科书。据不完全统计,日本研究《黄石公三略》的有近四十家之多。同时也传到了朝鲜等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