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大師講,推手是意拳實戰形式 是為雙方纏抱撕打時服務的

姚承光先生武學思想研究之七:

前 言

姚承光先生乃當今意拳重要代表人物,其自幼隨父姚宗勳先生學習意拳,歷經50多個春秋的磨練,已功臻化境。在姚宗勳先生拳學思想指導下,姚先生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唯物辨證的法則及精湛深厚的功力為基礎,結合現代心理學、生理學、解剖學、力學、哲學、中醫學等各方面的知識,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形成了風格獨特的意拳教學與訓練體系。

筆者畢業於河北體育學院運動訓練系武術專業,後在北京體育大學獲得碩士研究生學位,多年來一直從事專業武術教學和研究。自1999年隨姚承光先生學習意拳以來,磨練技藝,深究拳理,朝夕揣摩,從未懈怠。經過幾年的研習,受益之深,非筆墨能祥。徵得姚先生同意,筆者不揣淺陋,今特將姚先生的武學思想加以整理,奉獻給廣大意拳愛好者!

整理人:謝永廣

意拳大師講,推手是意拳實戰形式  是為雙方纏抱撕打時服務的

北京市非遺意拳代表性傳承人、北京市意拳專業委員會會長姚承光先生與亞洲武術聯合會主席、香港意拳學會會長霍震寰先生交流推手功夫


姚承光先生談意拳推手

我們在進行實戰搏擊時,主要就是考慮如何在肢體接觸的情況下進行有效的攻防。意拳推手就是在實戰中與對方肢體相接觸時來體察對方力量的虛實、強弱,並善於在各種不同的情況下,控制對方施以有效的打擊。所以,姚先生講:“推手是意拳進行實戰的的一種形式,它主要是為雙方肢體近距離纏抱撕打時服務的。在訓練內容和難度上,推手要難於散手,但推手主要還是彌補散手之不足,是散手的輔助性訓練,雖然它不能代替散手,但在很大範圍內,推手可以作為實戰交流的一種有益手段。”

所謂意拳推手,既是對平時站樁、試力、走步、發力等各項基本功的綜合檢驗,就是在雙方肢體接觸的實際對抗中,繼續摸索、培養並運用渾圓力。

談到意拳推手,一些人片面的認為推手就是隻要一搭手就能放人於丈外,更有甚者認為意拳推手能以氣擊人,它是武林不傳之秘,所以很多“絕招”已經丟失。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言論,是因為他們對意拳推手乃至整個意拳訓練體系認識模糊。所以為了讓人們更深刻的認識意拳推手,就必須對其原則原理進行一番探討:

首先:要運用唯物辨證的原則科學的認識意拳推手

姚宗勳先生講:“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是站在真理一邊的科學訓練,意拳自創始以來就拋棄了一切唯心的迷信和糟粕,以科學的理論來指導拳術的發展。”在意拳的原理原則中充滿了辨證法和唯物主義。諸如“鬆緊矛盾”、“動靜互根”、“推拉互用”、“遒放同一”、“順力逆行”、“斜正互參”、“剛柔相濟”、“進退吞吐”、“單雙輕重”等等都涉及了矛盾的對立同一規律。以“順利逆行”為例,所謂“順力逆行”是指我們在向前的時候,要有向後的力量牽引,反之亦然。在意拳術語中叫做“爭力”,意為反方向的相爭之力。爭力是意拳的核心,失去了爭力,就失去了意拳訓練的實際意義。而爭力也就是兩個相反方向力量的矛盾相爭,這就涉及到了矛盾的概念。擊打時瞬間相爭的程度越大,其瞬間力量爆發也就越渾厚。而這種瞬間爆發的力量恰是反方向矛盾相爭力量最後處於統一狀態的集中體現。也就是說反方向力量相爭的對立是為最後瞬間力量爆發的統一打基礎。就如一根皮條,要使其產生彈性,就必須施力相拉,於是反方向相爭的對拉狀態產生,拉開後猛然一鬆手,又產生了瞬間力量爆發的統一狀態。所以說意拳中“順力逆行”的訓練方法產生的爭力即矛盾力是事物矛盾的集中體現,也正是這種矛盾力的出現使練習者自身產生了矛盾,從而在這種矛盾相爭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力量,即辯證法中所謂的推動事物的不斷髮展。所以說矛盾的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聯繫的根本內容和事物變化發展的內在動力。它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規律,掌握了矛盾的對立統一規律,就從根本上掌握了唯物辯證法,從而才能更為深刻的揭示並正確把握整個世界的聯繫和發展。

意拳訓練之所以見效快,一是其訓練理論的科學性,二是其訓練方法的系統性。在科學理論和系統方法的指導下才能立竿見影,事半功倍。所謂科學性是指其內在原理的合理性。這種合理性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經過無數次實戰的檢驗,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之後所提煉的精華;所謂系統性是指其訓練程序上的整體性,這種整體性同樣是循序漸進來實施的。從初始的基本功到最後各種技術的靈活運用,一步步逐層階進,最後形成一個整體的訓練過程。整體性是系統論中最鮮明最基本的特徵。系統論中最重要的就是強調整體的相互關聯與制約。所以說意拳不是站樁,不是試力、發力,而是七個訓練步驟的綜合體現,偏重於七步程序中的任何一種都不可能好意拳。注重意拳訓練程序的整體性是練好意拳的唯一標準。

總之,科學性和系統性是意拳訓練的核心原則,脫離了這兩個原則,你就是再好的悟性,下再大的功夫,也只能是“忙人騎瞎馬”。

所以要想練好意拳推手,一定要從原則原理上去認識,而不要迷戀什麼“絕招”及“以氣擊人”的無稽之談。

二、對“守中用中”的正確理解和運用是意拳推手的核心

推手的目的是為了在實戰中有效的保持自身平衡,並運用各種技法去破壞對方的平衡。但是推手不象站樁和試力能夠絕對的保持平衡。推手中身體在飄忽不定的運動中,其平衡是相對而非絕對的。所以推手中要根據對方的變化隨時進行身體各部位間架的調整,能夠有效的隨機隨勢控制平衡,才是推手中所要求的平衡。那麼如何調整與控制平衡呢?這就要求兩隻手始終保持間架範圍,一旦超出了此範圍,就要想辦法變化調整返回原狀。對於高水平的意拳練習者來說,無論身體處於怎樣的狀態下,都能利用自身的整體協調來保持自身的平衡,使自己始終處於一觸即發的臨戰狀態。

我們所講的平衡其實質就是對自身中線的合理運用。所謂“中線”即自身重心之所在。在人體五官中鼻子居於頭部中央,被定為人體中線的標誌,無論人體採用什麼姿勢站立,以其鼻子向下的垂線作標誌,就是他身體的重心所在。重心是人體平衡的支撐點,一旦重心被控制或破壞,就如房屋的橫樑被壓斷,汽車的輪子被拆松一般,無疑會遭受致命的打擊,因為你失去了保護自己的最佳屏障——平衡。

