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趁早,孩子的人生只有一次

【1】

尋甸的一位父親,因為教育自己15歲大的女兒,卻被一群社會青年給打了。

崔先生偶遇自己女兒與一群社會青年吃飯。一怒之下,把女兒叫到一旁當街教訓並責打了她,結果一起吃飯的十幾個人見狀,就把崔先生給打了。

教育要趁早,孩子的人生只有一次

之後崔先生把女兒帶回了家,不成想,因先前發生了肢體衝突,那十幾個社會青年竟拿著棍棒追到了崔先生的家裡。不得已,崔先生趕緊報了警。

被打的崔先生一臉的委屈,他對民警說道,自己教育自己的女兒有錯嗎?怎麼就被一群社會人給打了。

崔先生教育自己家的女兒當然沒錯,但錯就錯在,他教育的有些晚了。15歲的小姑娘居然交了一群社會青年,幸好發現的早啊,晚了真不知道還會出什麼事。

這讓我想起了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一部短片電影《羈押》,講述了兩個10歲孩子因家長疏忽管教,犯下了人神共憤的殺人案,打破了當地最小殺人犯的年齡記錄。

教育要趁早,孩子的人生只有一次

因為父母沒有及時正確教育引導自己孩子,讓孩子從天使變成了魔鬼。

父母要重視,孩子的教育要趁早,不要等到發現不良後果再教育就遲了。

歐文說過: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

都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據相關資料顯示:孩子的性格養成大約在7歲之前,如果7歲之前受到了父母良好的教育與引導,那勢必幫助他們少走很多彎路。

父母要及時教育,才能更好的幫助孩子把握前進的方向。

一旦發現了不良後果再教育,怕是亡羊補牢也來不及。

【2】

湖南沅江市泗湖山鎮12歲的男孩吳某康殺死了她34歲的母親陳欣。

事發當天,是因為吳某康在抽菸,而其母看不過用皮帶教訓了他。吳某康便拿起菜刀對準了自己的母親。

教育要趁早,孩子的人生只有一次

吳某康生活在農村,平時都是爺爺奶奶帶他。他的父母外出務工,這兩年有了二胎弟弟後,母親便辭職回家,在照顧二胎的同時,照顧老大吳某康。

因為從小由爺爺奶奶帶大,被爺爺奶奶寵壞了,所以也有了很多不良的行為習慣。

做母親的是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因為彼此的不瞭解,母親選擇了用打來糾正孩子的錯誤。

但那些根深蒂固的壞習慣怎會容易改正。小時需要父母時,父母沒有在。當他覺得自己長大不需要父母了,父母回來管他了。

但是12的年紀,已經懂得反抗了。父母在最好的年紀選擇放縱了他,讓他形成了這種陰狠的性格。而後又加上教育方法的不得當,便有了這讓人痛心的結局。

吳某康的行為令人髮指與憤怒,但是我們家長也需要從中反思。即,教育不能等!

育人就像栽樹,只有在還是樹苗的時候幫助它,它才能長成參天大樹。如果在它已然成型後幫助它,那真的無能為力了。

研究犯罪心理學李玫瑾教授說道:孩子6歲前要管好,不然以後就管不了了。孩子4歲時你拒絕他,他最多在地上打滾,等他14歲拒絕他的時候,他就會離家出走,服毒自殺了。

所以,孩子幼年的教育極為重要,不要想著等孩子大了再去教育,那個時候,就太遲了。

【3】

同事劉莉家的孩子,3周左右。

一天,同事帶著孩子去親戚家玩。臨走時,孩子看上了親戚家的一個玩具不放手,哭著吵著要帶回家。

親戚見狀,就對同事說,一個玩具,喜歡就拿走吧。

教育要趁早,孩子的人生只有一次

劉莉謝絕了親戚的好意,並立刻教育孩子,告訴他這樣做不對。隨後把玩具放回了原處,同時也向親戚道了歉。

親戚說道,一個玩具而已,不至於這麼小題大做的。

但劉莉說道,咱們關係好,不在乎這個。但是孩子不懂,他會覺得這樣做沒有什麼不對。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況且這種行為本來就不對,不能慣著他!

那之後,不管再去哪裡,孩子都不會再把別人家的東西據為己有了。

愛迪生說,教育之於人有如雕刻之於大理石

父母對孩子犯錯要及時糾正,畢竟無規矩不成方圓。小時候正確的引導,會猶如雕刻大理石一般銘記於心,且會令他深刻的明白這樣做的後果。

所以教育要趁早,孩子的成長不會因為我們等等就停止,也不會因為我們等等自己走上人生正軌。教育很重要。

只有在孩子一切未定型之前教育,才能幫助他們更好成長。

【4】

就像人們常說的諺語:雜草剷除要趁早,孩兒教育要從小

教育要趁早,孩子的人生只有一次

首先,孩子犯錯要及時制止,不能因為孩子小而忽視。

鄧小平說過:教育要從娃娃抓起。

鄰居家的孩子是個調皮鬼,孩子犯了錯,他的奶奶總是以"他還是個孩子"含糊過去。久而久之孩子越來越難管,連自己的父母也不尊重起來。

面對這種問題,家長還自我安慰道,沒事沒事,大了就會好了。結果孩子終於活成了人們討厭的模樣。

教育不分大小,只要犯了錯,就要及時制止。小時候的錯誤看似影響不大,但如果不改正,它便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其次,家長要以身作則,做到言傳身教

前些日子,我發現的兒子總是跟我搶手機,我意識到我當著孩子面玩手機的時間太多了。於是,我狠下心,把我的手機扔到一邊,勵志用書佔據我空閒的生活。

幾天後,神奇的事發生了。兒子不在跟我搶手機,他見我看書,他也會拿出自己的恐龍書和我一起看。就這樣,兒子擺脫了手機魔咒,愛上了讀書。

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張梅玲說:父母的行為習慣就是孩子學習的一本教材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看在孩子的眼中。你的所作所為,會以另外一種方式在孩子身上投射出來。

如果,孩子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機,那請多以引導為主。

不良的行為習慣的形成不是一日兩日,除了繼續做以上兩點以外,父母還需要引導。父母要先試著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瞭解他們這樣做的原因,然後再用方法去溝通引導。

【5】

爸爸媽媽是否發現,為什麼有的孩子熊,有的孩子卻禮貌懂事?都是源於父母從小的教育。

陶行知說:教人要從小教起。幼兒好比幼苗,培養得宜,方能發芽滋長,否則幼年受了損傷,即不夭折,也難成才。

如果父母忽略了孩子最開始幾年的教育,孩子就會在父母想教育的那幾年給父母迎頭重擊。

教育工作者李希貴說: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

不要把教育孩子想象的如何艱難,我們只要用真心引導他們前進就會給予他們很大的幫助。

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