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黍之約的誠信傳統

   “雞黍之約“又叫“雞黍之交”。是古時八拜之交中的第四拜“元伯巨卿雞黍之交”。典故原版出自范曄《後漢書·獨行列傳》。後來出現了許多版本。大意是:東漢明帝年間,有一個趕考的山東金鄉舉人範式(字巨卿),途中不幸染上重病,住進一家客店。恰巧,河南汝南縣也有一個趕考的舉人張劭(字元伯),與範式同宿一家店裡。範式在張劭的精心照料下恢復了健康。範張二人遂結拜為生死兄弟。由於耽誤了考期,二人約定明年同去洛陽重考。次年,二人同去趕考,結果雙雙金榜題名考進太學。兩人在太學堂互相照顧,親如骨肉。不知不覺三年學期已滿。結束時正值重陽佳節,二人達成一個約定:就是往後每年的重陽節,兄弟二人隔期互拜尊親,殺雞煮黍以待。從此,範張二人重陽“雞黍之約”,多少年都雷打不動,嚴格遵守,從不誤約。

  後來,範式年老辭官迴歸故里,因忙於事務,一時疏忽了“重陽雞黍之約”的時間。在重陽節這一天,他已無法趕到張家。如果不去,那就違背了諾言。範式尋思無計,就對妻子說:“常聞古人云,人不能日行千里,魂卻能日行千里。做人誠信為本,我死也不能失信。要讓我的魂靈去汝南赴約。”說罷自刎而死,魂靈去了汝南張家赴約。

  汝南人張劭,重陽節這天早已準備好了雞黍飯菜,專等範兄。可他從早晨等到深夜。飯桌旁的張劭迷迷濛濛地進入夢鄉。範式託夢給張劭。夢境中他看見範大哥正朝他走來,並將實情告訴於他:懇請張賢弟憐憫愚兄輕忽之過,請即刻動身前往金鄉範莊一見吾屍,我死亦瞑目矣!張劭於夢中得知噩耗。便連夜起程,白裝素裹,千里迢迢,趕赴金鄉。數日後到達,果然如夢中情景一樣,他就直奔墓地而去。張劭令人買來祭物和香燭紙帛,陳列於範式靈柩前,張劭哭倒於地,朝著範連磕三個響頭,就地而亡。眾人來不及阻攔,看著已死去的張劭,非常痛惜。忙為之備槨設祭,把範張二人同葬於一金井(墓穴)之中。

  州太守聞知,將此事表朝庭。明帝憐其信義深重,給予褒贈,以勵後人。於是贈範式山陽伯,贈張劭汝南伯。下撥銀兩在範式故地築墳修廟,即雞黍鎮的“二賢祠”與“範張林”。墓前建廟,號“信義之祠”,墓號“信義之墓”,據說至今山陽古蹟猶存。老百姓念及他們一諾千金,誠信守約的壯舉,改當時發生地範莊為雞黍,即現在的雞黍鎮。

此為古人在兩千多年前就推崇“友誼深長﹑誠信守約”之典範。對現代人來說,雖然不能要求“以死履諾”,但“一諾千金”“誠信”仍然是道德之常。

雞黍之約的誠信傳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