那麼應該如何保持自己的平衡呢?一句話“守中用中”。所謂“守中”,即在推手中必須保持自己中線的最佳位置而不受侵犯。無論對方怎樣施技來攻擊你鼻子以下的這條線,你都要全力以赴的把他的力量撥轉到自己中線兩邊數寸以外。很多人在推手中只是無意識的一味打輪或一味追求變化,這樣往往會暴露中線而受挫。所以推手時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有意識的去培養這種反應,最後使這種反映自動化,只要對方一動就能下意識的感覺到;所謂“用中”,即我們在全力以赴的保護自己中線的同時還要全力以赴的控制和利用對方的中線,施以各種技法將對方玩於掌股之中,時刻要有一隻手指向對方的鼻子部位,以期隨時催跨對方。

前輩曾曰“不必遠求尚美觀,只在眼前瞬間變,”即要將整個精神意識集中到對方的中線上去控制對方的重心,破壞對方的平衡,而不是盲目的徒勞於片面之技。

在上肢“守中用中”的同時,下肢也要注意這個問題。拳諺曰“腳踏中門奪敵位,即使神仙也難防”。但要注意自己的中門位置也絕對不能讓對方佔據。推手時以靈活的步法來閃護襠部。

總之,“守中用中”原則是意拳推手的核心,如能熟練的運用此原則,在推手中就等於牽住了牛鼻子,控制了整個推手過程的主動權。

意拳大師講,推手是意拳實戰形式  是為雙方纏抱撕打時服務的

意拳雙星姚承光、姚成榮兩位老師意拳單推手


三、“全身之法”是意拳推手技法運用的關鍵所在

拳諺曰“進頭進手須進身,手足齊到法為真”。此充分說明了實戰中不單要用頭、手、足等梢節,重要的是整個身體的配合。所以意拳推手不僅侷限於推“手”,而要學會推“人”。所謂“人”即指整個的身體。也就是說推手中不僅只是兩隻手臂的纏繞,而是整個身體各部的有機配合,即將站樁等基本功培養出來的渾圓力的具體運用,要做到“一動無不動”,每一動皆是全身之動。傳統形意拳中“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之內三合及“手與足合 、肘與膝合、肩與胯合”之外三合,即是整體之“六合”。之所以講究“六合”,目的是要將內在的心、意、氣、力與外在的手、足、肘、膝、肩、胯等合成一個整體,運動時要突出整體如球一般的感覺。而薌老所創立的意拳卻突破了傳統形意拳的六合之說。薌老認為“:全身之法相合謂之合,非形式相對謂之合”。所以在意拳練習中,如站樁抱樹的意念,不僅是自己抱一棵樹,而是要想象自己周身被大樹所包裹,甚至可以想象自己周身在大氣中游泳,無論自己怎麼動,都能在大氣的包裹下從各個方面照顧到自己的身體。這樣做就不僅僅是六合了,而是象纏繞的蠶繭一般周身無處不合。

那麼在體會到了周身之合之後,在推手過程當中就要突出推手時周身各部位運用的“全身之法”。也就是說在推手中不僅僅用手去推,我們的手臂、肘、肩等都可以作為推手中的有力武器。同時不要刻意去等待用某一部位的機會,而應該象打足氣的皮球一般,無論碰哪兒都能反彈回去,得手就是手,得肘就是肘,不要侷限於某一部位,而是周身整體的打擊。

同時也要注意技術運用上的“全身之法”,要能根據對方的反應作出各種相對的回應,不要去等待機會而要積極的去創造機會,一旦機會來臨,能旋則旋,能偏則偏。總之,在技法運用上,不要僅僅限於自己熟練的幾手“絕活”,而要積極的去開發新的技法,技術越全面,制勝對手的幾率就越大。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意拳的“全身之法”最重要的體現在對意拳訓練程序上的“全”。很多意拳練習者在練到了推手階段後,就忽略了基本功的練習。要知道推手是各項基本功的綜合體現,是檢驗自身基本功的有效手段。如果只練推手不練或很少練習基本功,到頭來只能是捨本求末,竭澤而漁,不得不回過頭來去返工。

總之,意拳推手“全身之法”也就是所謂的“整體之法 ”,不僅體現在勁力上的整,身體各部的整,技術運用的整,更重要的是訓練程序的整。訓練程序的整是上述各“整”的基礎。如果訓練程序不整,將直接影響整體勁力的培養,勁力不整,周身不協調,技術的運用也將因此而受到影響。

意拳的訓練一定要突出整,要環環相扣。如果偏重或忽略了哪一部分都會導致整體的失衡。我們都知道木桶的故事,木桶裝水的多少取決於最低的木板。所以,為了裝滿“木桶的水”,我們就要將所有的“木板”補齊。

四、“節、點、面、線”原則在推手中的具體運用

意拳推手時兩條手臂的相互纏繞所形成的節、點、面、線,在推手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它體現了推手過程中肢體(手臂)相接觸時每一個細微環節的變化。只有正確理解和運用節、點、面、線原則,才能進行符合人體力學原理的正確的意拳推手練習。脫離了節、點、面、線原則,就會出現撕拉硬拽現象而失去了推手的真正意義。

所謂“節”,以手臂為例:大臂為根節,前臂為中節,手到腕部為梢節。其中根節的力量強於中節,中節的力量又強於梢節。所以梢節是整節中最弱的一段。而推手中人體力量的傳遞是由根節經中節最後達到梢節。在推手中經常與對手接觸的是中節,也就是前臂。而梢節若是軟弱無力,就等於自己的整個胳膊短了一節,也會影響中節力量的運用,這樣做實際上就等於加強了對手的力量。所以在訓練過程中怎樣加強梢節的意力就成了切實關鍵的問題。只有梢節力量增強,配合根節力量傳導,才能在與對手接觸的中節上將力量完美的體現出來。梢節力量的訓練體現在基本功練習中,如站樁中要求手掌五指撐開意達指梢;試力時要求一定要加強雙手的意念等等都是對梢節的訓練。一般來說,自身力量的傳遞源自根節,行於中節,作用於梢節,而在與對手搭手時則是將自身的力量經對手的梢節、中節到根節,最後傳達到對手的身上,這樣才能起到擊打對方的作用。

總之來說,意拳推手就是敵我雙方力量的相互作用,而節是力量傳導的必經途徑,正確理解節的作用,才能最直接的將自己的力量作用到對方身上和最有效的化解對方作用到自身的力量。所以在推手時不僅要明白自身各節之間的內在聯繫,更要清楚對方的節,以便在推手中為我所用,克敵制勝。

