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那個瘦弱的少年,後來是如何一腳踢碎西方人的傲慢的?

與其說李小龍把功夫(Kungfu)這個漢詞寫進了英文,讓西方人見識到中國文化中所謂強大的一部分,不如說

李小龍是用他強壯的身體,充滿自尊和自強的精神改變了一部分西方人自鴉片流入中國以來,所見到的在鴉片的殘害下中國人那副羸弱不堪的形象。李小龍是一個特定的民族符號,毫無疑問,李小龍通過他的功夫以及自創的截拳道已經青史留名,不過探討李小龍之於民族的形象卻與他的功夫無關。

這種觀點的邏輯在於:過去歷史裡的中國人真的可以憑藉拳腳舞動令人眼花繚亂的功夫令西方人刮目相看嗎?

進而引申出第二個更有意義的觀點:所謂的功夫,真的可以讓中國人傲然於世界民族之林嗎?但這樣的觀點顯然是無法成立的,在晚清的義和團運動中有這樣一種迷信的思想存在,義和團成員們期望通過畫符請神,以及練習梅花拳,義和拳和金鐘罩的方式來抵抗西方人的槍炮,他們期許用一種近乎於超自然力量的方式使自己成為一個刀槍不入的強大存在。

李小龍:那個瘦弱的少年,後來是如何一腳踢碎西方人的傲慢的?

固然,他們在義和團運動中表現出來的滿腔熱血是值得欽佩的,但想要用所謂“刀槍不入”的身體去對抗槍炮,人類歷史上顯然還沒有發生過這樣的先例。所以人們不難悲哀的看到在那一場場衝突和戰爭中,義和團成員是如何掄著大刀,相信自己“刀槍不入”的衝向敵人,卻一個個的倒在敵人的槍炮之下。

實際上,那時候的中國人所需要的並不是可以飛簷走壁,一招制敵的功夫,僅僅只是一幅強壯的身體和一顆自尊又自強的心靈而已。這也是為什麼晚清時期八旗兵和綠營軍隊不堪一擊的原因,而李小龍的出現,巧妙的藉助功夫這一媒介把一個強壯的,富有自尊心和自強心的中國人形象展現在西方人眼中。

自鴉片流入中國以來,他們幾乎鮮少見到這樣一箇中國人的存在,這才是李小龍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李小龍年幼的時候身體十分羸弱,而這種羸弱的形象也幾乎是

晚清以來西方世界對在鴉片殘害下的中國人形象的固有看法。正因如此,他的父親從他7歲時便開始教導他練習太極拳,不是想讓他成為金庸筆下那種張三丰式的武林宗師,僅僅只是想讓他的身體變得強壯一些。

李小龍:那個瘦弱的少年,後來是如何一腳踢碎西方人的傲慢的?

李小龍和功夫有他特殊的緣分所在,這和他的人生經歷有關。1949年從北京傳向世界的那一聲響徹寰宇的“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徹底終結自晚清以來在西方世界廣為流傳的“東亞病夫”的譏諷和嘲笑,彼時的李小龍不過才是一個9歲的兒童,可以說李小龍出生的時候,中國人民已經在“為了站起來”這條道路上奮鬥到了最後的關鍵時刻,但他的出現有他的歷史意義和價值,因此一點不晚。

1972年,李小龍演繹了那部著名的電影《精武門》(Fist of Fury),在影片中這個中國人橫掃日本武館,讓日本人吃下寫著“東亞病夫”紙片,又一腳踢碎另一個具有侮辱性牌匾的鏡頭不僅讓中國人熱情沸騰,這部次年在西方世界上演的電影也讓西方人在驚奇於神秘的中國功夫所展現出來的力量之時,李小龍也用他在電影中宣洩的家國情懷糾正了西方人的歷史偏見和傲慢——看吧,這才是中國人。

也是在這一年,李小龍以截拳道宗師的身份入選國際權威武術雜誌《黑帶》名人堂,這是屬於他個人的榮譽,

如果說李小龍的身上肩負著要讓西方人對中國人刮目相看的歷史重擔則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美化,實際上李小龍早年的目標尤其簡單實際,他曾說過自己要成為全美薪酬最高的東方巨星,在1970年 的時候要在世界範圍內贏得名譽,1980年時他要賺到1500萬美元的財富,從而令自己和家人過上幸福的生活。

李小龍:那個瘦弱的少年,後來是如何一腳踢碎西方人的傲慢的?