雙方一搭手,就有了“點”上的較量,所謂點就是雙方短兵相接的焦點,即雙方以各自的前臂相接觸的位置。“點”體現了雙方力量、方向、鬆緊、大小、虛實、強弱及各種技術的應用與變化。點在推手中隨著手臂的運動而變化莫測,在點的變化中,身體勁力的僵或懈等不足之處就由某一點上鬆緊轉換質量的優劣來體現。推手中點上的變化是互不相讓的,既要保持一定的緊張,不使對方相交的手臂滑脫,又要保持點上的靈活和反應的靈敏,要隨時掌握對方的變化和企圖,要靠點去感覺辨別對方的鬆緊、虛實、力量大小、力的方向及有無整體力量等等。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推手過程中,我們要時刻注意點上的風雲變幻,成敗之機就在於此。所以點上的運用與變化非常關鍵。那麼如何充分利用點的作用呢?這就要靠由“點”而引發的“聽力”與“指力”的相互配合。推手中,雙方搭手相接觸,如何能抓住對方的破綻,並作出相應的反應來控制對方,這就需要一種感覺,確切的說是一種靈敏的觸覺。而這種觸覺的靈敏性受神經靈敏性的支配,神經系統越靈敏,這種觸覺的敏感性就越強,就越能有效的去體察對方,即所謂“聽力”的增強。聽力並非用“耳朵”去聽,而是用“心靈”去感應,即神經肌肉的敏感程度。有些人雖基本功很紮實,卻在推手中屢不奏效,主要原因就是基本功雖是實戰的基礎,但它並不等於實戰。因為在基本功中建立起來的神經系統的反應與實戰中神經系統的反應是兩個概念。基本功再紮實,也得按照實戰的要求去培養神經系統的反應。所以要想提高“聽力”,就必須多推,通過進行小臂部位的無數次的“親密接觸”,去培養手臂之間的“感情”,感情“深厚”了就能形成神經系統反應的自動化,建立皮膚上神經敏感區,以提高聽力的效果。

所謂“指力”,不是手指的指,而是點上的指向力,即在推手中我們通過點的變化,在進攻意識上無論具體形式如何,都要始終保持點上的力量指向對方的中線。單推手中始終是一個點的指力,而雙推手中卻是四條手臂兩個點,遇到這種情況一般都是始終保持一個點上的指力,左右手相互交替,輪流指向對方的中線。所以在推手中我們切不可盲目的抽出纏繞中的手臂去擊打對方,即所謂的“脫點”。因為兩點相對抗產生的勢能是身體中心的方向所在,你一旦脫點,則立即回遭到對方在點上指向的勢能之力的脫弦之彈般的打擊。所以點的概念在推手中是不容忽視的。推手技術的優劣歸根結底就是點上的變化的靈敏程度。如防守時對方向我中線進攻,我只要在點上稍加撥轉,就能化解對方的力量。如果我們進攻,只需進行點的靈活變化加強點上鬆緊轉換的頻率,就能使對手防不勝防。所以,研究推手一定要在點上著實下一番功夫。

所謂“面”,是指無論是站樁、試力還是推手的應用上都應使間架保持斜面。只有斜面才能減輕外力作用的強度,只讓一小部分外力起到作用。那麼,如何去保持斜面呢?這就涉及到“曲折”的問題。所謂“曲折”,即肢體兩節之間所構成的角度。如手掌和小臂在手腕處,小臂和大臂在肘關節處都構成了曲折。所構成曲折的角度必須都大於90度,要成為鈍角,以增強角度的支撐力。如果小於90度則會導致間架撐抱力減小而給對方以可乘之機。所以,無論是推手還是散手,都要求周身各關節“似曲非直”、“形曲力直”,都不許將手臂伸直,因為一旦手臂伸直,成了平面積時,前後、左右、上下就沒有了爭力,就如被拉直的彈簧一樣成了絕對的力量,極易被人利用。並且形若不曲則力不圓滑,如此則運動起來慢且缺少變化。同時手臂過於伸直還容易造成損傷,拳擊和現代散打中的直拳練習往往回引發肘關節的損傷,就是這個原因。所以在推手中,一定要保持關節處呈鈍角曲折狀態,以利於手臂在各方向上力量的變化與運用。

所謂“線”是指推手時身體勁力的運行路線。意拳推手講究“形曲力直”。“形曲”是指外形的曲折變化,不存在平面積的絕對力量。“力直”並不是指力量的直線運動,而應是“力圓”,即四面八方都有力的意思。具體表現實際上就是力量要旋繞著來去,旋繞一條有直線的力量。旋繞與直線是矛盾的統一,就是說無論外形怎樣曲折變化,擰裹迴環,最後都要集中到一點上指向對方的中線。推手時雙臂的運動一定要有螺旋力,要擰著出去,擰著回來。“起手如鋼銼,回手似鉤杆”,要有滾錯、撐擰之力,這種力量都是肢體的旋繞曲線。所以姚宗勳先生曾言“:習拳應該學會打圈。要知道打大圈不如打小圈,打小圈不如打不顯形之小圈,打不顯形之小圈不如全身之齊動。全其意,全其力,此習拳守中用中之道”。

所以說意拳推手很少有直線的運動。即便有也是非常短促,瞬間既變,其運動軌跡多為圓形,即姚宗勳先生所謂的打圈。打圈不僅是手臂的動作,頭、肩、肘、胯、膝、腰都要有打圈的動作。打圈所形成的圓形軌跡可正、可反、可立、臥、斜、橫、豎等等。總之不要形成直線的運動,要“出入螺旋式”、“腰似車輪腿似鑽”,均系此意。需要強調的是,所有這些都要求“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得其環中,以應無窮乃有於意念之中。外形不一定要表現出來,如果只在外形上表露出來畫圈就大錯特錯了。

總之,節、點、線、面諸項法則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其相互作用,相輔相成,共同組成了整個推手過程中具體細微的巧妙變化,脫離了節、點、線、面原則去練習推手,無疑等於釜底抽薪,徒勞無獲。

意拳大師講,推手是意拳實戰形式  是為雙方纏抱撕打時服務的

姚承光先生指導日本久保勇人師弟意拳推手


五、對推手中力學原理的科學認識

意拳的整個訓練體系其實就是渾圓力的培養與運用。站樁、試力、走步、發力等基本功是力量的培養,而推手、散手則是力量的運用。在渾圓力的運用階段需要一些具體的形式來體現。雖然人體的運動形式千變萬化,可是“萬變不離其宗”,總脫離不了人體運動的力學原理。

1 推手中槓桿力原理的運用

無論是單推手還是雙推手,都避免不了前臂的交叉接觸,而在搭手的瞬間,在槓桿原理的權衡之下,位置是否合理,是佔便宜還是吃虧等問題就會出現。一般在雙推手中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1) 甲用前臂的中間一段壓在乙的前臂腕關節處,這種搭手形式顯然是甲佔了便宜的。而這個如此簡單的問題,卻往往被人們所忽視。所以我們千萬不要用手去推手,而要儘量用自己靠近肘關節處的前臂的後段去搭對方的腕部。

(2) 雙方搭手以後,甲的手臂比較靠近自己的身體,而乙的手臂前伸較長,離自己的身體較遠,那麼此時甲方在形式上又有利於乙方。就如掰手腕一樣,甲方曲臂而乙方直臂,孰利孰虧,一目瞭然。

(3) 推手中,手臂無論在上還是在下,都不可直線的去推、擰、壓、抬。因為直線運動產生的力是平面的絕對力量,而不是平衡均整的渾圓力。正確的做法應是利用關節的曲折做相反的槓桿運動。即把前臂看成一根撬棍,把雙方兩臂交叉之處作為支點,利用身體的重量或腳蹬地的反作用力來完成簡單的槓桿運動。

以上三種情況就充分體現了槓桿原理在推手中的作用。

2 推手中斜面原理的運用

在意拳的訓練過程,無論兩臂的姿勢如何變化,都要保持一定的傾斜度。兩臂永遠都是一個斜面的間架。兩肘始終保持橫撐豎裹之力,不能抬平。因為一出現平面,就沒有力量了。如果非要抬平不可,那麼我們就乾脆將肘關節在上,腕關節在下,形成一個向下的斜面,仍不失斜面原則。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實戰的需要,當對方進攻時,如果我們以平面應對,因毫無支撐力所以很容易給對方創造機會,甚至承受對方百分百的力量。而以斜面應對,由於斜面特有的支撐力,會大大降低對方的力量,起作用的只是其一部分力量。這無疑會減輕我們手臂的負擔,實際上是增強了自己的力量。總之,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都要充分利用斜面原理。

3 推手中螺旋力的運用

所謂螺旋力原理就如農村井臺上的轆轤一般,就是可以連續旋轉的槓桿。螺旋力在拳術中的運用也是很普遍的。拳諺曰“:起是鑽,落是翻,起手如鋼銼,回手似鉤杆”、“腰似車輪腿似鑽”等等都是對螺旋力生動的寫照。薌老形容此力為“:螺旋力要多面螺旋,全身各部梢一動作,都有螺旋力。”此力形成原因是:在隨便動作時,全身大小關節都要有支撐力,所有部位都形成鈍形三角,此時,力欲膨脹,又欲收縮,因而全身各部都起了螺旋力,就連腿下也應如此。在用這種力時,全身都成鈍形三角,然後突然變換力的方向,如同爆炸一樣,“砰”的一下就發出了螺旋的力量。

在意拳推手中沒有直出直入的勁力,要求手臂乃至整個身體都要培養螺旋用力的能力,只有螺旋用力才能將多種力量凝成一股力量。螺旋的利用會節省很多力量,同時也會增長很多力量。

總之,意拳推手就是研究用力的方式和方法,這些都離不開力學原理的範疇。學會了用力則事半功倍,否則不但使不出力量而且容易為別人創造機會。所以力學原理的正確運用才是意拳推手實質性的內容,而那些充滿神秘色彩的所謂的“絕招”,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姚宗勳先生曾說“:。。。。。一個方向上山窮水盡,但稍加轉撥在其它方向卻又柳暗花明。。。。。。人身的關節構造和發行的硬幣一樣,有一分、二分、五分,就沒有必要再鑄四分、八分。拳術練習就是在我們身體現有的機能上得以充分的發揮。我們不能幻想練出超自然的力量,而只能是腳踏實地的練習和進行科學指導下的總結。這是意拳始終不渝的科學原則”。姚老先生的一番話恰是對現有的所謂“以氣擊人”,“十八法、三十六法”等不切實際,違背意拳初衷的的無稽之談最有力的反駁。

所以,學習拳術貴在掌握原則原理,如此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將功法實戰與理論研究相結合,從而取得實質性的進步。

以上我們從幾個方面論述了意拳推手的基本原則原理,這對具體的推手實際操作會有很大幫助的。

意拳推手主要分意為單推手和雙推手兩種形式。

所謂單推手就是雙方以單手臂相接觸的推手。雙方在接觸之前,採取側身相對,一是肢體接觸形成左手接左手,右手接右手的搭手形式。單推手雖然只是半邊肢體的接觸,但它卻要通過這半邊的接觸來達到控制對方整體的作用。所以姚先生講:“單推手最講究基本功,也最能體現基本功。”單推手是進行雙推手訓練的基礎,其技術的優劣直接影響雙推手及散手的提高。進行單推手時,不要執著於腳步的位置,要充分利用腳步的變化來調整自身的平衡。同時,所謂單推手也離不開另一隻手的響應配合。

所謂雙推手即是兩手臂同時和對方兩手臂相接觸的推手形式。雙推手無論是在技術的運用上,還是在全身的配合上都要比單推手複雜的多。它雖是散手的一種輔助訓練,但從實際意義上來說,推手技術的內在變化要比散手技術的內在變化更加細緻入微。

意拳推手的訓練程序主要分為打輪和變化兩種。

所謂打輪,是指雙方手臂相互纏繞成圓形軌跡運轉。打輪在推手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它是推手的基礎。其目的主要是1、在肢體相接觸的情況下培養手臂皮膚的觸覺。2、在打輪過程中尋求機會進攻。

意拳的推手打輪有分為定步打輪和活步打輪

定步打輪即雙方以丁八步站立,雙手臂相互纏繞的打輪練習。它是意拳推手的基本功。然而很多人並不重視定步打輪,往往是一接觸打輪後就開始變化。由於基礎不紮實,很容易形成撕拉硬拽現象而導致技術動作的變形,最後不得不返工,從定步打輪中找東西。姚先生講:“意拳推手很重視基本功練習,基本功紮實與否,一推手馬上就能看出來。所以說意拳推手不僅是各項基本功的綜合體現,更是檢驗各項基本功的有效手段。”

所謂活步打輪就是雙方在手臂相互纏繞過程中接合摩擦步進行的行進間的打輪練習。它需要雙手臂和雙腿及周身各部的協調配合。

關於打輪的要求要注意以下幾種情況:

(1) 打輪時要符合基本功中對身體姿勢的各種要求,如頭上領,似有小線上提,下頜微收,頸下若能容球,肩撐肘橫,心窩微收,胸虛背圓等等。

(2) 打輪時不但是手臂的運動,而是後腳下踩前蹬催動整體的運動。很多人在打輪中一會兒就感到肩膀痠痛,主要原因就是沒有用身體去推,而只是單靠梢節去支撐,所以有這種感覺是很正常的。

(3) 打輪時力量的運用要鬆緊適度,均整協調,不可用蠻力對抗,但也不可鬆懈從事,而應始終隨著對方力量的大小而變化。

(4) 打輪時不單是手臂的畫圓走圈,它雖不講究變化但同樣應將真實的臨敵意識貫注其中。要設想對方是一隻猛虎,自己稍不留神就有被吃掉的危險。所以精神意識要始終高度集中,注意打輪時手臂上的每一個細微的變化。要設想手臂猶如蟒蛇一般相互纏繞,又如機械之齒輪一般相互扣咬,更如將纏繞在小臂上的麻繩擰斷一般去旋轉自己的胳膊。總之不要一味的為打輪而打輪,一定要將真切的意識貫注其中,為推手變化打下紮實的基礎。

(5) 打輪時一定要注意身體每一動的具體細節變化,如雙手在上時怎樣去撥動對方,在撥轉的過程中怎樣去保護自己的中線。同時又怎樣去控制對方的力量。動作找的越細,在以後的變化中越能敏銳的體察對方。

(6) 打輪時無論身體怎樣畫圈,最終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指向對方的中線,一定要在打輪中去培養中線意識。就如射箭一般,一定要先瞄準,如果連“瞄準”的意識都沒有,如何去“百步穿楊”呢?