這是李小龍個人的生活目標,是無可厚非的

,這是因為他所處的那個年代早已不是西方列強可以在中國橫行霸道的時代,國恨家仇已經通過中國人民自己的奮鬥得到了消解。真正可貴之處在於,李小龍利用電影+功夫的藝術作品追溯了歷史,他在另一個虛幻的時空裡穿越回了那個老舊落後的時代,那個充滿欺辱,硝煙和偏見的社會。

所以讀者恐怕不難發現,這就像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英雄穿越時間拯救世界的老套情節,李小龍,這樣一個身體強壯,且擁有一身高超的武術本領的人卻出現一個被西方人普遍嘲笑的“東亞病夫”的時代是突兀的,一群因為吸食鴉片過多而羸弱不堪的人群之中忽然之間站出來一個強壯的中國人,一腳踢碎了所謂“東亞病夫”的偏見和傲慢,且氣勢逼人的說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

這種顛覆性的情節演繹和形象塑造動搖了西方人傳統的歷史思維,他通過在電影中不斷展示自己那一身令人眼花繚亂,驚歎連連的功夫,將過去歷史中建造起來的謂之為偏見和傲慢的高牆一拳一拳的擊碎,當這些高牆倒下之後,西方人才發現,原來那個擊碎這一堵堵高牆的中國人是那樣的強壯

,他不卑不亢的表情中又摻雜著幾絲對敵人的高傲,那是一個相當自信,又相當自尊自強的強者形象。

李小龍:那個瘦弱的少年,後來是如何一腳踢碎西方人的傲慢的?

然而正如前文所談,李小龍的那種民族形象和他的功夫的關係並不大,這是因為他要塑造的是一個強壯,自尊而又自強的中國人,實際上功夫對於這樣一箇中國人來說重要嗎?恐怕並不重要,因為一個強壯,充滿自尊和自強的人,他憑藉的並不是自己的拳腳來贏得敵人的尊敬。

而是那顆不服輸,不甘弱小的心靈,這才是李小龍形象的意義所在,假如說對李小龍的追溯僅僅只是停留在他精湛的武功之上,那麼他不過只是一個成就巨大的武打巨星。然而,他能成為近代以來富有積極意義的中國人形象代表之一,一種特殊的民族形象,憑藉的卻是他在電影中塑造的那個與“東亞病夫”格格不入的強壯而又自尊自強的中國人,這同樣也是《黃飛鴻》系列電影塑造黃飛鴻這個人物形象的價值所在。

因此,不管是《黃飛鴻》還是李小龍,這些人物特定歷史形象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他們塑造了晚清前後一個鮮少存在的中國人形象,在那樣一個時代,正如魯迅在《阿Q正傳》中塑造的阿Q一樣,絕大多數老百姓在封建思想的殘害下普遍愚昧,麻木和渾渾噩噩,他們既瘦弱,也缺少民族自強心,在國家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依然保持一種茫然渾噩的狀態。

李小龍:那個瘦弱的少年,後來是如何一腳踢碎西方人的傲慢的?

可是,懷著家國情懷的革命人士畢竟還是大有人在,黑暗之中還是有無數盞微弱的燈火匯聚成一團熾烈耀眼的火焰,正是由於有這樣一小群英雄式人物的存在,中國人才因此扛起數千年的歷史重擔而站了起來。而西方人所謂“東亞病夫”的嘲笑和偏見,不過是一種恬不知恥的詆譭,而李小龍值得被紀念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他把這一小群英雄式人物的精神形象塑造了出來,這些人們富有自尊和自強心,他們強壯,富有家國情懷,他們敢於和敵人對抗,敢於為民族尊嚴和命運奮鬥。

而李小龍那種民族形象的精髓就在這個地方,我們或許可以說他用精湛的功夫贏得了個人的名譽,成就和財富,但是真正踢碎西方人傲慢和偏見的卻是他在電影中塑造的那種自尊自強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的存在,實際上才是真正令中國人擺脫“東亞病夫”這種詆譭的力量,也是他不斷被追憶的價值所在。

當初那個羸弱的少年,正是用這種精神徹底踢碎了那塊歷史的牌匾,也是所有中國人能夠站起來的力量所在——

因此,把功夫(Kungfu)寫進英文詞典裡並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事情,真正值得驕傲的是展現了一個強壯,自尊而又自強的中國人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