所謂的變化是指推手中為了克敵制勝,而將平時所學的各種技法相互轉換,伺時進攻的一種鬥智鬥勇的方式。它主要分為以下兩種:

1 定步的各種手法變化練習

我們仍以定步打輪開始,在打輪過程中尋好對方破綻,運用各種基本技術,如偏掛、旋法、鉤掛等來進攻或控制對方。其練習的主要目的是找動作,即將基本功中單人的摸勁運用到推手之中,在運動變化中去繼續培養這種均整的力量。

2 活步的各種變化練習

即在活步打輪的練習中將各種技術靈活運用,來進行找勁的練習。在這種技術變化的練習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是:

(1) 在變化練習中,由於我們是在找動作,所以一積極主動的去施展各種技術,不要老是抱怨自己的東西用不上,用不上的主要原因是自己沒有去用,不敢用,說白了就是心裡猶豫不決,抓不住機會。所以找動作時絕對不能客氣,要想象對方是一塊磁鐵,而自己就是一塊鐵,只要對方一有破綻,自己就會被其緊緊“吸住”。

(2) 在變化練習中,由於雙方始終處於變化運動之中,要比打輪單一運動模式複雜的多。它增加了技術的轉換,提高了警覺防範的難度,這就要求我們在打輪練習中培養的臨敵意識要在變化中進行切實的應用,思想上要高度集中,絕對不能鬆懈從事。姚先生講:“對方是一隻餓虎 ,在它面前你敢放鬆嗎?”

(3) 在變化練習中,我們一定要悠著勁兒的去找,切不可一上來就用蠻力去進攻和抵抗。因為我們還在找勁,還在揣摩動作的變化,如果在這個階段死拼硬抗,就好比鍊鋼,火候未到就急著出爐,結果不但鋼沒有煉成,而且還費時費料,弄一堆無用的爛鐵渣來。所以,此時的練習一定要細心體會每一個動作中勁力的微妙變化,就如丹青筆下的工筆仕女一般,每一根髮絲都要清晰可見。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培養技術動作的規範性與熟練性,避免因盲目進攻而導致的勁力僵硬和動作變形。

當我們由打輪到變化,有了相當基礎後,就要逐步向真正的全接觸式推手過度。

所謂“全接觸式推手”是指在推手中要全面施展自己的能量,“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全憑個人的實力說話。而實力則完全來自於基本功與打輪變化水平的高低。在這種推手的形式中就要帶點“火藥味”的拼勁兒了。俗話說“愛拼才會贏”,拼不僅要全力以赴的施展你的技術,同時也是技術與體力的完美結合,相對打輪與變化來說,更富有挑戰性,更能體現自己的綜合實力。

意拳大師講,推手是意拳實戰形式  是為雙方纏抱撕打時服務的

姚承光先生指導瑞士弟子馬克斯意拳推手


在這種推手形式中我們要注意以下幾種問題:

(1) 關於對打輪的正確認識

從實戰的角度來分析,雙方一搭手,如果能直接進攻,不去打輪進攻,豈不更省時省力?但事情總不是一相情願,因為你一出手,對方必定本能的出手相迎,於是便出現了搭手打輪的局面。所以說,打輪為推手的起始狀態,它所走的路線並不固定,可能是順時針,也可能是逆時針,也許是斜圓,也許是立圓。打輪的主要目的:一是為了練習手臂部位皮膚神經的觸覺;二是在推手中因為我找不到對方的點,而對方又以強大的攻勢直逼我中線,我得利用打輪的形式,有效的控制對方,保護自己,並尋求機會進攻對方。可以說推手只是一種過程,擊中對方才是真正的目的。意拳推手講究直接進攻,打輪只是為進攻服務的。所以推手時,兩人一搭手,如果對方控制不好,我則無須打輪而直接進攻。姚先生經常講:“推手中一定要培養自己直接進攻的意識,這種直接進攻不是盲目的進攻,而是要針對對方的破綻,一有機會就要大膽的進攻,而不要‘只響雷不下雨’一味的打空輪。”

(2) 關於推手中的“力不出尖,形不破體,意不有象”。

所謂“力不出尖”,有兩方面解釋,狹義上即指力量的運用不可專注於一個方面,因為力一旦有了方向,就容易為對方所利用。所以一定要有隨機隨勢改變力的方向的準備。廣義上來講,就是四肢的運動不要超出自己所能控制的範圍。如果前手超出了身體的中線,就會失去全身的均整與平衡。會感到站立不穩和有勁使不出,極易給人以可乘之機。

所謂“形不破體”,即在進退反側的攻防練習中,要始終保持好自身的間架,保持平衡均整的欲動狀態,一有利於隨機隨勢發力,催敗對手。

所謂“意不有象”,是指不要暴露自己的意圖,俗話說“有意莫帶形,帶形必不贏”。要在又去又回,時剛時柔,虛實互換,飄忽不定的矛盾狀態中,讓對方琢磨不透,而處處陷於被動狀態。

“力不出尖,形不破體,意不有象”是意拳推手乃至散手中的一條重要原則。它是我國傳統哲學中“中庸”之道的集中體現。它的主要思想就是幹什麼事情都要留有餘地,不要太過,“過”為超出、暴露之意。所謂“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等等都說明了“過”所導致的後果。所以在推手中我們要始終保持平衡與均整,並利用自己的平衡去破壞對方的平衡。

(3) 關於推手中“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問題

在意拳推手中,關於“鬆緊互換”、“斜正互參”、“動靜互根”、“推拉互用”、“進退吞吐”、“單雙輕重”等等諸項矛盾並沒有突出那一方面是主要的,只能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例如鬆緊互換,推手中究竟是松好,還是緊好,松到什麼程度,緊到什麼地步,都沒有明確具體的規定,只能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而定。如果對方向我進攻,我一味的松,就會被對方衝破防線。那麼這時的松就錯了。而在另一種情況下,假如對方向外側旋我,我一鬆讓他落了空,沒旋動我反而讓他失去了重心,這時的松就對了。緊也是這樣,發力時要調動全身一切能量,在瞬間一緊,這時是不怕緊的,而且還惟恐緊的不夠,還要利用精神假借去激發神經,以發揮更大的力量,在這種情況下緊是對的。而當對方下壓發力時,你再緊就是為對方創造條件,這時的緊就大錯特錯了。總的來說,意拳推手中松是經常的,緊是一瞬間,鬆緊都是相對而非絕對,即薌老所謂“鬆緊緊松勿過正,虛實實虛互為根”。

(4)關於推手中“脫點”的問題

在推手過程中,對方可能會突然抽出纏繞在一起的手臂進行攻擊,這種現象稱為“脫點”。“脫點”雖然在推手中是不許可的,但是也不可不防。但話有說回來了,當對方想抽出手來進攻自己時,從他運動的距離來講,抽手攻擊在移動的路線上要比兩點間的直線距離長。此時我們就能利用到“指力”的作用,即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我們都要保持“點”上的意力始終指向對方的中線。如果點上受到牽制不容易指向對方時,我們還可利用身體的其它部位去進攻,如掌根不行時就用腕部,肘部或肩部,逐層階進。所以只要我們始終保持指力,就不怕對方抽手,因為對方抽手運動軌跡為弧線,而我的指力卻為直線,故一旦對方抽手,往往是自討苦吃。

(5)關於推手中力量運用的問題

{1} 力量的瞬間變化

推手時要始終保持力量的均勻適中,不松也不緊,讓對方覺察不出你的意圖,即前面所講的“意不有象。”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才能根據對方勁力的大小虛實而相應的變化出各種勁力。需要強調的是,這裡所講的“根據對方的勁力”是相對而言的。以為我們找不到對方的破綻,所以我們只有隨,隨是為了找機會進攻,而不是一味的隨。如果有機會,則直接進攻。就如水一樣,正因為它無形,才可以成為任何形狀。意拳推手力量的變化要求是瞬間的,姚先生曾講:“意拳推手是游擊戰,而不是持久戰。它要求力量的瞬間變化,即神經肌肉瞬間的鬆緊轉換。其轉換愈快,力量就愈靈活,出擊愈連續迅猛。如對方一頂我就變,不要去應硬抗,而是要學會放棄,放棄是為了尋找更有利的機會,更好的去進攻對方。在推手中要能瞬間改變力的大小、方向和角度,在力量瞬間變化的同時要注意“推拉互用”的運用。因為只有推沒有拉的力量是單向的力量,在實戰中是很難奏效的。推手時要求力量處於又去又回,又回又去,剛要去則猛然一回的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欲拉先推、欲推先拉的狀態,要讓周身象彈簧一樣(爭力的集中體現)。如想推對方時可先作出相反的拉的動作,一旦對方用力後撤,全身發緊,我們可馬上順勢上步做向前發力,將對方放出。如對方反應較快,沒被擊中而是快速後撤來保持自己的平衡,,那麼我們可順勢做旋法,將其從側面旋出,總之力量的變化一定要快,而這種力量在瞬間的變化源自於紮實的基本功及臨場的經驗。

{2} 力量的均整協調與平衡

推手時要注意整體力量的運用,即源於腳的蹬地擰轉作用於身體的力量,而非手臂之力。很多人在基本功中作出的力量很整,可一推手又散了。在基本功中培養的平衡,在推手這種新的用力狀態下被打亂了,你得去找才能去建立新的平衡。所以說這種均整協調也是相對某一狀態而言,也是一個逐步培養的過程。而推手的最終目的就是在對抗中從多角度發力去破壞對方的平衡來建立自己的平衡。

{3}力量的疾速爆發,冷脆連續。

推手發力是要有一種“驚炸力”,即要讓對方受到一種震顫,勁力要冷、脆、爆發、疾速,猶如炸彈爆炸一般。只有這種勁力作用到對方身上,才能起到一定的摧毀性的打擊。同時,一旦我們有機會就要施以連續性的進攻,一環扣一環,如機關槍、連環炮一般,讓對方防不勝防,這一切都源自於神經肌肉鬆緊轉換的頻率。

(6)關於推手中技術運用的問題

{1} 技術運用要全面

意拳推手沒有事先設計好的固定路線,在實際推手練習中,各種錯綜複雜的形式都可能發生。雙手或是齊出獨進,或是單出雙回,或是左實右虛,或是上重下輕。因為雙方都是處在不停的功防轉換中,都在尋找機會進攻對手。所以任何固定路線的形式都是不可取的,推手中機會往往是可遇不可求,,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推手中四條臂膀纏繞互動,其形式相當複雜。所以推手時技術的運用不要僅僅侷限於旋、偏、掛等幾種常用技法,而要善於在變化中隨機隨勢,其攻擊的手段也不要僅僅限於手掌和拳頭,要渾身都是打擊點,抓我手手發力,抓小臂,小臂發力。總之,沒有固定的規律,周身如一打足了汽的球,碰到哪兒哪兒就發力,只是不要忘記“出入螺旋式”,不管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都要擰著出去,擰著回來,而不要直來直去。拳諺中講“腳踏中門奪敵位,即使神仙也難防。”說明在推手中步法的靈活是非常關鍵的。攻擊往往是在進半步或退半步或是更小移動的矛盾狀態中進行的,勝負往往就取決於能否跟上這關鍵的一步。同時來講,我們不僅要注意正面的攻防,更要注意側面的攻防。當對方突然轉到你的側面時,如果你來不及以正面應對,就要運用身體側面的相爭之力。一定要充分利用手腕和手臂的曲折封閉住對方的進攻路線,而便於自身攻防的轉換。“紙上得來終覺淺,欲知此事須躬行”,要想全面掌握意拳推手的技術,紙上談兵,按圖索驥均非良策,只有大膽的探索實踐,才能不斷的提高。在實踐中,只要不違背意拳的原則原理,任何外在的形式都可以去嘗試,不怕失敗,怕就怕不敢去做。薌老曾曰“沒有對不對,只有當不當”。即無所謂正確與否,關鍵是對於現實情況適當與否。姚宗勳先生講“學拳的關鍵是要搞通拳理,若一一具體解說,則會落入說手拆招的俗套,而束縛了學者的思想,難以發揮拳學之潛能”。

{2} 技術與功力的辨證關係

通過推手實踐,我們都會深深感到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如沒有過硬的基本功,單憑技巧是發揮不了應有效能的。技巧只有在紮實的基本功基礎上,才能得到創造性的發揮。姚先生講“如果雙方技術實力懸殊,則技術佔上風;如果實力相當,則功力深厚者站優勢。野牛太強壯了,所以幾隻老虎都難以應付。”

所以說,意拳推手功力是基礎,技術只是功力外在的運用形式。功力與技術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整體,脫離了功力,技術則成了牆上蘆葦;脫離了技術,功力則成了茶壺的餃子。而現在某一些意拳界的朋友對功力與技術的辨證關係存在偏激的認識,認為站樁是萬能的,只要樁站的好,有了渾厚的功力,就能搭手飛人。其結果一搭手,卻什麼也使不出;而有些人卻很少站樁,只是一味的鑽研技巧,想在推手中運用漂亮的“絕招”來瀟灑“戰”一回,其結果只能給別人創造“瀟灑”的機會。需要強調的是,意拳訓練重精神,重意感,重自然力的鍛鍊,也就是說要訓練反應的靈敏,肢體的靈活,提高本能觸覺能力等素質,而不要過分追求技術和技巧,沒有基本功,技術技巧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姚先生講“:意拳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它包括功力的培養與運用兩部分,運用部分主要通過一定的技術來體現。這就好比汽車,機器部件再好,可是沒有輪子,能跑嗎?”所以說,沒有功力的技術,好比美麗的肥皂泡,一點就破;而在功力的基礎上運用技術則好比打足了氣的輪胎,你用的力量越大,它給你的反彈力就越大。故功力與技術的天平絕對不能失衡,否則永遠體會不到意拳實作的真諦!

(7) 關於意拳推手的規律問題

意拳推手是精神肢體的高度統一和整體內外協調配合的一種綜合技術的運用。它可以說既有規律又沒有規律。說它沒有規律,是指在推手中,雙方已接未觸之時,變化莫測,間不容髮,或出擊,或迎擊。進退反側,高低縱橫,究竟來的是拳、是掌、是肘、是膝,是直打還是橫打,都不好預測,更來不及思考,完全是本能的反應,即“不期然而然,莫知之而至”。薌老曾曰“:拳本無法,有法也空”,是說拳術要發揮人的本能,而不能設置固定的招法。如走路時,不經意絆了一跤,而沒被摔倒,手碰到熱鐵上會立即收回都是本能的反應。而所謂方法則是後天的、局部的、片面的東西,就如你被絆倒的瞬間想怎樣才能摔不倒,手碰到熱鐵的瞬間想怎樣才能燙不著一樣,其結果只能是自討苦吃。

說意拳推手有規律,是指雙方搭手以後,儘管千變萬化,但總有若干形式,脫離不了三維空間的範疇。其搭手的形式不外乎雙手在上,雙手在下;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一手高,一手低;一手前,一手後;一手裡,一手外等;其運動軌跡不外乎上下、左右、前後的直弧線運動;其運用的技術形式不外乎勾、掛、旋、壓、挑、偏、帶以及在這幾種技法基礎上演變出的更多的技法。正所謂“一勢可變百千勢,百千勢而歸於一勢之基也”。意拳推手之法是拳術的原則原理之法,如何培養髮揮人體本能之法,而非外部表現形式之法。一張白紙,正因為什麼也沒有,我們才可以畫出各種圖案;水正因為無形,才能適合任何容器,成為各種形狀;“拳本無法”,正因為無法,才能根據客觀情況隨機應變,相機而動,演變出各種方法,薌老曰“一法不立,無法不容”。

(8) 關於推手中進攻與防守的問題

推手時不要一味的防守,有時還要故意露出破綻,誘敵深入。當對方的手接觸了我的身體時,我不但不頂,而且從上到下再給他一個裹勁,幫助他在我身上按結實了。這樣一來,其力已落實且不易再發生變化,而我此時則先往後坐胯,降低身體重心,而後坐之後則要想彈簧反彈一樣向前發力。這時對方按著我身體的手只會給我起到支點的作用。對方會有一種落空的感覺,不舒服不得力,不會對我構成任何威脅,只能為我所利用。實踐證明只有大膽的放進來,掌握好反擊的機會,才能克敵制勝。姚先生講“:當對方向你進攻時不要一味的防守,有時你防的意識越強,越容易被對方發現破綻,乾脆我們就將計就計,大膽的放進來。放的同時,要學會後坐,誰會做誰能贏。”“坐”是什麼意思呢?即胯部的後坐,但這種後坐不是自己懈勁兒,而是利用後坐來懈對方的勁,同時也起到了迷惑對方的作用讓對方隨著你的後坐來形破體,力出尖,暴露他的意圖從而提高自己進攻效率。實作訓練無外乎進攻與防守的相互轉換,而意拳推手則要求攻中有防,防中有攻,攻防結合是意拳推手最顯著的特點。

(9) 意拳推手中常犯的幾個錯誤

{1} 沒有中線意識,一味盲目畫圈

我們在前面曾反覆強調:中線是人的重心所在,在推手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誰的重心控制的好,誰就贏得了主動權。而現在部分意拳練習者在推手中卻沒有了中線意識,主要表現在防放打輪中只是盲目的轉圈畫圓,進攻者沒有了攻擊中線的意識,防守者也沒有了防護中線的意識。這種推手練習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因為推手的主要目的就是破壞對方的平衡來建立自己的平衡。你如果沒有中線意識就抓不住對方的重心,又如何去破壞對方的平衡呢?所以我們一定要從初級打輪開始就要培養中線意識,要將中線意識貫徹意拳推手訓練的始終。對方的中線好比地球的南極,而我的意識好比指南針,無論對方怎樣運動,“指南針”都始終指著“南極”。

{2} 擰動腰部,來化解對方的進攻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推手鏡頭:甲乙雙方推手,甲方搭住乙方手臂,並用力將其手掌按住貼在起前胸上,這時乙方不是利用步伐後撤環繞來化解對方,而是利用擰腰轉胯來化解,其結果確實能化開,使推手繼續進行。這種推手方式在太極中經常見到,而站在意拳的角度來講:如果甲方精於發力,而且反應靈敏,當其將乙方手臂按住貼胸時,早已上步發力將乙方放倒,而此時乙方再去擰腰轉胯是根本沒有用的,因為當你感覺對方力量已過來或已作用到你身上時,擰腰轉胯向側後偏帶,這就導致自身的意力失去中線的要求,造成整體間架的變形,而失去了做整體支撐力和發放力的基本條件。所以說“擰腰化勁”這種動作如果是慢慢推手健身娛樂則但做無妨,如果用於短兵相接的實戰推手,這卻是個危險信號。

{3} 肘部位置易犯的幾種錯誤形態

由於肘部位置處於手臂的中節,手臂關節處的各種角度及斜面的變化完全通過肘部變化來完成。所以肘部位置的合理與否直接影響推手的勝負。而一些人在推手中卻易犯折肘和平肘的毛病。所謂折肘是指肘關節彎曲時角度小於90度;所謂平肘是指小臂失去斜面支撐而呈平置的狀態。薌老曾曰:“周身關節皆為鈍形三角”,目的就是為了增強間架的支撐力,以保持整體的發力。而一旦小於90度,則會大大降低間架的支撐力,阻礙整體力的發揮;況且由於平肘的運用而導致肩部的僵緊,始終會抬著胳膊去推,恐怕推不了一會兒就會感到肩部的痠痛。

(10) 關於“理想化推手”與“現實推手”之間的矛盾問題。

所謂“理想化推手”是指某些練意拳的朋友認為:意拳推手應不頂不抗,隨心所欲,象薌老那樣搭手飛人。而當他們看到意拳推手訓練或競賽中出現撕拉頂牛現象時便片面的否定這不是真正的意拳推手。他們對意拳推手的理解只停留在薌老“搭手飛人”的瀟灑瞬間,卻忽視了這“瀟灑瞬間” 的功夫所經歷了多少曲折的過程。推手中你變化,人家也變化,你有力人家比你還有力。實力相當的人誰想克服誰都不是件容易的事,而實力懸殊者比起來又有什麼實際意義呢?這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看結果不問過程”的“形而上學”觀點不知耽誤了多少學者!

而實際意義上的意拳推手訓練都要經過:頂——不頂——變化迅速這樣的過程。而這個由初級到中級再到高級的變化過程,不具備紮實的基本功,不經過刻苦訓練,只處於“哈姆雷特”式的幻想狀態,早晚會成為笑柄的。

姚宗勳先生在向學生講述基本功與推手的關係時,曾回憶當年他剛拜在薌老門下時,與楊德茂師兄推手。楊師兄利用意拳的推手技術使年輕力壯的姚先生也奈何不了他。於是姚先生邊刻苦練習基本功,每日都在10小時以上。經過近半年的練習,姚先生的推手已有了相當大的進步。事實勝於雄辯,那些認為推手“不頂不抗”的人,實際上是對推手存在的一種幻想,根本不懂得意拳推手的訓練程序與發展過程。他們沒有經過嚴格的訓練,不能掌握正確的拳勁及推手中疾速的變化與鬆緊轉換及隨機隨勢的發力,更未經過真殺實砍的推手、散手訓練,只會高談空洞的理論。

意拳大師講,推手是意拳實戰形式  是為雙方纏抱撕打時服務的

姚承光老師示範意拳推手功夫

正確的意拳推手訓練必須經過以下五個程序:

{1} 有進攻意識的打輪階段

在初級的打輪訓練中,雖然雙方剛剛接觸這種形式的訓練,但一定要把進攻意識貫注其中。在進行固定模式的打輪練習中,要始終指著對方的中線,來培養小臂皮膚神經的觸覺靈敏反映。

{2} 有進攻意識的推手頂牛階段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打輪練習後,雙方對勁力有了一定的體會,便要進行技術上的訓練了。推手中或偏、或旋、或掛、或發,雙方應聚精會神,仔細觀察對方的勁力,一旦發現機會,立刻進攻,充分發揮平時所學所練。但由於此時雙方技術還不成熟,臨場應用的經驗還不豐富,所以運用是比較緊張,不自覺的用僵力抵抗而形成“頂牛”現象。這種現象是意拳推手訓練的一個必經過程,它是學員由基本打輪向技術運用的萌芽階段,並標誌著學員的推手技術由此而逐漸的成熟起來。

{3} 各種技術靈活運用的一味進攻階段

經過“頂牛”階段後,隨著功力的逐漸加深,技術的不斷提高,臨場經驗的日益豐富,則拙力漸消,各種技術已基本掌握並能靈活運用,能夠作到體察對方的勁力迅速作出反應,從而漸入佳境。這就大大增加了推手者進攻對方,表現自我的意識,於是這個階段的推手錶現為一味進攻的多。

{4} 各種技術靈活運用的控制階段

經過一味進攻階段以後,推手中我們發現不用進攻仍能制住對方,這就是控制。控制可謂推手的高級階段。高水平的推手應該是步法靈活,手法千變萬化,身法瀟灑自如,發勁乾脆、動作極小,在點上控制對方,或破壞其重心,或控制或打擊,隨心所欲,好象如來佛將孫悟空玩於掌骨之上一般。

{5}意拳推手的最高表現形式——推斷結合

所謂推斷結合是指在實戰時將推手與散手技術結合起來進行實戰的一種形式。意拳能利用拳、臂、頭、肩、肘、膝、胯周身各部位發力,即周身無處不彈簧。這就要求我們貼於對方時實施打擊,這就形成了意拳獨特的搏擊風格——短兵相接。而推手訓練就是為了在散手對抗中瞬間解決戰鬥。在搏擊中,當雙方肢體接觸時,就要運用平時推手練就的功夫,在接觸對方的零點零幾秒之內控制住對方,破壞其重心,打與髮結合,並以拳、掌及身體各部位給對方以重創。

可以說意拳推手是搏擊取勝的一大法寶。薌老在上個世紀30年代與世界拳擊冠軍英格比武時就使用了推手技術。在與英格小臂接觸的瞬間,迅速控制對方,隨即擠合發力將英格發出;而姚宗勳先生在上個世紀40年代與某武師比武時,更是運用推手技術控制對方,隨即一記栽拳,乾淨利落的結束了戰鬥。以上兩個戰例充分說明了推手在搏擊中的作用。當然,要想在實戰中得心應手的使用推手,則必須要有紮實的基本功與技術練習。那些不想刻苦訓練就妄想達到王、姚二老境界的人無異於痴人說夢。

所以說意拳推手技術是非常獨特新穎的搏擊術,它完全立足於實戰。高級的推手其實就是散手。散手的高級階段就是推斷結合。

意拳大師講,推手是意拳實戰形式  是為雙方纏抱撕打時服務的

北京市非遺意拳代表性傳承人、北京市意拳專業委員會會長姚承光先生

指導弟子謝永廣意拳推手


以上五個階段為意拳推手系統訓練的必經過程。

通過上述論證,回過頭來在看所謂“不頂不抗”的理想化推手言論還有反駁的必要嗎?

(11)意拳推手競技化是提高意拳推手水平的唯一途徑

現在有些人撰文議論什麼意拳推手不應該競技化,因為競技化的推手容易出現“頂牛”現象,使本來“瀟灑自如,打手飛人”的推手變了味兒了。其實這種觀點是及其片面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由不完善到完善的過程。那麼在其不完善階段肯定會存在某些缺點,我們總不能因一斑黑點而否認了整塊美玉的價值吧。出現了缺點正是我們發現了自身的不足,正是需要我們改正的方面,越改進我們不就越提高的快嗎?

姚先生曾講:發展意拳推手可以分為兩種形式,一是無護具的比賽,只可掌臂施以發放力,不可擊打;二是穿上護具,在推手中搭手的瞬間可以發打結合,纏中帶打,散中帶纏,充分發揮意拳推手這一獨特的搏殺技術,這樣即進行了交流,提高了技藝,又增進了感情,豈不兩全其美嗎?

北京市武術協會意拳研究會近年來組織了多次意拳推手比賽,雖存在某些不足,但在整體上還是促進了意拳推手的發展。

所以說,只有競技,才能發現自身的不足,只有競技才有動力。動力是一切事物發展的基礎。如果意拳推手不搞競技,沒有擂臺上那種帶有“血腥味兒”的拼殺,只是象某些人以“摸摸找找,感覺挺好”的形式進行起所謂的“友好式”交流,那麼意拳推手技術永遠提高不了。像那隻井底之蛙守著自己的一口空間,作著“瀟灑自如,搭手飛人”的美夢。

意拳大師講,推手是意拳實戰形式  是為雙方纏抱撕打時服務的

姚承光先生示範意拳推手的拳法運用技術

意拳武學,名揚國際;獨家功夫;內外兼修;武道精髓,其深且廣;武林絕學,其博且疏。餘數年如一日,孜孜而習,尤示倦者。是以所思,乃俱心得。拳無畏乎年限、身體,得要義於書術,貫通之意,理會頗多;求教於明師,鍛成其勇。

——姚承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